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父母在婚姻中的關係,決定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未來配偶

2020-12-14 小屁孩兒

文|文兒

「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怎麼做更重要。」——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家長對這話都是聽聽就過,心裡想著,言傳身教自然重要,但後天培養才是重點,父母倒是不必自我要求過高。可他們不知道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遠遠不止性格塑造上。

「我不想變得跟我媽一樣,可我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堂姐跟我說這話的時候,我暗自感嘆,卻無計可施。在大伯家裡,堂姐是受父母影響最小的孩子了,堂哥堂妹和大伯兩口子堪稱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婚姻中的處理辦法也是一樣。只有堂姐,從小厭倦父母的相處模式,結婚後竭力自我糾正,卻收效甚微。

想必大家也有過同樣的困擾,在生活的某個瞬間,在與配偶吵架的某個,我們突然發現父母的狀態在我們身上重現了,包括糟糕的部分。

這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裡在模仿父母,包括他們在婚姻中的狀態。

▲婚姻中的孩子們

神經學家在研究大腦時曾得出過一個結論,證實了孩子大腦處理問題的方式都是通過生活經驗獲得。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生活經驗」不包括在校園中的學習生活,那是另一個層面上的經驗累積,對孩子來說,父母在婚姻中的狀態就是生活經驗的最大來源。

這也正是為什麼父母在婚姻中的狀態會直接決定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未來配偶。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過,孩子長大成人後的所有行為都跟原生家庭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所有的行為都有跡可循。在心理學上,曾有人提出過「原生家庭不好的人不適合婚姻」的極端說法,且附有大量的案例證明。

那麼,父母在婚姻中的不良狀態會給孩子帶來哪些負面影響呢?

▲父母婚姻對孩子的影響

①糟糕的學習環境

之前熱播劇《隱秘的角落》中的壞孩子大多是學霸人設悽慘出身,現實中就沒這麼好的事了,大多數孩子不會在糟糕的家庭環境中爆發,只會沉默的悄無聲息,直接反應在學習成績上,而父母還不知道是為什麼。

之前我就曾認識一名病人,還是小學生,卻因為嚴苛的父母得了抑鬱症,父母看到診斷結果時差點崩潰,當場情緒失控在醫院大吵起來,整層樓都能聽到他們的互相指責。而小姑娘卻一言不發,看著眼前的父母仿佛陌生人。

在場的醫生倒是情緒穩定,或許見多了原生家庭的禍害們,只感嘆小姑娘想治病怕是很辛苦,畢竟病源在父母身上,除非對方離婚。

②模仿父母的婚姻態度

我堂姐就是典型案例,她從小就是獨身主義者,到了三十多歲,被父母逼著進入了婚姻,然後就開啟了不幸副本——她在婚姻中的言語暴力與當年的父母如出一轍。

「我想克制,但我克制不住。」

在成為一名妻子和母親之前,她也曾是受語言暴力困擾的女兒。大伯兩口子培養出了兩個愣頭青和一個好脾氣,奈何好脾氣步入婚姻後,也開始了互相傷害的婚姻模式。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堂姐沒有看到過正確的夫妻相處模式,她潛意識裡在模仿父母在婚姻中的狀態,也只會用傷害的方式來肯定自己在家人心中的地位,算是一種惡性循環。

③選擇錯誤的配偶

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了,自己的擇偶標準大多跟父母很相似。從小飽受家暴之苦的女孩,長大後卻可能選擇同樣脾氣爆裂的配偶;從小苦於被父親控制的男孩,長大後卻可能變成控制配偶的人。

這一切都源於孩子的模仿行為。

說白了,人在面對陌生事物時,會本能靠近熟悉的人。而父母就是孩子最熟悉的人,越激烈的特質,在孩子潛意識裡留下的條件反射越嚴重,等到長大後,孩子便會選擇身上存在父母特質的人為伴侶,也最容易重蹈父母婚姻的覆轍。

優秀如國際巨星蕾哈娜,一樣不能逃脫被家暴的命運,更糟糕的是,她居然還多次選擇原諒。這就是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由此可見,想要擁有一個優秀的孩子,父母首先就要反省自己在婚姻中的狀態。

