最大的孝順是不孝!岸見一郎:與父母相處有條件時需要離開就離開

2020-12-05 雲端飛翔M

近日,讀了日本「自我啟發之父」岸見一郎的一本書——《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感受頗深。其中,岸見一郎在照護年邁的父親時,體會到:「如果有條件暫時離開父母的話,可暫時離開,不必找任何理由,即不用為此感到不安、憤怒,需要離開就離開。不用以工作為理由,單純的離開就行。」「讓父母堅信他們衰老後仍對他人有價值」。

這個說白了就是「最大的孝順是不孝」。意思是,在照護年邁的父母時,不是事事都替父母去做,也不必為暫時不能照護父母而感到不安,而是要想辦法讓父母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讓父母感覺到自己雖然老了,但依然不會拖累兒女們。

對於當前的中國來說,照護年邁的父母日益成為一個現實的、不可迴避的問題。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2019年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5388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18.1%;65周歲及以上人口為17603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2.6,比2018年增加了0.7個百分點。根據國際通行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0%以上,或者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以上,那麼就可以判斷該國家或地區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顯然,以往談之色變的老齡化,如今已經成為了中國社會的重要特點之一。而在當前中國養老產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加之中國傳統養兒防老的觀念,居家養老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的養老形式。如何既盡了孝道,也能做好自己的事,已成為越來越多中年人最大的困惑。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非常溫情的話——「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這句話很暖心,但真正做到卻很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還有工作生活的壓力都需要中年人去承擔。有時候,我們會為了一件小事,而和父母、愛人、兒女們去吵去鬧。我們總是會想,我做了這麼多,為什麼沒人能理解?

其實,我們往往是陷入了一個誤區,總想讓身邊的親人們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做一些事,我們總是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是對的,如果身邊的親人們沒有做到,我們往往會心煩、甚至因此去和家人們吵鬧。

在對待愛人、兒女時,我們有時可能還會考慮他們的感受。但在照護年邁的父母時,因為我們想當然地把自己擺在一種「付出」「給予」的位置上,往往會忽略他們的內心感受。「我陪你變老」變成了「我給你養老」。特別是,照護父母過程中,父母會出現以前能做的事情現在不會做了,以前記著的事現在不記得了,這往往讓我們感覺苦惱。這與照顧孩子是不同的(照顧孩子是以前不會做的事現在會做了,這帶給人的是興奮)。

因此,在照護年邁父母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是「陪」,而不是「給」。在陪伴的過程中,我們不應強行讓父母按照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而是要照顧他們的感受,讓他們明白,即使自己衰老了也依然有價值。

正如岸見一郎所說,「父母活著本就是對家人在做貢獻」「如果以存在為標準去接納孩子,那麼父母平日就能更為從容地對待孩子,同樣,如果以存在為標準接納父母,那父母昨天會做的事今天突然不會了的時候,也不會有任何問題」。

岸見一郎的父親得了阿爾茨海默症,剛開始照料父親時,因為各種瑣碎、不易和壓力,岸見一郎經常焦慮、煩躁。當他很快意識到照料父親既然無可迴避,不如勇敢快樂面對。讓照護父親這件本來充滿壓力和苦惱的事,通過愛與智慧,變得輕鬆一些。於是,他運用自己的心理學知識,實踐在照護父親的過程中,最終寫下了《請你迷失在我身旁》這本書。

這本書從分析和年老的父母構建什麼樣的關係開始,到構建無條件肯定生命本身的社會結束。全書以當事人的視角詳細闡述了如何看待父母的過去,如何從當下開始與父母建立新的親子關係,以及父母即使年老了也依然會教給我們人生的意義。

初讀這本書時,也許會感到有一些枯燥,但再讀、三讀時,你會越來越發現,這不僅僅是一本教給你如何照顧年邁父母的書,更是一本提升你人生修養的好書。 #今天看了一本好書#

書中最後,岸見一郎說:「人生這項運動重要的不是到達那個目的地,而是此時此地以現在的姿態過好每一個當下。不管幾歲開始做什麼,即使最終沒有完成目標人生就結束了,但享受了每個當下就是有意義的。這樣的活法是我們可以從年老的父母身上學到的。」

