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未來,了解「羅森塔爾效應」,父母做到正念

2020-12-15 騰訊網

每位家長對孩子都抱有很大的期望,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或者是在未來的工作中,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人中龍鳳」。

對自己的孩子抱有期待,這是作為父母的本心,出發點是好的。然而,很多時候父母卻用錯了方式。

比如說,當家長以為孩子數學能考90分,結果孩子卻只考了60分時,家長下意識的「恨鐵不成鋼」會促使他們做出很多非理性的行為,比如說指著孩子罵「你為什麼這麼笨」、「為什麼別人能考95分,你連及格都還是老師可憐了才給的?」

這樣的話語家長几乎能夠脫口而出,但是,比這更有趣的是,那些希望孩子能夠考90分的家長,卻鮮少告訴孩子「我相信你能考90分」,或者說「以你的能力,我覺得你下一次一定能夠考90分」這樣的話。

在孩子的好不好之間,家長選擇了不好,所以總是能夠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所有弱點,與此同時發生的,也是對孩子閃光點的忽略以及孩子內心的想法。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鼓勵,鼓勵也許算不上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但是對孩子來說,它是「心靈的養分」,要想給予孩子實質性的幫助,家長首先需要正念。

「正念」

所謂正念,就是學會正視自己想法,學會接受現實,並且用真誠的態度去接受那些積極的想法。

我們都知道,當一個人的精神集中在某一處或者某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往往能夠朝著自己所預料的方向發展。

以孩子的考試成績為例,孩子可能這一次只考了60分,家長也必須要承認孩子只考了60分這個事實;同時,希望孩子考90分這個念頭,家長應該用積極的態度重新審視。

在強化自己腦海中孩子能夠考90分的同時,也要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意識,「我相信你慢慢的會能夠考到90分。」

當孩子接受足夠多的心理暗示,腦海中也會被這樣的想法所「佔領」,為了這個目標,孩子也會更加努力。

家長不要總是拘泥於孩子考了60分這件事,總是糾結於這件事,反而會讓自己想法朝著消極的方向發展,進而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熱情,成績反而可能會越來越差;

只有不斷地激勵孩子,孩子才有可能變得越來越好。

從心理學上來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曾經做過一項很有名的實驗,證明了在激勵下的孩子究竟能夠創造出怎樣的「奇蹟」。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在1968年的時候做過一項實驗,他從1-6年級中隨機各選了3個班級,並對進他們進行一次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測驗之後,羅森塔爾教授給了校長以及教授們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並且叮囑他們不可以隨意向這些孩子透露這個實驗的任何細節。

結果,在8個月後,羅森塔爾對這些孩子進行了又一次複試,實驗結果證明:在名單上的那些孩子,幾乎每個人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並且擁有很強的求知慾,性格上活潑開朗,喜歡交朋友。

事實上 ,這份名單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的名單,並不是每個名單上的孩子都具有潛力;但無一例外地,他們都在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究其原因,還是在教育孩子的人態度上有了變化。

那些知道名單上孩子的校長和老師,都會對這些孩子抱有不一樣的態度,他們會比別的孩子更受老師的重視,在學習上會更加得到老師的照顧以及得到更多的教導;

並且,面對這些學生,老師也會表現出更多的耐心以及欣賞,孩子感受到老師的善意,受到老師的鼓勵,也會很願意和老師學習、溝通。

這樣下來,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孩子成績進步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所以,這個實驗給了家長很大的啟發:要想孩子進步,家長首先就要改變自己的態度。

家長應該怎麼做?

1.端正自己的態度

家長首先需要做的是端正自己在教育孩子當中的態度,在家庭關係中,父母並不見得一定會比孩子優秀,家長不應該用一個「居高臨下」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教育孩子是一個雙方一起成長、一起進步的過程,家長擺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態度,孩子才會願意和家長進行平和的溝通,而不是只要一說話就是無盡的爭吵。

2.看到孩子的優點

其次,家長需要做的是看到孩子的優點,正如父母活了幾十年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孩子才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生活經驗也不可能讓孩子成長為完美的孩子。

有句話說得好,會犯錯的孩子,未來才是可觀的。因為孩子會經歷一個從不對到對的價值觀塑造,他會知道什麼是不對的,接受什麼是對的,這樣的教育才是完整的。

所以,即使孩子數學考了60分 ,家長也應該看到孩子語文考了70分,英語考了80分;應該看到孩子這一次比上一次的進步;看到孩子為了考試而辛苦複習的每一堂課和課外時間,正視自己孩子的努力和優點,接受孩子的不足。

