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不得」,多半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父母有必要了解

2020-12-15 果莓媽媽

在生活當中,我們的孩子總會出現一些錯誤。但是父母在選擇批評和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卻總是展現出一幅「說不得」的樣子,很是令父母感覺到苦惱。

劉女士家裡的孩子比較淘氣,沒事總是喜歡跟身邊的小朋友打架,而身邊小朋友的家長也是隔三差五就來劉女士的家裡告狀。面對這件問題時,劉女士真的很想用大道理教育一下孩子,可沒想到孩子卻擺出一副受不了的樣子,而且還說道:「你能不能別老說我?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你別管我行嗎?」劉女士其實也感覺到很無奈,為什麼孩子說不得?做錯了事,為什麼還要擺出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這難道就是孩子的本性嗎?

生活當中這樣的案例有很多,很多父母也會表示好奇。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這些孩子「說不得」呢?其實原因也是比較簡單的。

為什麼有些孩子「說不得」?

1、孩子內心有些小自卑

有一些孩子之所以說不得,只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有一些小自卑而已,他們覺得自己身上漏洞百出,所以他們特別想要極力的保護自己。如果父母完全不在意孩子的面子,並且把孩子劈頭蓋臉一頓臭罵的話,那麼孩子肯定會覺得心靈受到創傷。為了使心靈不再受到創傷,孩子就不太希望父母來批評自己,所以他們才會變得非常亢奮,甚至是想要跟父母吵架。

2、性格原因

還有一部分孩子是因為性格原因,性格的使然使得他們不願意被父母批評。他們覺得被人批評自己會特別不自在,又或者是他們覺得被批評是極為丟臉的事情。當然,他們並不會覺得自卑,只是單純的覺得不爽而已,他們很不喜歡這種不爽的感覺,強加在自己的身上,所以他們必然會產生反抗的想法。

3、孩子比較自戀

還有一些孩子之所以不願意聽批評的話,就是因為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而已。他們總是過分的把自己評價的特別高,所以當聽到這些批評的時候,他們就會覺得父母刻意的把自己的地位和成就拉低了。所以在父母選擇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才會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

所以說不喜歡聽到批評的孩子,大多數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這種原因與聚光燈效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聚光燈效應」跟孩子「說不得」有哪些關係

孩子之所以說不得,就是源於聚光燈效應。所謂的聚光燈效應,是基洛維奇和薩維茨基進行的實驗所展現出來的結果。用最簡單的話可以理解成:過分高估自己。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都是過分高估自己的,譬如他們覺得自己是非常優秀的,學習是非常好的,長的是非常帥的,又或者是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做了錯誤的事情,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帶有功德的。不得不承認這些孩子,在平時的生活當中都是極其自戀的,但是他們又特別害怕被別人關注。就仿佛在聚光燈下,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感覺到不適應,畢竟有那麼多雙眼睛在注視著自己。

孩子在此時所表現出來的樣子是緊張和不安的,他們雖然想要被別人關注,但同樣也很厭煩被別人關注,這類的孩子一般而言都是很糾結的。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心理活動,所以他們真不希望被別人指名道姓的批評,不然就太丟臉了!

所以正是因為聚光燈效應的存在,才使得孩子每一次都會瞻前顧後,也特別害怕被父母批評。而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孩子走出聚光燈效應,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對人生有著全新的認知。

如何幫孩子走出「聚光燈效應」的怪圈

1、讓孩子擺脫恐懼

想要讓孩子走出聚光燈效應,最好的做法就是擺脫孩子的恐懼之心。我們完全可以告訴孩子,做錯了事情就應該受到教育,而這段期間完全沒必要感覺到害怕。因為一碼事歸一碼事,沒有人會因為孩子做錯了事情,而一直關注著孩子,只要孩子能夠改正錯誤,那麼其他人還會像往常一樣對待著孩子。唯有孩子了解這層道理之後,他們才會顯得不再那麼焦躁不安。所以我們一定要與他們產生心與心的交流,這樣可以使得孩子有著徹頭徹尾的改變。

2、不要讓孩子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

每一個人都有著表達自己看法的權力,我們也必須要讓孩子了解到,不要過分地在意別人的看法。如果總是把別人的話當作一回事,那麼活起來一定會很累的。我們應當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態度,並且讓他們不論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要大大方方的。放心說出自己想要說出的話,放心去進行有意義的社交。這樣孩子才不容易被別人的言論帶偏,不然孩子的生活就會像是一個傀儡一樣。

3、讓孩子正確認識自我

聚光燈效應下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小自戀,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讓孩子解開自戀的偽裝。其實生活中並不會有那麼多人注視著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孩子也並非是那個耀眼的明星。如果說孩子總是覺得大家會注意自己,那麼他們自然會感覺到束縛。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對孩子說:「放心孩子,你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會影響到你自己,你需要正確地認識自我。」當孩子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時候,聚光燈效應也就逐漸消失了。

