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的孩子說不得,怎麼溝通才有用

2020-12-07 楊楊麻麻成長記

大家好,我是楊楊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5-6歲孩子說不得的原因,怎麼去跟他們溝通才能讓他有所進步。通過一些仔細的觀察,可以發現其實這麼大的孩子,他說不得是有自己主見的成分,也是有他的堅持的和所期待的東西的。

五六歲的孩子說不得的主要原因是他需要的認同沒有得到。說他以後他有情緒是因為他沒有得到認同。很多父母會說他又做得不好,又不能主動去改正,我幹嘛要認同他呢。其實他需要別人去認同他的進步跟他的努力。我們有時候都只會看結果,看他沒有收玩具,他書桌就是亂七八糟的,他的書包就是亂丟,東西就是沒有放進去,可是他其實可能做完就是這樣的。他們都期待別人去認同這些小小的點。我們沒有習慣去認同孩子的進步點,我們習慣都是看結果。

當孩子自己覺得我努力了,還是做不到,得來的又是批評,也沒有被認同,這個時候就會有情緒了。五六歲的孩子需要人家認同他的進步點。我們需要通過肯定溝通法或是同理溝通來引導孩子。

1、肯定溝通法。如果一個孩子努力收拾玩具以後,但他沒有收拾完。這個時候你要肯定他要去收玩具這件事情,先肯定完了以後,再告訴他,媽媽覺得可以再收多一點,媽媽覺得我們可以在再把這一片也收好。先肯定了他前面做好的部分,做得不好的那個部分放在後面。我們的教育習慣卻不是這樣,這個其實也是我們在帶孩子的時候的一些經驗,發現做得不太好的時候改一下就好了。肯定他努力了以後再在給建議,這個建議才會有效。反過來,你先給建議了以後,沒有給出肯定的時候,五六歲的孩子一定搞不定,因為他需要被認同。

2、同理溝通法。就是要告訴孩子,你知道他很累,知道他很想玩,知道他很想要,讓孩子明白你能夠理解他的感受。同理心的溝通,也需要把要求放在後面,或是把他做不好的東西放在後面。你的孩子,如果你不管,他就沒有辦法自發去完成,這個時候你要跟他溝通的話,是需要用同理心的方式。

用上面這些溝通法,只是轉換一些話術跟一些溝通的語氣跟口吻,他會比較能聽得進去。告訴各位親愛的孩子,現在孩子的整個發展是比以前快一些,心智到底有沒有以前的孩子成熟,不予評論。但是整體發展上面是比以前的小朋友要快一些了,所以五六歲就已經討論到這個同理心的發展了,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所幫助,記得關注@楊楊麻麻成長記,開心生活,快樂育兒!