當我們把照護父母看成是提升自己的一個過程,而不是負擔時,我們從中感受到的將不再是壓力和苦惱,而是幸福和快樂。

相關焦點

  • 岸見一郎的孝道「歪理」: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
    就像是枝裕和的電影《如父如子》《海街日記》那樣,每到情節激烈時,總會調轉鏡頭,拍拍風光,拍拍褪色的指甲油,暗示流淌的時光……但是,今天要介紹的岸見一郎和他們不同。他的書,總有一種很濃厚的哲學味道,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百科對他的具體介紹,只說他是日本著名的哲學家,1956年出生,1989年就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成了日本哲學心理學屆獨樹一幟的存在。
  • 岸見一郎:「理解父母才能和諧相處」?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答案
    老爸糖尿病已經有二十多年了,尤其是這幾年出現了很多併發症,需要不停地吃藥,他甚至有時候告訴我說不吃藥了,反正也不好。我連忙告訴他,吃吃吃,按醫生要求吃嘛,這藥也不貴,我有會員,他們有時候還打折呢,不行我找搞醫藥批發的同學,給你批上,別擔心。
  • 岸見一郎《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我願意靜靜地守護老去的父母
    最近開學日子,南寧小學放學,孩子在保安與老師的領導下有秩序的離開學校,兩旁的家長几乎都是手機拿出來拍照,跟明星走紅毯一樣,熱鬧非凡。有人留言,意思是,養老院能見到兒女的不多,小學門口卻火爆現場。有點殘酷其實也蠻現實。
  • 如何與父母相處?當我們自己老時該如何應對?聽聽岸見一郎如何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總有一天他們會慢慢衰老,意識模糊,我們如何與他們溝通和相處?如何改善他們的關係?如何照料他們?如何理解他們的言行並且適當地應對?當我們老了,有一天也會和父母一樣,迷失在時間的長河裡,如何度過老年的難關?
  • 父母為什麼不待見孝順孩子,反而偏心不孝順的?3個老人說真心話
    林女士:我有兩個兒子,一大一小,生老大的時候,家裡的條件不是很好,所以我訓練老大成為一個能吃苦,少提要求的孩子。因為當時家裡條件不好,所以不能給老大太好的生活,所以就要求老大從小習慣過苦日子,要求孩子懂事一點。
  •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如何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
    而且奶奶的健忘症越來越嚴重,上一秒喝過的「魚湯」,下一秒奶奶就忘了,儘管小沫不停耐心解釋,奶奶依舊會指責小沫沒良心,不孝順..... 這樣的日子久了,小沫感到精神快要崩潰了,她開始失去耐心,對奶奶大聲吼叫,埋怨她怎麼還不康復。甚至有了趁奶奶熟睡時,動手掐死她一了百了的惡毒念頭。
  • 長大後孝順的孩子,會有這3種表現,父母不妨自查一下
    案例分析老人總說:「等你有自己的孩子就明白了」,小美就是這樣體會的。沒有結婚前,她在工作中惆悵、在愛情裡迷茫,她知道每次狼狽時父母的大門是敞開的,可她總流連在外面的世界,與父母聯繫很少。後來父母含淚送小美出嫁,她也只是象徵性地流淚,畢竟只是隔了幾條街,哪有多遠呢?
  •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時至中年,如何與父母建立新的親子關係?
    突然間,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原來,父母活著就是意義,父母就是家。這本書,叫作《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岸見一郎的父親,患有阿爾茨海默症。原本與父親關係不是很融洽的岸見一郎,在父親確診後,擔負起了照護父親的責任。
  • 中國70後:真的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被子女拋棄的第一代?
    ,不願離開父母和家鄉……這就是70後,敢於冒險又不失保守的一代人。70後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嗎?70後是冒險精神和保守精神兼具的一代人,他們接受過第一代義務教育,有機會享受完整的大學教育。但同時,他們也是距離老舊思想最近的一代人,也是受到血脈傳承等思想影響較深的一代。那麼,70後心中的"孝順"具體又是什麼標準呢?
  • 費玉清三姐弟翻臉真相,父母在時是一家,父母離開兄弟姐妹分開旅行
    為了供兩個弟弟上學,費貞綾自降身價,為的就是兩個弟弟以後長大了能有出息。 面對這樣的指責,張菲說,原來父母在的時候,不好說什麼,我和費玉清默默幫她還債,她本身揮霍無度,到了現在父母離開了,我和費玉清也打算退出圈子過上自己的退休生活,經濟上肯定要精打細算
