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庭都會有矛盾,如何化解矛盾,保持家庭關係和諧是每個家庭成員,都要考慮的共同問題。
出現問題並不可怕,不知道如何解決矛盾,才是一件糟心之事,家庭關係中往往因為一件小事,沒有處理好,最終走向破碎的結果,就得不償失了。後悔都來不及改變現狀,只能好好把握起點,才有價值和意義!
你感覺呢?
一、心理治療行業在國外久負盛名
20世紀家庭治療第一次傳入中國,德國治療師現場演示與一個疑病症孩子的家庭一起工作,那時中國學員還不能理解「外部視角」,不明白為什麼孩子生病不「治」孩子,而一直和父母討論他們的觀念。
他翻譯完德國人的話,悄悄補了一句:「別聽他鬼扯,回頭掛我的門診,我給你開藥。」這是30年前的事,現在已經像是一個笑談。
如今,我們也開始重視心理疾病,一些因為情緒低落,經歷挫折的複雜關係,可以通過心理疏導,有效幹預,恢復健康。
二、《熱鍋上的家庭》原生家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 注意"外遇"的預謀
我認為"外遇"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移情",把專注力轉移到其他非愛情性質的事物或人物身上,書中提到:丈夫的外遇是他的工作,太太的外遇則是孩子。而彼此都覺得是對方不忠。
"外遇就像許多重要的婚姻事件一樣,是配偶共同直覺內心情感"潛意識安排"出來的。夫妻中潛意識中預先協議好,而"無辜"的一方事實上慫恿並促成了這個"罪人"。
最近,看電視劇《如果歲月可以回頭》劇情都知道,白志勇和老婆選擇離婚,也是因為家庭中出現了一些意外事故之後,難以撫平內心深處的傷痛,而煎熬自己的情感,最終選擇離婚的結局。
當然,如果沒有意外發生,他們會過的很快樂,如果白志勇作為丈夫,能夠多關愛自己的妻子,也不一定會出現離婚的結局。
所以,每個家庭中過日子,應該多體貼彼此,多付出自己的愛,兩個人都默默付出的時候,感情才和諧,家庭才幸福。
三、外遇分為移情別戀和內心失望之後的果斷放棄,發展為出軌行為
我認為"外遇"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移情",把專注力轉移到其他非愛情性質的事物,或人物身上,書中提到:丈夫的外遇是他的工作,太太的外遇則是孩子。而彼此都覺得是對方不忠。忽略了對於彼此關心不夠,產生的一種誤解。
事件一:
丈夫約翰之前很戀家,但是有了孩子後,他經常餓著肚子,或者半夜被寶寶哭聲吵醒,每次提議去哪裡娛樂也會被梅格因"孩子太小不方便"等理由拒絕,想和太太聊天唯一的話題也只有瑣碎的家事。
溫馨的家變成了"寶寶王國",慢慢地他開始不愛回家,寧願去領居家待上幾個小時再回去,更何況領居太太還美麗又風趣。
剛開始梅格還舉雙手贊成,可是,後來約翰待在家裡的時間越來越少,對政治越來越感興趣,梅格才意識到有些不對勁兒,又不知道如何是好,於是一個人偷偷掉眼淚。
另一種則是"出軌",即"婚外戀"。
作者指出,"外遇"某種程度上來講是雙方的預謀。為什麼呢?