相關焦點

  • 孩子「說不得」,多半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父母有必要了解
    面對這件問題時,劉女士真的很想用大道理教育一下孩子,可沒想到孩子卻擺出一副受不了的樣子,而且還說道:「你能不能別老說我?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你別管我行嗎?」劉女士其實也感覺到很無奈,為什麼孩子說不得?做錯了事,為什麼還要擺出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這難道就是孩子的本性嗎?生活當中這樣的案例有很多,很多父母也會表示好奇。
  • 孩子自尊心太強?了解「聚光燈效應」,幫孩子走出「說不得」怪圈
    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孩子變成「說不得」的孩子,別人一說就承受不住要哭,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認為他哭了可以免受責罰,無論孩子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變成「一說就哭」,那都是有問題的。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有原則,適當的心狠一些,錯了就是錯了,錯了一定要改,這樣才能幫孩子規範行為,順帶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 李玫瑾建議:6歲前的孩子該打就打,6歲後再想要改正就晚了
    在以前的時候,如果孩子犯了錯,那家長就會用棍棒來伺候,打一會孩子就長記性,不會再犯,雖然打在孩子身上父母也心疼,但為了改掉孩子的壞習慣,家長也只有狠心。可是,卻又很多人都表示:父母的棍棒教育讓自己很受傷,覺得憎恨父母。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最好的關係從溝通開始
    就單純的溝通來說,很多家長奉行「我說你聽」的模式,導致無論父母怎樣說,孩子就是不願意聽,父母與孩子之間很難順暢的交流溝通,已經成為很多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最大障礙。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好的親子關係都是從溝通開始的。
  • 原來6歲的孩子是這樣的……
    上周寫了一篇關於5歲孩子的文章,想法是來自於所看的圖書《你的5歲孩子》,而這套系列書一直出到了孩子14歲,因而,很方便家長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更加有針對性地了解自己孩子所處年齡的情況,儘管不一定能夠涵蓋每一個孩子的特性,不過大體上有些這個年齡中孩子的行為,書中都會給出相應的解釋,
  • 6歲前是孩子鍛鍊手工的關鍵期,這5款手工玩具,鍛鍊孩子動手能力
    哪5款手工玩具能鍛鍊孩子手工能力?1、扔球遊戲廢棄的紙盒箱子立在那裡,然後在箱子的上側用線繩懸掛著紙杯,讓孩子距離一米到兩米遠的距離用球打紙杯,這就叫做扔球遊戲,主要鍛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5、踢足球這個是最費肺活量的遊戲了,也是準備一個紙盒然後搭建成一個四面都圍好的足球場,在裡面畫好足球場的結構,然後把一個小的物體,圓形的放中間,兩個人用吸管進行比賽,看誰的肺活量大。這就叫做踢足球遊戲,主要鍛鍊孩子的肺活量與眼力。孩子在6歲前該如何正確提高手工能力?
  • 3-6歲孩子的可塑性,超乎你的想像!
    心理學家李玫瑾就說過,3歲,是一個兒童的性格分水嶺,父母的教育方式,則影響了孩子日後的性格。下面,我們就來談一下3-6歲兒童教育的基本方法。例如:很多家長經常用的「1、2、3」式的規矩——小孩太過搗亂的時候,可以用這個方法去告訴孩子:「當我數到3之後,我就非常不開心了,你的行為是不對的,要給你懲罰了」。但這種方式不能經常用,不然就用處不大了。
  • 5-6歲間孩子的心理成長特點科普
    5-6歲間兒童的心理成長特點語言5歲的孩子一般有令人愉悅的性格,他喜歡說正面的話,比如「行啊」、「好嘞」、「很好」、「多好啊」、「太棒了」。他們看東西時總覺得什麼地方不對勁,又不知道該怎麼讓它對勁。有意無意間,他們會試探性地把眼睛弄成鬥雞眼。5歲孩子的視覺容易局限在一個點上,所以他需要人一步步地引導他完成整個手眼配合的動作,沿著線條塗色是這個年齡孩子喜歡的美術活動。
  • 0-6歲是孩子學英語啟蒙的關鍵期,只有抓住對的時間才對娃有幫助
    老師告訴我,孩子白天在幼兒園學的時候已經大腦已經承受了很多知識了,晚上在學習,對孩子沒有好處,這就是孩子犯困的關鍵,老師還告訴了我調整孩子看繪本的時間,只有早上看才是最好的,我就採用了老師教的方法,孩子果然成績上升了,而且每天上課都有精神頭。青青講到這裡總結出兩個問題。
  • 高情商的孩子是怎麼煉成的?根據6歲前心理特徵父母必做幾點準備
    有同理心的孩子,對情感的感知很機敏,理解力強,能夠迅速找到心理切入點,容易與對方共情,即使遇到負面情緒,也能夠用豁達的心態去應對,可以自我排解。這樣的孩子通常不用父母操心,很多事情遇到困難,他們都可以控制情緒,換位思考,通過內心感觸、傾聽,用最理智的方法解決。