【話題討論:你的婚姻與父母有雷同之處嗎?】

相關焦點

  •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未來,了解「羅森塔爾效應」,父母做到正念
    每位家長對孩子都抱有很大的期望,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或者是在未來的工作中,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人中龍鳳」。 對自己的孩子抱有期待,這是作為父母的本心,出發點是好的。然而,很多時候父母卻用錯了方式。
  • 舉報父母逼婚的少女中考成績出了:父母眼界,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
    女孩非常不願意,卻無法說服父母,只能去婦聯舉報了他們,在婦聯的介入下,女孩才重新回到學校。現在中考成績出來了,女孩考了482分,比當地的公辦高中錄取分數線高了100多分。就在成績公布前,女孩和父母還吵過架,她的父母告訴她:不確定會不會支付女孩高中的學費,要看心情。
  • 李玫瑾教授:決定孩子命運的是性格而不是智商,別只看重學習成績
    性格決定命運,有科學依據嗎? 李玫瑾教授是根據自己多年工作的經驗,依據實際的案例,依據實際的案例總結出了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那這個道理真的有科學依據嗎?我們上網查了一下性格,確實和一個人的命運有很大關係。
  • 色難: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階層
    子女該孝順父母也孝順了,孩子該學習也學習了,同樣是一天24小時,誰也不比誰多或少,但子女孝順父母卻色難,孩子學習卻色難。對父母不夠熱愛,對學習不夠熱愛,孩子對父母色難,恐怕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愛不到位有關係,對孝順認識不足,而孩子對學習不夠熱愛,也因為他們對學習的認識不足。
  • 激勵孩子的良言妙語,孩子的未來,都藏在父母的話語裡!
    文:蜉蝣看過一句話:「每一個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父母說什麼話,決定了孩子以後將走怎樣的路。對於孩子來說,來自父母和老師的激勵,最能讓他們振奮!孩子成長過程中,對自我的認知絕大多數來自最親密的人,尤其是父母的評價。得到父母鼓勵和支持的孩子,內心會有巨大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會轉化為內心堅持和努力的持續性動力。在教孩子的過程中,在孩子遇到困難時選擇拉孩子一把,幫孩子及早發現問題,找到解決方法,往往更有利於孩子重拾信心。
  • 20萬,媽媽帶12歲女兒假裝上學了5年:父母的關係藏著孩子的未來
    夫妻經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2%;相比較來看,離婚家庭的為30%,和睦家庭的為19%。不僅如此,父母關係糟糕,家庭不幸的情況甚至會複製到孩子的人生。心理學家李雪認為:孩子與社會的關係,就是自己與父母關係的投射。
  • 你是我的父母,但沒有權利對我的婚姻和愛人指手畫腳
    如果在我們的人脈當中有些人成為我們的知己,我們也可能會把自己的是私事,私生活,甚至自己的婚姻狀況,夫妻情況和他們分享。對方也會發表她們的看法,甚至會教我們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處理彼此之間的矛盾。那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這樣做到底對不對?當我們這樣去做的時候如何才能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對我們有用的方法。
  • 紐約大學心理學家:夫妻關係應高於親子關係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期《心理學簡報》邀請到婚姻與家庭專欄的特邀作者D姑娘,將為讀者分享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家關於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最新研究成果,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分析為什麼在家庭中夫妻關係要高於親子關係,並就此剖析為什麼夫妻關係缺失的家庭容易培養出有暴力傾向的孩子。
  • 心理學家:孩子小時候有這些經歷,長大後會產生自卑和羞恥心
    文/老K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擁有一個好的性格自然後來的人生會活得更加幸福和快樂。記得之前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紹,一個人最不喜歡的幾種負面情緒中,排行最靠前的就是自卑和羞恥感。那麼導致自卑和羞恥心也是源自早年養育著做了這兩件事:貶低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己暢銷著作《自卑與超越》中明確介紹了,父母從小對孩子進行貶低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不知道你父母有沒有對你說過這些?
  • 放學後的時間,決定孩子的成績,更決定他的性格
    在學校,很多時候有紀律的約束,孩子的表現不會太過。但是,放學回家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孩子都是比較自由的,那麼這段時間的利用,決定了孩子的成績,更決定他的性格。一部分孩子,放學回家,仿佛是衝出牢籠的鳥兒,奔奔跳跳,追逐打鬧,一會看電視,一會吃零食,什麼學習,什麼功課完全拋到九霄雲外!晚飯過後,在父母的叮囑下才想起當天的作業,於是草草完成,一天的美好在夢中結束!這部分孩子成績一般比較靠後,性格活潑開朗,因為父母管教比較少,所以比較獨立,灑脫!