3.鼓勵孩子

最後,家長要學會鼓勵孩子,鼓勵孩子應當從正面激勵,而不是通過比較來貶低孩子的方式來激勵孩子,這只會更加打擊孩子的自信。

家長應該在潛意識中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做到,並且向孩子透露出自己對他的那一份自信心,鼓勵孩子在下一次的考試中做得更好,哪怕進步一分,也是好事。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僅孩子在成長,家長也在成長。家長應該學會謙遜,學會對孩子抱有正確的期待,同時給予孩子正面的教育方式,孩子才會不斷朝著自己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今日互動話題:你對羅森塔爾效應有什麼看法?你會經常鼓勵自己的孩子嗎?歡迎下方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孩子越罵越糟,越誇越好?父母巧用「羅森塔爾效應」,贏在起跑線
    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的,指的是熱切的期望與讚美能夠產生奇蹟,即期望者通過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為達到他的預期要求。因為別人的期待和鼓勵,所以學生們會更努力讓自己變優秀,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生活中也是這樣,每個孩子都希望能得到家長的認可和鼓勵,能發現自己的閃光點。
  • 黃磊揭秘育兒經:羅森塔爾效應說明,好孩子是父母暗示出來的
    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妄加評論的人都認為他們看得很清,但其中辛苦怕唯有父母才知。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其表現為父母對孩子的正向期望,會成為孩子未來發展前進的動力。讓孩子接受一種心理暗示,孩子餓言行甚至會因父母的期望而改變。
  • 「羅森塔爾效應」:大人的鼓勵對孩子意義非凡,父母應該看看
    我們常說父母要多鼓勵孩子,但是要怎麼鼓勵,為什麼要鼓勵孩子?這些問題也許沒有多少父母了解過。下面,我們就通過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意義!讓父母看到鼓勵的力量。
  • 「我怕做不好」經常自我否定,父母用「羅森塔爾效應」來引導
    很多小孩在出現一些問題後,自己通過直接放棄、或者逃避的方式去解決,就是因為焦點效應的影響。很多父母並不了解,所以會感覺莫名其妙。之所以喜歡自我否定,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父母總是以完美主義的態度來要求他們,令他們被包圍在批評、指責之中。
  • 有一種羨慕叫黃多多的優秀,一流父母怎麼育兒?羅森塔爾效應揭秘
    心理學上把這種由父母認可和期望得到正面反饋效果的調節方式稱呼為:羅森塔爾效應。許多堅信「挫折式教育」的父母很納悶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經受了「棍棒教育」,卻並沒有出現明顯的進步。反而產生了更加強烈的逆反心理。
  • 孩子越努力成績越差?了解「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獲得進步
    我們能找出很多種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大多和孩子的學習能力有關,而卻很少有人會考慮到孩子的心理問題。 當你對孩子寄予厚望,堅信孩子能夠做得很好,並且向孩子表示了自己對他們的信心之後,孩子們就會充滿自信。可當你覺得孩子不行,一味在否認他們的時候,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差,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
  • 羅森塔爾效應——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這就要講講心理學裡的一個名詞: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先來解釋它的第一個名字,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性格很孤僻,喜歡獨居。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這些學生並沒有得到明確的語言信息,來告知自己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人,是老師們通過情緒、態度影響了他們。在這裡,還得跟你補充一個背景。在做這個實驗前,羅森塔爾先拿小白鼠做過實驗。
  • 「羅森塔爾效應」你把孩子看成什麼樣子,那麼他就會變成什麼樣子
    01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做了一個實驗,他到一所學校,在一個班級隨便走一遍,然後指著幾個孩子的名字,告訴老師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也很聰明,過段時間,羅森塔爾再來這所學校的時候,被他點名的幾個孩子,學習成績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學校對羅森塔爾表示感謝,羅森塔爾卻說,我根本不了解,也不認識這幾個孩子,老師表示特別驚訝!
  • 從《奇蹟男孩》出發,解析「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但是奧吉並沒有就此將自己困在自己的世界當中,而是鼓勵自己走出自己的世界,鼓勵奧吉去融入正常孩子的生活,讓奧吉到學校中去上課。奧吉的父母認為奧奇的未來不應該這樣子,他認為自己的孩子也是能夠有更好的發展,也能夠像其他孩子變得優秀。奧吉的父母依然對奧吉有著極高的期待,信任奧吉,鼓勵奧吉去成為更加優秀。
