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陳爾爾,大家都叫我自在媽。前國家級財經期刊媒體人,現資深孩兒奴。
遊戲驅動終身學習,賦能親子共同成長。
英文的分級閱讀,越來越多的出版社盯上了中國龐大的英文分級閱讀市場。英文分級讀物越來越多。
我今天想談點不一樣的觀點。
你真的了解分級閱讀嗎?
在這裡我要引用權威機構對此的定義概括。中國英語閱讀教育研究院(由北京師範大學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聯合創辦的學術機構,旨在服務國家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戰略需求,全面推動英語閱讀教學研究與實踐)在其官網上這樣提到:
所以簡單來講,分級閱讀就是孩子的閱讀能力是個怎樣的水平,就讀什麼級別水平的書。
這聽起來似乎也挺正確的,孩子是個什麼閱讀水平,讀相應級別的書,不吃力,或許可以愛上閱讀。
但是這很容易讓老師和家長陷入一個誤區。
經常有家長說,我家孩子閱讀能力達不到二級、或者達不到讀那些書的水平。
這就是我今天要釐清的第一個誤區:
分級閱讀體系是對書的分級,不是給孩子貼標籤
我們很多時候都把聚焦搞錯了,比如我們經常聽到「我家孩子現在才讀level 1,人家別的同齡孩子都讀level2了」。
還有一個現象我經常會遇到。
有媽媽讓我推薦書,我一直強調不願用年齡、閱讀水平來限制孩子的閱讀範圍。但很多媽媽都會說「我家孩子才2歲,我怕他看不懂」。
其實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跟孩子講中文的時候,你會刻意給他教什麼叫「到媽媽懷裡來」嗎?你會挨個解釋什麼叫「到」、誰是「媽媽」、什麼叫「懷裡」嗎?
而且我們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也並不是逐字解釋給孩子聽的,那麼孩子是如何理解的?
我前陣子在群裡解答過這個問題。
繪本中的文字與圖片是互為關聯的。一本繪本(無字繪本除外)中,文字是對圖畫的說明,圖畫是對文字的闡釋。
孩子們一邊通過聽故事一邊看圖片,從而理解這本繪本在講什麼,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並不識字,也不會在意文字量的多或少。
所以,如果我們一直以孩子年齡小、閱讀能力、水平達不到為理由,那麼就會把孩子一直「困」在原地,這就是給孩子貼標籤。
我總是覺得我們把英語啟蒙這件事做得太功利了。
前兩天我看到一位媽媽信誓旦旦跟周圍人說,英語啟蒙,一定要從分級閱讀入手,刷分級閱讀最管用。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本書。
上學期去開家長會,老師告訴我,自在在學校最愛看的一本書是下面這張圖:
全書通篇沒有一張圖片,而且大家可以看看這些文字,不僅僅是英語,更是外星語啊。
我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在經常在家碎碎念,「#%&*%@ba don gi face!」
現在終於知道了答案,這是書裡面的內容。
如果嚴格按照分級的水平,這裡面的內容自在根本不會。我向老師了解到,自在每天都會看這本書,有時候讓老師念給他,有時候自己看。
除此之外,他們學校每周都會從圖書館裡借書。從他拿回來的書看,也並不是按照每個孩子處於什麼樣的閱讀水平,借回來什麼級別的書。
借書的標準就是「興趣」。
是啊,如果按照自在的閱讀水平,他的sight words也沒有認全,phonics也沒有完全掌握。
分級讀物裡,我買過的1階有牛津樹、蘭登、大貓、紅火箭等,他也並不能完整讀下來。
但是從對故事的興趣來看,他現在每天看的就是神奇校車一階和二階,還過美國國家地理分級閱讀的二階。
他對科普類讀物愛不釋手,然後就是Dog man,LEGO City系列。
如果從分級閱讀水平來看,這些超出了他的閱讀級別,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的閱讀熱情。
如果我僅僅作為個體,作為家庭不具備說服力的話。
那麼許多歐美學校、包括國際學校的做法則更能夠明確這一點。
這是一間教室的圖書角。
事實上,這樣的圖書角非常常見。
可以看到,圖書的分類並不是按照分級來的。而是用了不同的分類方式。
許多教育研究學者、一線教師都在紛紛發聲:
那麼,我們是要摒棄分級閱讀嗎?