  • 孩子的「長相」,藏著父母的婚姻狀態
    在父母的慈愛和沙利文老師的教育下,最終海倫·凱勒改變了自己的暴脾氣,並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語言。在她二十四歲那年,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並最終成為世界知名的女作家、演講家和教育家。以色列學者費德曼研究發現,父母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能夠同步產生一種被稱為「愛的荷爾蒙」的激素。在這種激素的作用下,能夠有效減少孩子的焦慮,喚起孩子平靜、滿足的心情和安全感,增加信任,減少恐懼。
  • 4種父母教養方式決定孩子的性格,如果是第二類父母,孩子有福
    說起遺傳,很多人都會認為孩子的身高、長相、乃至智力受到父母的影響很大。如果說孩子的性格和父母教養方式關係很大,很多人就會產生懷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是在所難免的。面對同樣的育兒問題,不同父母就會有不同的態度和反應,給孩子自然也不盡相同,也就養出了不同性格的孩子。上世紀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鮑姆萊德研究幾千個家庭發現,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主要分為三大類。直到三十年後,麥克畢和馬丁在他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來第四種教養方式。
  • 睡前一小時,家長多陪孩子做以下事情,學習成績能提高一大截
    文|好孕姐對於家長來說,沒有比孩子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了,分數高低直接決定孩子在父母老師心中的地位。可好的學習成績並不容易拿到,想在同樣的學習時間內達到更高效的學習效率,那孩子的記憶能力和學習習慣就至關重要。
  • 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有什麼共同點?
    在2009年一項對紐約半城區856人進行的縱向研究中,鮑靈格林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杜博(Eric Dubow)發現,「孩子8歲時父母的教育水平,顯著預測了40年後孩子的教育和職業成功。」
  • 學校的第一名和最後一名現在都怎麼樣了?孩子未來是成績決定嗎?
    知乎發起一個熱度討論,很多網友分享上學時候班裡的第一名和倒數第一名的現狀。一些現象引人思考。網友lumia:小學的第一名在國外讀書;倒數第一在鎮上送快遞。我一直比較聽話,成績也中規中矩,所以按部就班到了現在,在中國最美大學讀博。發小那會叛逆的不行,不喜歡學習,進了社會被敲打了兩年學了技術做了生意。說以後發展,以他現在的資產為目標,我正常畢業工作可能得十年。但是時間是公平的,這十年發小也會努力,所以個人覺得,我趕上發小的可能性不大。這些案例有什麼特點呢?
  • 心理學家坦言:決定孩子智商的不是基因,而是這幾點
    從某一刻開始,大部分的父母開始認為天才的孩子肯定是天才,孩子的智商就靠遺傳。所以很多家長放任了孩子自由發揮,忽略了後天的教育。其中兩項都與後天的影響有關,所以教育界很多育兒專家紛紛表示:父母們與其糾結於孩子的遺傳,不如試著後天找準辦法提升孩子的智商,從而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 父母的這4種教養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不利影響,父母要反思
    而且,父母什麼都替孩子做決定,孩子就學不會自己做決定,就學不會果斷和思考,養成事事依賴別人,更培養出孩子的責任心。就如心理學家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寫道: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 《熱鍋上的家庭》淺談:家庭婚姻關係中的理智思考,讓家庭更和諧
    "外遇就像許多重要的婚姻事件一樣,是配偶共同直覺內心情感"潛意識安排"出來的。夫妻中潛意識中預先協議好,而"無辜"的一方事實上慫恿並促成了這個"罪人"。最近,看電視劇《如果歲月可以回頭》劇情都知道,白志勇和老婆選擇離婚,也是因為家庭中出現了一些意外事故之後,難以撫平內心深處的傷痛,而煎熬自己的情感,最終選擇離婚的結局。
  • 督促孩子自主學習是靠獎賞,還是靠懲罰?父母要知道其中利弊
    「有收穫」的預期簡單來講就是孩子內心對自己的一種超前肯定:我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技能和尊重社交關係和外部環境如果說孩子所見的社交關係是有學識的人能夠獲得更多的尊重和朋友從教育的長遠角度來看,自我提升的內驅力是孩子追求「成就」的動機,它能夠促使孩子把學習目標指向自己的理想和成就,在學習期間,相比「認知驅動力」的直接學習動機來講,自我提升驅動力是間接但更持久的促使孩子努力追求優秀的學習成績和較高的名次但值得一提的是如若是家長過分強調孩子的「自我提升內驅力」則會助長孩子功利主義的傾向,使得孩子過分在意成績和排名
  • 學習和作業到底是父母的事還是孩子的事?看這個故事,你就明白
    為了學習問題、作業問題以死相逼,以切斷關係相迫,在家庭教育中如此普遍。從兩敗俱傷的親子衝突中跳出來看下:學習和作業到底是父母的事還是孩子的事?孩子怎樣才能保有學習內動力?父母又怎麼才能從費力不討好的監工位置上解放自己?下面這位爸爸的「育女心經」頗具啟發性:賀嶺峰是位心理學教授,女兒賀卓爾目前在日本學習動漫,家庭親子關係十分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