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宏觀:當前主要風險還是在於海外疫情擴散的負反饋效應

2021-01-07 金融界

來源:證券時報網

招商宏觀指出,當前的主要風險還是在於海外疫情擴散的負反饋效應。一則,出口將面臨三重壓力,即國內外供給短缺以及外需萎縮;二則,以科技為代表的新基建可能會因為全球產業鏈的疫情衝擊而受到負面影響;三則,疫情疊加原油價格戰,國內PPI通縮形勢可能將更加嚴重,這對企業盈利等方面都將造成不利影響。

內需方面的問題在於,在宏觀負債率的緊箍咒下,傳統基建再加碼空間有限,新基建體量不足又可能面臨全球產業鏈的不利影響。而一部分被疫情抑制的需求短期內難以修復,甚至就此消失,上半年經濟面臨較大壓力。

總之,額外的疫情衝擊需要額外逆周期調節政策來應對,但只要就業形勢可控,貨幣政策大水漫灌、房地產調控顯著調整等全面放鬆措施出臺可能性低。

相關焦點

  • 招商銀行研究院:2021年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展望
    全球經濟在經歷疫情衝擊後,明年將恢復增長。但是,疫情仍是最大變數。受疫情影響,明年美國一季度環比修復或邊際放緩。當前歐洲主要國家再度實施封鎖,經濟活動下降,今年四季度可能再現負增長,但收縮幅度將顯著小於二季度。若疫苗快速起效,將提振明年美歐經濟增速2-3個百分點。基準情形下,明年美國經濟增速為4.3%,歐元區為5.3%。
  • 招商證券2021年宏觀、策略、各行業年度觀點大合集來啦!
    宏觀經濟治理將更加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財政、貨幣將與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等政策統一協調。在十四五規劃框架下,以及經濟接近潛在增速水平的前提下,預計2021年貨幣、財政政策整體基調偏中性。風險點在於重提控制宏觀槓桿率,及其帶來的經濟增長不及預期的風險。
  • 「招商銀行|2021年展望④」宏觀政策:而今邁步從頭越
    全球經濟在經歷疫情衝擊後,明年將恢復增長。但是,疫情仍是最大變數。受疫情影響,明年美國一季度環比修復或邊際放緩。當前歐洲主要國家再度實施封鎖,經濟活動下降,今年四季度可能再現負增長,但收縮幅度將顯著小於二季度。若疫苗快速起效,將提振明年美歐經濟增速2-3個百分點。基準情形下,明年美國經濟增速為4.3%,歐元區為5.3%。
  • 對當前宏觀經濟問題的幾個認識
    取得這種超預期的反彈的原因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1)利用舉國體制和制度性顯著優勢取得疫情阻擊戰的勝利,為復工復產奠定了社會衛生安全基礎。2) 利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制度優勢,利用行政力量打通資金流、人力流、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堵點和斷點,成功實施全產業鏈和全域性復工復產,全面加速供應鏈復甦和供給側參數常態化。
  • 底部區域不斷夯實 機構建議「風險溢價頂」後優先配置科技
    (2)二季度中旬,隨著海外市場疫情緩解,需求重啟,外需復甦,內新基建,疊加科技上行周期將會使得科技板塊觸底回升,二季度中,科技板塊再一次迎來建倉機會。安信證券:A股將呈現震蕩向上趨勢,從必需到消費擴散是趨勢近期與機構溝通,多數投資者認為當前市場缺乏整體性機會,主要矛盾在於結構,近期市場行情主要集中在醫藥、農業、食品飲料等必需消費品行業上。
  • 當前宏觀邏輯的關鍵變量:新冠疫苗何時上市
    過去幾個月,疫情在多個層面對宏觀經濟帶來衝擊;這意味著未來疫苗若上市,同樣會對宏觀面產生深刻影響。第一, 對消費環境和消費力的約束。處於疫情高峰階段的經濟,消費將受到顯著影響。其次,當前歐美進口低位對應工業生產國出口低位,走出疫情後的生產生活正常化需求可能會促發出口國和進口國產業鏈共振。當前歐美進口在歷史低位之一,對應著中國、韓國、越南等國的出口低位。
  • 深圳奧尼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擬在創業板上市 上市主要風險分析
    如果未來公司主要原材料的市場價格出現較大波動,而公司未能及時鎖定主要原材料價格,將可能使公司面臨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對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響。二、市場風險(一)宏觀經濟波動帶來的風險公司主要從事消費物聯網智能終端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經營的消費電子產品與宏觀經濟息息相關。
  • 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下調 兩部委釋放穩定匯率信號
    在當前匯率雙向波動加大的情況下,此舉有助於控制金融機構跨境融資風險。  對於此次調降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的現象,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有鑫日前接受《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穩定匯率方面來看,目前大部分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額度都相對充足,參數的調降對金融機構融資影響有限。
  • 央行工作論文:系統性風險爆發時銀證之間是主要風險傳染渠道
    來源:新浪財經4月17日消息,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0年第2號工作論文《系統性金融風險溢出效應研究》。論文指出,有效識別系統性風險在不同的金融市場上,在不同類型的機構之間如何傳 播和擴散,對有效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提高宏觀審慎管理具有重要意義。論文將複雜網絡理論引入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研究中,採用優化和修正的 CoVaR 模型,選取不同行業的 64 家金融機構構建符合中國金融體系特點的異質化連接金 融系統模型。
