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財報
作者:呂明俠
抱上蒙牛集團這條「大腿」不足一年,蒙牛集團突然「跳船」, 妙可藍多身上的痛點頗多。
8月23日,妙可藍多發布公告,終止此前發布的8.9億元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同時,公司計劃向實控人柴琇100%持股的廣訊投資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總額不超過5.75億元,用於乳製品和奶酪加工項目等。
這意味著,此前公布的蒙牛計劃參與的定增預案泡湯了。在二級市場,受該事件影響,妙可藍多股價一度跌停。8月24日開盤後,其股價低開並快速跳水,而後一字跌停。8月26日,盤中最低一度跌至37.45元/股。
2020年1月,蒙牛以每股14元的價格受讓妙可藍多非限售流通股份2046.79萬股,佔妙可藍多總股本的5%,總價款約2.87億元。此次股權轉讓後,蒙牛成為了妙可藍多的第二大股東。
如今雙方「蜜月期」不足一年,蒙牛集團卻突然「跳船」,妙可藍多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有業內人士表示,蒙牛此次終止合作,或是出於規避經營風險的考慮。
增收不增利,上市5年總虧近2億
柴琇夫婦均為吉林人,二人於房地產起家。2001年,柴琇進軍乳製品行業,創立了「廣澤乳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澤乳業」)。
其主營業務為以奶酪、液態奶為核心的特色乳製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同時公司也從事以奶粉、黃油為主的乳製品貿易業務。
2015年左右,廣澤乳業借殼華聯礦業(上市公司前身)實現上市,隨後通過將妙可藍多置入上市公司,打響了「奶酪第一股」名頭,後更名為「妙可藍多」。
《每日財報》發現,近五年妙可藍多的業績很不理想。2015年-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3.61億元、5.12億元、9.82億元、12.26億元,17.44億,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75億元、3221.01萬元、427.86萬元、1064.06萬元、1923萬元。
事實上,妙可藍多的利潤主要靠政府補助,如果扣除補助及投資收益等,公司2015年-2019年扣非淨利潤分別為-1498.46萬元、111.40萬元、-1357.13萬元、-1219萬元。僅就2017年實現微利,其他不是巨虧就是虧,最差的2015年虧損2.81億。上市以來,合計虧損1.87億元。
就在蒙牛「跳船」不久前,妙可藍多發布2020年半年報。中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為10.83億元,同比增長51.74%,歸屬淨利潤為0.32億元,同比大增727.87%,扣非淨利潤為0.19億元,同比增長407.32%。
雖然看似業績增速亮眼,實際上是因為去年基數偏低,數據顯示,2019年中報妙可藍多淨利潤僅389.22萬元。同時,妙可藍多的現金流壓力越發吃緊,公司現金流同比減少270.11%。
而且,此前妙可藍多一直在著急擴產能。2017-2019年,妙可藍多奶酪銷售量分別為5804.95噸、1.05萬噸和1.81萬噸。2018年和2019年分別同比增長81.61%和72.3%。今年上半年,投資性現金流也淨流出2.13億元,說明妙可藍多在資金方面依舊有很大需求。
2000萬利潤,3個億營銷
提到妙可藍多,第一反應或許是鋪天蓋地、無孔不入的廣告。每天去公司上班、坐電梯上下樓的時候,都要被兩隻老虎旋律的「妙可藍多,妙可藍多,奶酪棒,奶酪棒」反覆洗腦。
妙可藍多在營銷上面毫不手軟,但效果一般。據2019年財務數據顯示,妙可藍多實現營收17.44億元,扣非後淨利潤虧損1219萬元。但當期銷售費用高達3.59億元,較2018年增長75%,其中廣告促銷費用為2億元。
今年上半年銷售費用高達3.0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60.33%;卻只換來近兩千萬的淨利,雖然扭虧為盈,其中風險不言而喻。
雖然鋪天蓋地的廣告提高了品牌知名度,但並不意味著妙可藍多有最多的市場份額。根據 Euromonitor 數據,2019 年國內奶酪市場佔有率排名前三的均為國外品牌,法國「百吉福」市場佔有率 22.68%,位列第一;法國「樂芝牛」市場佔有率7.69%,排名第二;紐西蘭「安佳」市場佔有率為6.39%,排名第三,妙可藍多在國內奶酪市場佔有率為4.8%,位居第五。
就外部環境而言,多家巨頭看中奶酪市場,伊利股份等行業巨頭大舉進入,2018年伊利成立了自己的奶酪事業部,去年3月伊利又收購了紐西蘭第二大乳企用來補足奶酪資源。
妙可藍多要想保住現有地位仍需加大自身實力,增強核心競爭力。
股東們爭先跑路,多次被監管警示
8月21日,即最新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披露的前兩天,妙可藍多發布公告稱,當初轉讓給蒙牛股份的兩名妙可藍多股東,劉木棟與王永香,在沒有達到規定的減持期就違規進行減持,時間在5月至8月,正是妙可藍多的股價高位。
對於兩名股東的違規減持行為,妙可藍多表示,兩人就本次違規減持行為進行了深刻的自查和反思,並就此向公司和廣大投資者表示誠懇的歉意。
事實上,妙可藍多的股東不僅有違規減持,還有大量正規減持伴隨,年初至今,妙可藍多發出的持股變動相關公告接近20份,多到讓人眼花繚亂。
進入2020年以來,妙可藍多已經連續多次發布減持公告,既有持股5%以上大股東的減持行為,也有公司董監高的減持操作。
一般來講,上市公司股東及高管應該是最了解公司真實情況的一群人,他們如此急於套現,難道是不看好妙可藍多的未來嗎?還是說故事講完了,產業資本提前減持套現走人?
對此,《每日財報》發函求證,截至發稿,公司並未進行相關回復。
8月24日,妙可藍多還披露了《關於最近五年被證券監管部門和交易所處罰或採取監管措施的公告》。
據悉,2016年,妙可藍多就因未及時披露子公司存在停產風險受到上交所的通報批評;2018年,其又因未及時披露借款購買理財產品事項而遭到中國證監會上海監管局的警示。
今年3月26日,妙可藍多控股股東柴琇及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白麗君收到上海證監局警示函。警示函顯示,妙可藍多未對其中兩筆資金佔用進行會計處理,虛增2019年一季報、半年報及三季報的貨幣資金,導致資產負債表存在虛假記載,未能真實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
令人玩味的是,每次收到監管措施後,妙可藍多都會承諾表示:進一步加強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加強關聯交易的信息披露,出臺並下發了《關於規範關聯交易流程的通知》,公司嚴格按照交易所和監管部門的規範要求進行操作,進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