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2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八月的畢克齊,遍野蔥綠,高高低低的大蔥苗蔥香撲鼻。這裡種植著土默特左旗的「明星農產品」——畢克齊大蔥。近年來,土默特左旗畢克齊鎮對大蔥的品種和種植技術進行了顛覆式改良,今年秋季就是驗收成果的時刻,畢克齊鎮銀匠房村村民申玉柱望著一望無際的蔥田,笑著說:「今年的豐收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畢克齊鎮地處大青山南麓,屬於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氣候條件好,土壤富含多種礦物質,造就了得天獨厚的大蔥生長環境。2008年,畢克齊大蔥曾入選奧運會專供產品,每日供應1萬斤,銷售金額達360多萬元。同年,畢克齊大蔥入選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成為了當地農產品的招牌。
「畢克齊種植大蔥的歷史已經有400多年了,當地人一直沿用傳統的種植方法,大蔥生產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新品種更新慢、人工投入大、產品價格不穩定等,導致蔥農的積極性不高。」畢克齊鎮銀匠房村村支部書記申如意說。
2019年,當地人下定決心改變現狀,委託土左旗神業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派專人到山東章丘學習大蔥種植技術。這次「取經」收穫頗豐,對畢克齊大蔥種植的傳統產生了巨大衝擊。他們歸來後將學到的技術應用到了新一季的大蔥種植當中,同時推廣種植新品種內蔥二號(蒙認蔥2005001號),該品種是由內蒙古農科院蔬菜所育成的秋播新品種,具有畢克齊大蔥的品質,又有山東大蔥的產量,目前內蔥二號推廣面積已達到生產面積的80%左右。
「從前是斜著種,現在是直著種。」
「從前叫『壟蔥』,現在是『栽蔥』。」
「從前蔥白只有20公分,現在高達45公分。」
好種子加上好技術,不僅讓畢克齊大蔥的蔥白變長了,品質也提高了,改變了延續百年的傳統種植習慣,畢克齊大蔥正式進入2.0時代。
畢克齊大蔥挺直了腰杆兒,畢克齊的農民也跟著直起了腰。「改良後的畢克齊大蔥,畝產將從8000斤提高到12000斤左右,每畝實現增收2000元。」申如意說:「為了改變人工投入大的問題,我們還從山東引進了移栽機、培土機,播種、施肥、移栽、培土都實現了機械化,三四個人就完成了以前幾十人的工作。」
今非昔比的畢克齊大蔥,鮮嫩爽脆、味濃辛辣,具有絕佳的口感,不怕凍,耐存儲,是製作好燒麥必不可少的伴侶,實現了從「菜蔥」到「調味品」的華麗轉身。
近年來,旗政府加大對畢克齊大蔥產業的扶持力度,建立大蔥示範田,在種植基地進行示範推廣,聘請行業專家幫助農戶防治大蔥霜黴病、紫斑病和斑潛蠅等災害。同時舉辦多期新技術培訓班,不僅在室內培訓理論知識,還走到種植現場進行實地講解,通過多種手段幫助農民喜獲豐收。
打出品牌的畢克齊大蔥如今供不應求,學校採購、線上訂購等方式就讓畢克齊大蔥在田間地頭實現了產銷一條龍。近年來,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相繼成立,他們以土地流轉+村集體經濟+銷售平臺+直營店入股+農戶土地入股+農戶勞動力入股的合作模式,加以銷售代理、社會資本的融入,讓大蔥種植戶搭上了致富的列車。
「目前合作社的試驗田有100畝左右,這只是一個開始,還遠遠不夠,我們計劃擴大種植達到1萬多畝。同時引入加工冷藏技術,提高蔥農適應市場的能力,發揮畢克齊大蔥的名牌效益,讓畢克齊大蔥走進千家萬戶。」畢克齊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趙霆說。
記者:白喜輝 鄭學良 徐躍
原標題:《400年傳統種植今朝蝶變》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