四、"外遇就像許多重要的婚姻事件一樣,是配偶共同直覺"安排"出來的。夫妻中潛意識中預先協議好,而"無辜"的一方事實上慫恿並促成了這個"罪行"。"
作者以書中的案例解釋,約翰和埃莉諾夫婦,剛結婚時生活親密婚姻幸福,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感到互相束縛,樂趣越來越少,生活單調乏味,婚姻陷入僵局。
幾年之後他們覺得不會再改,一方面害怕離開危及對方和孩子,另一方面又仍然存在某種懷疑和渴望。甚至他們開始討論"如果有外遇,會怎麼辦"的話題,慢慢地,約翰有意無意地發現自己,開始關注其他的女人,直到公司聚會遇到年輕同事特蕾莎。等到埃莉諾疑心時,事情已發生許久了。
我覺得從本質上來說,這兩種模式皆是因為當前關係已滿足不了個人的需求。當我們隱隱發現家人對家庭關係現狀不滿意,或者開始出現各種激化的矛盾時,也許是到了需要重新審視、梳理家庭問題的時候,更深層次地把問題根源了解清楚,才會有改善的動力和決心。
五、當出現問題時,不要情緒化地處理,"歇斯底裡"和"避而不談"都是"外遇"的幫兇
當一個家庭中出現問題時,父母雙方不自覺地會把孩子當作"人質"來要挾對方,將孩子拉入到不和諧的家庭"三角關係"中,並借孩子來傳達彼此對對方的不滿。
就像書中的大衛一家,他們對外尋求幫助的起因是母親卡羅琳和叛逆期女兒克勞迪婭不斷地爆發衝突,但通過治療師抽絲剝繭地分析,發現母女矛盾的根源其實是夫妻矛盾,大衛和卡羅琳兩個人的婚姻存在問題,但又不正面面對,而是通過克勞迪婭充當"人質",做他們的"替罪羊"。
父母的對立,讓孩子不得不面臨矛盾和選擇,陷入父母的感情糾葛中。這既對解決親密關係問題無濟於事,更會對孩子產生一種傷害。大人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不要給孩子增加超出他們責任範圍內的負擔,請千萬別讓孩子做父母的"替罪羊"。
"湊合"是婚姻的低配,如果都只是為了"搭夥過日子",家就不過是個軀殼而已。互相成長、對未來充滿期待才是理想的家庭模式。幸福快樂的家庭,不會成為一潭死水,而是每個人都有共同目標,在家裡能獲得相應的慰藉。
書中說,家需要全面地看待,因為家庭系統是互相牽引的。一個人出了心理問題,不應該視為僅是他個人的原因;同樣,一個人的目標和追求,也應該和家緊密相連。
就像經營團隊一樣,我們需要共建家庭的共同願景,諸如"為了我們的家庭更幸福快樂"、"為了每個人在家中獲得愛和尊重、成長",這樣我們的家才不至於在困苦中迷失方向、遇到險阻時就輕易"大難臨頭各自飛",家理應是我們共
六、建立良好的溝通環境,高效率的交流節奏:表達感受的溝通習慣、儀式感的溝通機制
朋友的一個孩子成績不理想,父親習慣在回家的路上溝通問題,一邊走著一邊交流,可是後來發現習慣不理想。
教育專家建議,應該有儀式感,一家人坐在一起,心平氣和的溝通交流,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實驗了幾次,確實效果要好很多。
所以什麼環境下開展工作,也應該考慮好,這樣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
七、溝通的一些原則,一定要遵守
①誠懇地表達感受,不要指責;多使用非語言的表達如擁抱、親吻等,並保持適度幽默。
溝通模式和日常互動最能體現一個家庭的氛圍是否和諧。
"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應該要學習談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偏激地攻擊別人。"
例如卡羅琳不應該對克勞迪婭說:你只會偷懶!
她應該說:我在廚房裡感覺好煩好難過,你可以幫我嗎?"
這是一種新的溝通習慣,需要練習和實踐。
同樣,多使用擁抱、關切的眼神、親吻等肢體語言的接觸,並保持幽默快樂,同樣可以增進家庭氛圍。不快樂的人來自不快樂的家庭,快樂的人背後都有樂觀、善於發現樂趣的家庭。
②共建儀式感的溝通場景、機制
我有一個朋友,他們家保持每2周開一次家庭會議,會議主題是表達"最近家庭哪些事需要及時處理,哪些問題需要改變……"。全家每個人都需要發言,包括爺爺奶奶、孩子、父母,剛開始大家還有點不習慣,慢慢地後面發現執行下來,孩子更懂得對大人的感恩,家長也更理解孩子的行為,夫妻之間更理解彼此的觀點和立
不要陷入"幫幫我"的依賴模式,自我獨立,也尊重他人的人格獨立。
我們對於婚姻的開始,總是抱著一堆不切實際的幻想,幻想對方百毒不侵、千刀不死;幻想對方既能徵戰沙場,又能時刻體貼入微;幻想對方是自己的"救命稻草",時刻可以幫助和解救自己,不斷地懇求對方"幫幫我"。
這種"幫幫我"的依賴模式,最終會變成壓力和枷鎖,成為家庭的限制。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和習慣。
所以,放棄心中的依賴,邁向獨立,自我獨立才會更有信心、更有勇氣面對生活,能更好地發現自我價值,也能尊重他人的人格獨立。
結語:
家庭經歷風風雨雨,無論什麼環境,每個人都是家庭一份子,應該共同經歷,共同面對,一起成長才和諧幸福,自私自利之心,不可有,大難來臨各自飛,會破壞家庭的健康發展。
總之,《熱鍋上的家庭》是一本非常棒的關於家庭關係處理的書,讀起來也不枯燥乏味,推薦每一個對家庭有期待的人閱讀。
通過此書你會發現,我們的家庭,也許可以不必像熱鍋上的螞蟻那樣焦灼不安,而是可以如美麗的花朵般在清風中綻放精彩。
作者簡介:珍惜生活,分享快樂,傳播正能量!原創不易期待關注轉發,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