  • 黑色繫心懷隱憂,風險點到底在哪?天氣「作妖」助攻下,粕類還能追多...
    雙焦在環保督查效應下,最終收漲。而一向拔得頭籌的鋼材螺紋和熱卷則不敵回落,最終收跌。鄭煤最弱,跌勢流暢,月跌7.32%。後市黑色金屬的風險點在哪?曾寧黑色團隊分析認為,建材需求至今為止,持續超預期表現。資金制約下,基建後繼乏力是建材需求韌性的主要風險點。鐵礦是產業鏈中最為強勢的品種,也從成本端支撐鋼材。
  • 十大券商策略:警惕海外三方面影響 最好的資產在中國股市
    在過去20年當中重要的國際風險與全球的經濟、資本的流動之間的聯動關係。不論是諸如911、SARS、英國脫歐等特質風險還是07-08金融危機、11-13歐債危機等系統風險,均能看到,資本流動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風險規避,體現為風險升溫期資本流出。第二個階段風險邊際回落,資本向中期經濟方向修正,且往往領先於經濟。相較海外,人民幣資產更優,或吸引海外資本流入。
  • 對話中信資本投資趙巍華:反危機政策超預期,風險資產有戰略機會
    趙巍華認為,現階段A股的風險主要在疫情給經濟帶來的高度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主要在於內外兩方面:一是,海外疫情如何演變,全球疫情何時能出現系統性好轉的拐點;二是,疫情後的內需能以多快、多大程度修復?現階段A股的風險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趙巍華:A股下跌主要受到市場對疫情預期和風險偏好修正的影響,海外疫情急劇惡化帶來的全球經濟嚴重衰退擔憂和海外市場暴跌帶來的衝擊擴散是重要的觸發因素。
  • 安東尼·戈丁等:用投入產出模型評估宏觀經濟面臨的轉型風險——以...
    AFD正在開展一項名為針對生態轉變的廣義多行業貨幣宏觀動力學(Generalised Multisectorial and Monetary Macrodynamics for the Ecological Shift,簡稱GEMMES)的宏觀經濟建模工作,該工作目前針對多個國家/地區開展,與轉型風險分析高度相關。
  • 銀證之間是系統性風險主要傳染渠道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網作者:李林鸞4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系統性金融風險溢出效應研究》2020年第2號工作論文。論文得出了四點主要結論:金融系統的網絡結構會隨著風險發展而變化,這是系統性風險非線性變化和風險傳染關係動態變化的主要原因;不同類型的風險傳導方式和衝擊效力不一;在系統性風險爆發時,銀證之間是主要的風險傳染渠道;信託、金控等非銀金融機構抵禦風險能力較弱。
  • 景林投資:疫情加速龍頭聚集效應 海外資金流入提速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原標題:景林投資:疫情加速龍頭聚集效應 海外流入中國的資金提速精彩觀點摘錄:△ 不用過於擔心回撤,真正好的公司往往能修復自己的回撤,並且很快地回到屬於自己真正的一個價值。第三,全球流動性寬鬆為中國發展和中國的股市也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契機,這次疫情的全球擴散,給了全球政府和監管機構一個大放水的契機,簡單來說,未來可能最不值錢的就是錢。具體而言,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在實行零利率或負利率政策,中美兩國幾乎是唯二的提供正利率的主要國家。
  • 把握核心變量 儘量規避宏觀層面的風險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資產配置,將相關性比較低的資產組合在一起,當某一資產出現極高波動和回撤時,對整體組合影響比較可控,從而平滑組合波動率,降低市場高波動帶來的回撤風險。利用資產配置獲取絕對收益大類資產配置是投資全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資產配置主要解決兩個問題。
  • 又是新高,人民幣匯率大漲400個基點,美元還有大跌風險?
    招商證券謝亞軒認為,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美元指數持續回落,人民幣被動升值;2、中國最早也比較有效地控制了疫情,進出口和國際收支經常帳戶都實現了順差,這對人民幣升值形成支撐;3、在國際收支資本和金融帳戶下,不論股票還是債券市場,外資流入也支撐了人民幣匯率。謝亞軒認為,美元指數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具有相關性,美元回落的過程就是人民幣兌美元上升的過程。
  • 郭磊:尋找確定性——2021年宏觀環境展望
    主要風險包括通脹或房價超預期、利率上行超預期、政策收斂力度超預期、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年信用收縮超預期、海外金融市場波動超預期等。以上風險情形是否確定會出現很難準確判斷,但我們對於它們背後的邏輯,以及其影響做了一個詳細梳理。核心假設風險:宏觀經濟變化超預期,外部環境變化超預期。
  • 全面評估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深刻影響
    為此,國內應提前做好預案,以緩衝金融風險傳染和全球價值鏈中斷引起的負面效應。一、新冠肺炎疫情擴散的現狀與前瞻截至3月24日,新冠肺炎全球累計確診病例已突破42萬,其中,海外近34萬,佔比81%,且目前仍處在加速擴散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