  • 趣味心理學:憑感覺選擇一把懶人椅,測這輩子誰不會離開你!
    A:對你不離不棄的是你的家人,小時候父母對你格外疼愛,長大嫁人以後,你的愛人跟孩子也很疼愛你,他們是這世上最疼你的人,因此你非常重視親情,對父母非常孝順,對愛人跟孩子照顧體貼,你是一個被幸福包圍的人。
  • 女人在什麼情況下會離開一個真心的人?
    女人在什麼情況下會離開一個真心的人? 你對你的伴侶掏心掏肺,並且死心踏地的愛著她,但是她還是要離開你,這是為什麼呢?作為一個過來人,就此問題先來說說自己的看法。小善覺得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的參考答案,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而且也要因人而異。
  • 兒女的學歷高低,什麼時候與是不是孝順父母有關係了?
    知乎上看到一個很奇葩的問題:學歷越高的人越容易孝順父母嗎?先說觀點:孝順父母這件事,與兒女學歷高低沒有任何關係。這兩點,就需要打個大大的問號。再說結論:兒女是否孝順父母,只與以下兩點正相關:一、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付出了多少?
  • 為什麼越懂事孝順的孩子,父母越不待見?過來人講出實情,很戳心
    文|文兒中國是一個非常講究孝道的民族大國,也有很多孩子對待自己父母孝順到人人稱讚,是街坊鄰居都想要的懂事孩子。但是有些家庭的父母,卻對懂事孝順的孩子視而不見,偏偏寵愛囂張跋扈的孩子,還覺得他們可愛。張姨家兩個兒子,大兒子從小就懂事,小時候有一顆糖都會留著給張姨吃,長大之後更是懂事孝順,經常幫張姨做一些家務事、體力活。每年張姨生日,大兒子也都會精心準備好禮物,人人都羨慕張姨的大兒子是個小暖男。
  • 精靈寶可夢:巴大蝴的離開,也需要有儀式感
    導讀:巴大蝴是由小智從初始狀態綠毛蟲收服,然後培養到最終進化狀態,同時也是第一隻離開小智的寶可夢。巴大蝴的離開,應該是一早就註定的,小智之前也曾拿它跟別人的拉達交換。但是,巴大蝴的離開,還是需要儀式感的,所以,小智又將巴大蝴給交換回來了。
  • 高分韓劇《請回答1988》:孝順的孩子,懂得父母這「三被」需求
    現在想讓媽媽高興的話,就說「我現在需要媽媽」這一句話足夠了。被需要是人的基本需求,能夠給孩子解決難題,是給父母最大的肯定。如果能夠讓他們開心一點,「麻煩」一下又何妨呢?刷抖音的時候看到被一個視頻感動了。在視頻裡,一位88歲的老母親帶著自己做的鮁魚圈,獨自從百餘公裡外到鞍山看望52歲的兒子,因為兒子意外摔骨折了。
  • 狼孩 離開了父母,離開了人類社會,長年與狼為伍的結果
    大女孩估計年齡有七八歲,給她取名叫卡瑪拉;小女孩大約兩歲左右,取名阿瑪拉。卡瑪拉和阿瑪拉被人們從狼窩中救出來以後,由米德納波爾孤兒院收養。這兩個女孩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同狼一樣,不會說話,沒有人的思想意識,也沒有人的複雜和豐富的情感。走路時四肢著地,坐臥如犬狀。飢餐渴飲像狗那樣趴在地上舔食,活動規律呈晝伏夜出的特點,白天吃飽了就睡。餓了就引頸長嚎。
  • 有遠見的父母,知道給孩子灌輸這6句話,孩子以後懂得孝順父母
    有一次,小哲在外面玩耍時,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搶走了。小哲不敢搶回自己的玩具,哭著跑到媽媽面前尋求幫助。看到兒子流淚的樣子,媽媽覺得有必要讓兒子學會保護自己。 媽媽告訴小哲,「兒子,你需要勇敢和堅強,才能真正長大。只要你做得對的,爸爸媽媽永遠都會支持你。」 小哲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 孝順不好嗎?為什麼太太還要抱怨呢?
    不孝中國禮儀上不孝有三是指:一、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孟子所說的最大不孝。二、阿諛曲從,陷親不義一昧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三、家貧親老,不為祿仕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
  • 用這種方式和愛你的女生相處,讓她捨不得離開你
    也許越是愛一個人,越是害怕對方離開,所以總是小心翼翼的相處,默默的愛著對方。其實,對於一個男生來說,留住一個女生的關鍵並不是唯唯諾諾的相處,而是勇敢的告訴那個女生你喜歡她,並且讓對方願意和你在一起。女人大多數都是一種感性的動物,不會輕易愛上一個人,一旦愛上了也不會輕易離開,甚至有時候她會害怕你會離開她。當女生愛上一個人的時候,會由內而外的散發一種溫柔體貼的氣息,讓你感覺她是如此的溫暖,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