  • 以《奇蹟男孩》為例,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在教育中,父母、老師和姐姐對奧吉的引導和幫助更是體現了心理學"羅森塔爾效應"的影響力。接下來,我們就以電影《奇蹟男孩》為例,逐步探究解析"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希望能夠給家長們更多教育啟示。"羅森塔爾效應"包括了三個重要心理效應:愛的效應、尊重效應、期望效應1、愛的效應:家人對奧吉的愛是堅強的護盾儘管奧吉飽受其他孩子的嘲笑,害怕與別人交流、害怕自己被欺負,校園中未知的口抗拒一直圍繞著他,但是父母和姐姐的愛能夠為奧吉抵擋外界的傷害
  • 孩子越罵越叛逆?不妨試試「羅森塔爾效應」,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是由美國一位名叫羅森塔爾的心理學教授所提出的心理學現象。大意是指人由於機遇對現有環境產生期待,因而做出了預言,在預言的影響下通過努力完成期待。
  •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小男孩》: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的意義
    羅森塔爾效應:積極的期待和信念,是孩子成長成功的"奠基石"羅森塔爾效應,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向社會心理效應,由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通過實驗發現。羅森塔爾效應的內涵,指的是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期望與被教育者的行為成正比。
  • 美國「羅森塔爾效應」證明,優秀的孩子,都是家長誇出來的
    文|小歆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中國很多父母都很崇尚「謙虛」,認為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養成謙虛的習慣。所以,這些父母會儘可能地控制誇獎孩子,生怕孩子養成了驕傲自大的性格。
  • 孩子「說不得」,多半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父母有必要了解
    孩子在此時所表現出來的樣子是緊張和不安的,他們雖然想要被別人關注,但同樣也很厭煩被別人關注,這類的孩子一般而言都是很糾結的。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心理活動,所以他們真不希望被別人指名道姓的批評,不然就太丟臉了!所以正是因為聚光燈效應的存在,才使得孩子每一次都會瞻前顧後,也特別害怕被父母批評。
  • 皮格馬利翁效應:你嘴上說的,就是孩子的未來
    皮格馬利翁的故事告訴我們,取向決定未來,同樣,你的取向,也關乎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了一個心理實驗:從一所小學裡,選了3個班的學生進行「發展測驗」。他把一份優秀學生的名單交給老師,並告訴老師,這份名單上的學生都有優異發展的可能。
  • 《衝破天際》:「羅森塔爾」效應的背後,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意義
    追夢路上荊棘載途,露娜之所以堅持不放棄,離不開「羅森塔爾」效應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傳奇的誕生》,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貧民區的男孩貝利,自小喜歡踢足球,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勵下,成為一屆傳奇球星的故事。這個故事和《衝破天際》頗為相似,都是父母無條件相信孩子可以實現夢想,最終真的如願以償。
  • 《衝破天際》:「羅森塔爾」效應的背後,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意義
    追夢路上荊棘載途,露娜之所以堅持不放棄,離不開「羅森塔爾」效應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傳奇的誕生》,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貧民區的男孩貝利,自小喜歡踢足球,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勵下,成為一屆傳奇球星的故事。
  • 皮格馬利翁效應:家長的期待塑造著孩子的未來,3招助孩子更優秀
    一、皮格馬利翁效應:你期待並相信什麼,就會獲得什麼其實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來自於美國羅森塔爾和雅可布森的一次實驗,他在一所小學的1-6年級進行一次未來預測驗,並從中取得20%的學生貼上「未來可期」的標籤,讓所有任課老師都相信這些學生未來能夠有所成就。
  • 以《叫我第一名》為例,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的重大影響
    這是一部人生勵志電影,而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叫我第一名》處處隱含著羅森塔爾效應,把羅森塔爾效應對個體,特別是孩子的影響充分的表現出來。羅森塔爾效應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除了布萊德自身的努力,母親對他的關懷和教育亦十分令人感動。
  • 哈佛大學:孩子學習積極性不好,「羅森塔爾效應」,喚醒學習內驅力
    本文作者:心岸姐姐,資深心理諮詢師,從事心理工作二十年,每天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用心理學知識幫助更多的家長和孩子。歡迎關注!01現在家長普遍反應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不積極,自律性差。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都需要老師或者父母催促甚至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