為了讓孩子不再被聚光燈效應所籠罩著,我們必須要運用以上這三種辦法不斷地引導孩子。只有讓孩子真正了解到自己,並不會被過分關注的時候,他們才能夠放手大幹一場。如果說孩子總是被聚光燈效應籠罩的話,那麼他們肯定會展現出一種緊張的狀態,這反而對於他們的生活而言沒有任何好處。

那麼你覺得還有怎樣的辦法,可以讓孩子擺脫聚光燈效應呢?說出你的看法,讓我們來討論一下。

相關焦點

  • 孩子自尊心太強?了解「聚光燈效應」,幫孩子走出「說不得」怪圈
    物極必反,自尊心太強的孩子,往往藏著一顆脆弱而又自卑的心。這樣的孩子關注點不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反而困住了自己的行動。孩子有自尊心是好的,但是自尊心太強就需要父母的引導了。031999年心理學家基洛維奇和同時薩維茨基提出「聚光燈效應」。是指一些人總是高估自己被關注的心理。
  • 孩子為什麼怕被說?了解聚光燈效應,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
    所以每一個孩子怕被說都是有著原因存在的,而且孩子怕被說往往與聚光燈效應有著很大的關係。怕被說和聚光燈效應有何關聯?聚光燈效應是心理學中常見的一個術語,在育兒的過程當中也是極為常見的。所謂聚光燈效應,則是一個人站在聚光燈下,那麼他們的所有行為都會無限制放大。其實關於這件事情,放到孩子身上也是可以用理論來說清的。他們之所以不想被說,就是因為他們過於高估了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覺得自己站在聚光燈下,所有的影響都會加倍放大。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是特別想要保護好自己的自尊的,生怕自尊被別人踐踏,所以他們也就不喜歡被父母教育了。
  • 孩子越管越叛逆?多半是「海格力斯效應」在作祟,可用這3招化解
    其實,孩子在叛逆期說出這樣的話,簡直是不能在平常了。也許家長沒有想到這個層面,這可能是海格力斯效應在作祟。海格力斯效應,具體指什麼?1、強迫孩子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有一種行為,就是不斷地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希望把自己兒時沒有完成的目標,在孩子身上可以得以實現。正是因為家長這樣的方式,才會導致孩子更加叛逆,他們不希望自己被父母掌控。
  • 為什麼父母眼裡只有別人家的孩子?了解光環效應,答案在其中
    所以孩子很可能會變本加厲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而這一切全都是父母的過錯,往往與孩子沒有任何關聯。2. 叛逆心理作祟青春期時孩子總是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感受,而且特別喜歡跟父母對著幹。父母越是讓他們改正錯誤,孩子就越是要在父母的底線上瘋狂試探。
  • 孩子越想學習越做不好?「瓦倫達效應」在作祟,父母要幫他避開!
    當父母的,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有能一番作為,為了幫孩子打好基礎,許多父母從小就給他們報各種補習班,期望孩子的學習成績能有所提高。大多數的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然而有的時候,孩子越想學習越想進步,卻越做不好! 孩子越想學習進步反而容易失利?
  • 為什麼孩子喜歡跟父母對著幹?了解海格力斯效應,父母要懂得改變
    不難發現在生活當中有很多孩子都是不願意聽從父母的話的,而且他們特別喜歡跟父母對著幹,這也讓很多父母表示非常無奈。自我意識在不斷崛起其實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話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這是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崛起,他們發現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考慮,完全沒有必要聽從父母的感受。往往在自我意識萌芽期這段時間內,孩子的叛逆心理是非常嚴重的。父母越是管制著孩子,孩子就覺得越是不痛快,所以雙方之間的關係明顯不和。2.
  • 聚光燈效應:為什麼別人都在看你?
    在社會心理學上,這種現象叫做「聚光燈效應」。聚光燈效應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我們自我中心主義猖獗的結果。我們都是自己世界的中心。不過這不意味著我們傲慢,也不意味著我們重視自己甚於別人。相反,它意味著我們從自己的經歷中分析我們的存在。
  • 5-6歲的孩子說不得,怎麼溝通才有用
    大家好,我是楊楊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5-6歲孩子說不得的原因,怎麼去跟他們溝通才能讓他有所進步。通過一些仔細的觀察,可以發現其實這麼大的孩子,他說不得是有自己主見的成分,也是有他的堅持的和所期待的東西的。
  • 孩子遇事總是很悲觀怎麼辦?父母要了解下「斯萬高利效應」
    這樣子的情況讓我朋友覺得很難受,他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是一個遇到挫折,就會一蹶不振只會逃避的孩子,但是他也不知道到底應該要如何去鼓勵他。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經常會覺得自己很失敗或不斷的去埋怨自己,甚至於只想逃避不想面對的行為,很有可能是因為斯萬高利效應的原因。
  • 聚光燈效應: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別人根本沒注意你
