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了日本「自我啟發之父」岸見一郎的一本書——《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感受頗深。其中,岸見一郎在照護年邁的父親時,體會到:「如果有條件暫時離開父母的話,可暫時離開,不必找任何理由,即不用為此感到不安、憤怒,需要離開就離開。不用以工作為理由,單純的離開就行。」「讓父母堅信他們衰老後仍對他人有價值」。
這個說白了就是「最大的孝順是不孝」。意思是,在照護年邁的父母時,不是事事都替父母去做,也不必為暫時不能照護父母而感到不安,而是要想辦法讓父母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讓父母感覺到自己雖然老了,但依然不會拖累兒女們。
對於當前的中國來說,照護年邁的父母日益成為一個現實的、不可迴避的問題。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2019年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5388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18.1%;65周歲及以上人口為17603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12.6,比2018年增加了0.7個百分點。根據國際通行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0%以上,或者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以上,那麼就可以判斷該國家或地區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顯然,以往談之色變的老齡化,如今已經成為了中國社會的重要特點之一。而在當前中國養老產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加之中國傳統養兒防老的觀念,居家養老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的養老形式。如何既盡了孝道,也能做好自己的事,已成為越來越多中年人最大的困惑。
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非常溫情的話——「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這句話很暖心,但真正做到卻很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還有工作生活的壓力都需要中年人去承擔。有時候,我們會為了一件小事,而和父母、愛人、兒女們去吵去鬧。我們總是會想,我做了這麼多,為什麼沒人能理解?
其實,我們往往是陷入了一個誤區,總想讓身邊的親人們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做一些事,我們總是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是對的,如果身邊的親人們沒有做到,我們往往會心煩、甚至因此去和家人們吵鬧。
在對待愛人、兒女時,我們有時可能還會考慮他們的感受。但在照護年邁的父母時,因為我們想當然地把自己擺在一種「付出」「給予」的位置上,往往會忽略他們的內心感受。「我陪你變老」變成了「我給你養老」。特別是,照護父母過程中,父母會出現以前能做的事情現在不會做了,以前記著的事現在不記得了,這往往讓我們感覺苦惱。這與照顧孩子是不同的(照顧孩子是以前不會做的事現在會做了,這帶給人的是興奮)。
因此,在照護年邁父母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是「陪」,而不是「給」。在陪伴的過程中,我們不應強行讓父母按照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而是要照顧他們的感受,讓他們明白,即使自己衰老了也依然有價值。
正如岸見一郎所說,「父母活著本就是對家人在做貢獻」「如果以存在為標準去接納孩子,那麼父母平日就能更為從容地對待孩子,同樣,如果以存在為標準接納父母,那父母昨天會做的事今天突然不會了的時候,也不會有任何問題」。
岸見一郎的父親得了阿爾茨海默症,剛開始照料父親時,因為各種瑣碎、不易和壓力,岸見一郎經常焦慮、煩躁。當他很快意識到照料父親既然無可迴避,不如勇敢快樂面對。讓照護父親這件本來充滿壓力和苦惱的事,通過愛與智慧,變得輕鬆一些。於是,他運用自己的心理學知識,實踐在照護父親的過程中,最終寫下了《請你迷失在我身旁》這本書。
這本書從分析和年老的父母構建什麼樣的關係開始,到構建無條件肯定生命本身的社會結束。全書以當事人的視角詳細闡述了如何看待父母的過去,如何從當下開始與父母建立新的親子關係,以及父母即使年老了也依然會教給我們人生的意義。
初讀這本書時,也許會感到有一些枯燥,但再讀、三讀時,你會越來越發現,這不僅僅是一本教給你如何照顧年邁父母的書,更是一本提升你人生修養的好書。 #今天看了一本好書#
書中最後,岸見一郎說:「人生這項運動重要的不是到達那個目的地,而是此時此地以現在的姿態過好每一個當下。不管幾歲開始做什麼,即使最終沒有完成目標人生就結束了,但享受了每個當下就是有意義的。這樣的活法是我們可以從年老的父母身上學到的。」
當我們把照護父母看成是提升自己的一個過程,而不是負擔時,我們從中感受到的將不再是壓力和苦惱,而是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