不是這樣。
就連RAZ的兩位創始人,閱讀專家Fountas和Pinnell都在面對媒體採訪時強調,RAZ是教師的工具,而不是孩子的標籤。(a teacher's tool, not a child's label.)
他們也在著作Guided Reading: The Romance and the Reality一書中做了詳細的闡述:
We would never take a book out of a child’s hands. And when we restrict kids to reading on a specific level, we’re really restricting their opportunities.
所以分級閱讀不該成為閱讀的全部,英語啟蒙也不能把分級閱讀當捷徑。
那麼分級閱讀是否一無是處呢?當然不是。
如果我們的閱讀是為了read to learn, 那麼分級閱讀則是為了learn to read.
我認為分級閱讀在英語啟蒙、英語閱讀中(其實中文分級閱讀也是一樣),它的意義有以下幾點:
實際上分級閱讀是在為自主閱讀打基礎,這個基礎是技術基礎。那麼這裡的技術基礎是什麼含義呢?
現在主流的英文分級閱讀體系基本上有4家,藍思、DRA, RAZ, GRL,他們的分級特徵我在此不予贅述,網絡上資料很多,大家可以查閱。
但我想說的是無論這些分級體系如何變換,其實都是一件事情——文本由易到難。這裡面就涉及了文本的長短、詞彙量的擴展,包括時態、句式、文本體裁。
而至於這些閱讀分級體系所稱對讀者閱讀能力的檢測,越來越多的批評聲音認為「學生的選擇是閱讀動機的重要組成部分」。
Reading in the Wild一書的作者Donalyn Miller甚至認為,分級閱讀是「教育舞弊」。在學校,如果僅僅通過閱讀水平來匹配孩子和書籍,可能導致老師會很少關注學生真正的閱讀、文學水平,甚至不去教孩子真正有意義的自行選擇書籍的策略。」
甚至在美國,有教育學者擔憂,這種分級材料和評估的標籤化已經影響人們選擇書籍、與書籍互動的方式,這會導致閱讀選擇受到限制,甚至獨立閱讀。
所以我一直堅信,閱讀這件事,我們不能把關注點一直放在「級別」的高度上,更要放在閱讀材料的廣度上。
這就是我一直跟大家強調的閱讀材料的多樣性。
實際上對繪本、書籍本身來講,那些所謂的級別也不過是人們強行加給他的標籤而已。
我們的閱讀,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在閱讀中學習、探索、成長。
想一想,我們的學習與成長經驗,不就是從已知觸摸未知,再從未知聯結已知的一個過程?
卡耐基梅隆大學心理學家的腦科學研究證實,只要將新知識附加到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上,學習新東西就容易得多。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把這種已知稱為「先驗知識」。
研究者認為,這種先驗知識是學習過程中的關鍵步驟,也是閱讀理解的主要因素。美國的Common Core(州立共同核心課程標準)的一位制定者稱:學生的背景知識和經歷可以「點亮閱讀」。
而學生的許多背景知識實際上是來自於閱讀材料中。所以,我們不要為了一棵分級的「閱讀樹」,放棄一整片森林。
最近,自在開始對人物傳記感興趣,我和他一起閱讀了「Alexander Graham Bell」的簡要版傳記。
自在跟我說:Mr. Bell was already put a ding in the universe.
put a ding in the universe,這句話源自賈伯斯,我是賈伯斯粉兒,所以有時候我會讀賈伯斯傳裡面的內容給自在。我從來沒有直接把這句話翻譯給自在。
但是我表演過,張開雙臂,聲音渾厚地說:in the universe, I want to put a 「ding」~是的,我做了一點小小的演繹。但我不願譯成庸俗成功學所說的「在宇宙中創造奇蹟」,我更希望意譯為「在宇宙中留下痕跡(或聲響)」。
顯然,自在已經get到了這個意思。
而這些,在分級讀物上是沒有的。
所以,從現在開始,對於孩子的英語啟蒙不要執念於分級閱讀,擴展孩子閱讀的多樣性,給他們的先驗知識put a ding.
希望今天的內容對你有所幫助。
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