    這就是聚光燈效應,也叫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這種心理現象的表現是:我們會普遍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即我們很在意自己給別人留下了什麼印象,以至於我們傾向於認為別人對自己關注度很大,而實際上並非如此。
  •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未來,了解「羅森塔爾效應」,父母做到正念
    每位家長對孩子都抱有很大的期望,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或者是在未來的工作中,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人中龍鳳」。 對自己的孩子抱有期待,這是作為父母的本心,出發點是好的。然而,很多時候父母卻用錯了方式。
  • 聚光燈效應:別人沒你想像中那麼在意你
    這些事情,都指向了一種心理學現象:聚光燈效應。 03聚光燈效應,又稱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它的表現是,我們會普遍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換句話說,我們很在意自己給別人留下了什麼印象,以至於我們傾向於認為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比別人實際給予的關注,要多得多。
  • 孩子不聽話總在牆上「塗鴉」?父母可以了解下「阿倫森效應」
    所以當孩子心理出現問題時,心理學家常常會讓孩子通過畫畫來展示他們的心裡想法,從而發現他的心理問題。所以,父母在平時也可以通過畫畫來了解孩子的內心,如果孩子生性比較靦腆,不喜歡與父母溝通,父母可以通過畫畫的內容來探索孩子的內心表現,從而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是否有一些異常表現。
  • 孩子總是悲觀消極,可能是「斯萬高利效應」,父母要及時引導
    心理學家們把這種蔓延的負面情緒效應稱之為「斯萬高利效應」。二、父母哪些做法會觸發「斯萬高利效應」?姜文在一次訪談中,在被問到自己有覺得什麼失敗的事嗎?他坦言他無法處理好自己與母親之間的關係。他從來都沒有得到過媽媽的肯定,甚至自己給媽媽買的大房子,媽媽都不願意住進去。在他拿到錄取通知書向媽媽開心地分享時,媽媽完全沒有給他預期的回應,反而讓他趕緊去把衣服洗了。
  • 孩子越罵越糟,越誇越好?父母巧用「羅森塔爾效應」,贏在起跑線
    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應該如何運用羅森塔爾效應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實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考官,孩子做的好還是不好,父母都會評判。父母給予孩子的期望是最多了,也是讓孩子最有壓力的,特別是當孩子很努力卻得不到家長的認可。
  • 「給孩子買健康險有必要嗎」,「為人父母,我覺得有必要」
    都說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當自己還孑然一身的時候,基本都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過的肆意瀟灑。而一旦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那麼一切就都不一樣了。大部分人在有了孩子之後,就會開始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也開始為自己和家庭謀劃未來。
  •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多半是家長嘮叨所致,這樣做讓孩子行動起來
    經常嘮叨的家長,多半會養出磨蹭的孩子,別讓嘮叨毀了孩子一生。父母的養育方式對於孩子的成長產生的影響作用是非常明顯的,甚至父母的教育思維,在孩子長大成年後,仍然會留有一定的痕跡。不得不說,父母管教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修行自我、提升自我的過程。
  • 有沒有犯過的錯想起來就有掐死自己的衝動?其實這叫聚光燈效應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每想到這,總覺得我傷害班委和阿K,然後就有立刻掐死自己的衝動。後來,跟兩位同學聊天就說起了這件事,就發現有點出乎我的預料了。原來班委當時選我參加節目不是因為我長得帥,而是想把班裡內向的同學邀請進來,希望大家快速融入集體。至於把我和阿K分為一組,就是隨機搭配。
  • 孩子驕傲自大?多半是你誇出來的,父母對孩子的讚美要適度
    多半是這3個原因在娛樂圈中有很多有才華的年輕演員,但是他們卻只能夠在大眾眼前如曇花一現一般璀璨過便悄然消失,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過於驕傲自大的性格導致的,被鮮花掌聲所迷惑,自然不能夠清楚地認清自己。幾年前文章是炙手可熱的明星,但是在其事業高峰期時卻選擇了背叛家庭,這也使得他的演藝之路被斷送。
  • 孩子明明很努力,成績卻還是沒有起色?小心「毛毛蟲效應」作祟
    直到第八天,有幾隻毛毛蟲改變了路線,其它毛毛蟲也跟著這些「先驅」們改變了路線。這種重複前一個人的習慣而導致結果失敗的效應被稱作是毛毛蟲效應。毛毛蟲的工作方式反映在它對原始體驗的堅持上。它們願意跟蹤其他生物,但不願單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