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出門吃飯時,不小心滴油在白色衣服上,搭車回家途中,你覺得全世界都盯著你的衣服,逼得你一路都在擦衣服,擋油漬,不敢抬看車上的人。
剪了頭髮,換了髮型,好好打扮出門後遇到很多熟人,大家並沒有注意到你的變化,開口詢問,也沒人能準確找出你的髮型變化。
我們大部分人都經歷過異常尷尬的時刻。
我們做錯了事,說錯了話,總是會對它無法釋懷,總覺得那些醜態百出的樣子會永遠成為別人的笑柄。
而實際上大家並沒有注意到,也沒有人會把這件事放心上,除了你自己。
這就是聚光燈效應,也叫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這種心理現象的表現是:我們會普遍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即我們很在意自己給別人留下了什麼印象,以至於我們傾向於認為別人對自己關注度很大,而實際上並非如此。
1999年,Cornell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Thomas Gilovich和美國心理學家Kenneth Savitsky在期刊上發表「聚光燈效應」的實驗,驗證了人們總認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是所有情境的焦點。
Thomas Gilovich和Kenneth Savitsky依據實驗結果得出聚光燈效應:人們太在乎和自己有關的事物,以為別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之後,英國心理學家艾瑪·庫克提出:在重大聚會之前,一個人會想像一些消極的、令自己尷尬的場景。
當把自己的思想蜷縮在內心,沒有心思真實地觀察外在的環境。就像有一隻聚光燈照在你頭上,同時所有的眼睛都在盯著你。
這時就出現了聚光燈效應。
人為什麼會產生聚光燈效應呢?
第一、我們評價自己的行為存在主觀偏見。
人總是自戀得,以自我為中心看待世界,把自己看得很重要。所以,對別人而言,和你一樣,並沒有心思關注你,他們也許認為自己正站在聚光燈之下。
人類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所以評價自己行為的時候,容易產生偏差,放大自己的行為在別人眼裡的嚴重程度,但這些都只存在於意識層面,主觀臆想。
第二、源於心理學裡的透明度錯覺。
簡單來講,人們認為自己的擔憂和心理狀態會顯露在表面,被人看見,當別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反應,就能感覺到自己的感受。
而實際上,只有漲得通紅的臉和緊張得發抖的手,以及額頭上冒出的冷汗,這些很明顯的身體特徵,才能讓別人意識到我們正處於行為失態後的焦慮中。
第三、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生理條件反應。
保持敏感,在我們祖先的部落裡面是生存的本能,因為只要犯錯就會被驅逐,沒有群居的庇護,意味著無法生存,所以得到認可保持敏感很重要。
因此形成了敏感並在意別人看法的條件反射。
但是,21世紀的今天,我們不再需要群居庇護,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生存方式,沒必要犯一個錯就在心裡折磨自己千百遍。
別把自己太當回事,你的聲音不是每個人都能聽見,甚至只有你大聲的呼喊才會有人注意你。
不必痴迷於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為其他人也只關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擔憂自己,沒時間關注你。
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別人根本沒注意你,大家都在注意自己。
不把自己太當回事,你才會活得輕鬆,過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