  • 離異6年,孩子3歲時他出軌,再次談婚論嫁,才看出二婚沒有真心
    另一方面,孩子的問題,不管單方有孩子,還是雙方有孩子,都會或多或少出現問題。其實,這是正常現象。如果出現問題,很多人會抱怨,再次看錯了人,大部分二婚都沒有真愛了。但是,從今天的兩個例子,我能看出的結論是,問題出現了,應該用怎樣態度去解決,很重要。但是,家事跟工作上的事情還不一樣。對外講理,講情,講義,卻不適合講愛。
  • 給孩子「立規矩」,別錯過6歲前的黃金期,有界限感內心才更強大
    一、每家都有熊孩子前幾天一個短視頻在網上火了,一個5歲的孩子在地上打滾哭,父母在一邊無奈地看著孩子,沒有一點勸解的意思,就這麼眼睜睜地看著,等孩子自己消氣站起來。很多人都贊同這對年輕父母的做法,覺得小孩子就是不能慣著,不能因為孩子的無理取鬧滿足孩子的要求。
  • 睿智燈塔-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與孩子溝通的正確方法
    溝通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功課。不管在生活的哪個方面,溝通永遠都是維繫關係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在親子關係當中,學會如何溝通,能讓父母更好地教育孩子。那麼,家長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與孩子溝通的正確方法有哪些呢?很多時候,家長經常抱怨自己與孩子溝通的次數並不少,但每次都是以爭吵告終。
  •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每一位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甚至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寶貝們。特別是對於新手父母來說,他們在這方面十分的迷茫,還沒有經驗,很害怕自己教不好孩子,甚至害怕要是出意外了,自己應該怎麼呢?
  • 6歲前孩子有這些表現,說明有「自卑心理」,父母要及時幫一把
    就像膽子大、做事果敢的人,才有可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但是懦弱,自卑的人,很難獲得成功。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間,父母培養他們良好的性格,長大之後才更加的容易成功。6歲前孩子如果有這些表現,說明已在自卑邊緣1. 做事畏畏縮縮孩子一般做事情不會太過於在意他人的眼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初生牛犢不怕虎」。
  • 3-6歲敏感期的孩子,家長該怎麼去引導?
    帶孩子逛街看到的一些燈牌廣告、橫幅標語、門店招牌、店鋪名稱都可以口頭傳送給孩子,讓孩子體驗生活中漢字的豐富多彩。感官敏感期:5歲左右孩子可以通過嗅、觸、聽、視來自己對周邊環境的認知。這個階段可以引導孩子認識並學習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樂器。
  • 《重返十七歲》:當父母與孩子有溝通隔閡,不如換個「身份」試試
    其實說到底,很多家庭關係,尤其是親子關係方面出現的矛盾分歧,都是因為在溝通上沒有找對方法。溝通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日常活動,但是並不是每個家庭都了解溝通的重要性和如何有效溝通。根據科學研究調查發現: 大多數家庭問題的產生都有一個共同原因,那就是溝通不暢所導致。
  • 孩子喜歡「抬槓」?家長可巧用「傾訴溝通」,培養孩子感恩能力
    隨著孩子的年齡漸增,很多家長都在反映孩子的叛逆,說孩子越來越會抬槓了,說一句頂十句,都不知怎麼辦才好。朋友慧慧的孩子已經5年級了,最近聊天中,她總是對孩子有諸多抱怨。「7點半就要早讀,6點40還不起床,剛說他一句,他就譁譁譁地就開始反駁,最後怪到我身上來了。」「啊,怎麼會這樣?」
  • 和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真誠的傾聽
    *Photo By Pexels後來,老師和孩子溝通才發現,其實,孩子本不想用媽媽教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她想要躲,不想要打,她有自己處理事情的方法。如果根本不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也不讓孩子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強行灌輸、侵略,會讓孩子的內心處於衝突混亂中,也讓親子關係變得生硬而強勢。要認識到: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更需要被傾聽的力量。
  • 3-6歲是孩子性格塑造關鍵期:這樣引導,孩子長大後才更吃得開
    3-6歲是孩子性格性格塑造的關鍵期,要在這個時期,家長能進行良好的引導,讓孩子清楚自己性格中好的部分,改善不太成熟的部分。孩子在未來就會更獨立地自我管理,不容易走極端。這幾步引導和改善孩子性格,很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