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還不曾去過倒懸山
2、其他
一、還不曾去過倒懸山
還不曾去過倒懸山
縱橫書圈《劍來》書友「紅爐點血」不幸去世,其遺孀用他的帳號在縱橫書圈發了一條帖子:
「這是我老公的帳號,他以前很喜歡這部小說,總是和我說裡面的故事,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把手機屏保改成了這張圖片,真的很令人唏噓。也許冥冥之中真的都有定數。」
陳公子應該是看到了這篇帖子,以文悼之。
其實我們對陳政華這個人又愛又恨,他給了我們一個江湖。一個有快刀烈酒,又仙子魔頭,有怨報怨,有仇報仇的江湖。
有時候又對其恨之入骨,請假拖更不計其數,一段對話水一章。不過大抵都能歸類於因愛生恨的,沒有莫名其妙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我們對他創造的世界,塑造的角色也傾注了自己的心血。我之前說過,作者寫文章,讀者細讀。便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次神交。我們每個人都實實在在地進入到了陳政華真正的內心世界中。
我們數十萬讀者和書中的角色共鳴,隨著劇情的發展而跌宕起伏。因為我們都在讀同一本書,我們之間也產生了一種感情聯繫。
我們因為《劍來》相識,隨著劇情同喜同悲,一同......跳腳罵人。世上最無法看透的就是人心,我們永遠也不能直接感受到另外一個人的喜怒哀樂。
你眼中的每個匆匆走過的過路人,在他的視角裡都是主角。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燈塔,我們能感受到對方的存在,卻無法交流,只能憑藉這些意象模糊的符號,來傳達自己的心靈瑰寶。
「倒懸山」只是一個代詞,象徵著我們的嚮往與美好。
對陳平安來說,它象徵著寧姚,象徵著自己的朝思暮想的戀人,所以呀,縱然千山萬水吾往矣。
可是秀秀呢?陳平安為什麼不去神秀山啊,一次都不去。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吧,畢竟阮邛和阮秀也算是有恩與他,又是鄰居,為什麼不去看一眼呢?
陳平安是真的不喜歡秀秀嗎?我也不知道,因為人心難看透啊,或許有過那麼一點兒呢?陳公子不是說了嗎,這是他陳平安男女情愛上的遺憾呀。
也許不止說陳平安,也在說董水井,也在他陳政華自己,在說你,在說我,在說這世間每一個人。
誰又能坦蕩蕩的拍拍胸脯,說一聲:我這一輩沒有遺憾呢?
沒有。
就像一個人身在劍氣長城,卻不曾去過倒懸山。
劍氣長城的刑徒劍修,心甘情願守衛浩然,守衛自己的家鄉,可守了一輩子,卻沒有親身踏足的機會了。劍氣長城是劍修最後的歸宿,不該如此,卻又本當如此。
劍氣兒郎,劍氣近,劍氣長;
長城劍仙,同城生,共城亡!
可能從來不想走去,可能想去去不得。誰知道呢。反正終究是不曾去過。
人最根本的恐懼,就是死亡。我們害怕自己不能遊遍世界,擔心自己還未認真的生活便已老去。我們懷念17歲那個女孩(少年),可又悔恨懊惱自己只有這麼一輩子,永遠不會再有第二個17歲.....
歸根結底這都是我們對「人固有一死」的恐懼。
而對此最好的解藥就是:創造出比自己生命更久遠的東西,讓它替代我們活下去。這也是我們努力生活,工作,戀愛,生育的意義所在。
希望書友「紅爐點血」,已經可以去到他想去的任何地方了。
陳政華在這章更新中,借陳平安、崔東山、姜尚真之手,遙祭書友三炷香。
「過倒懸山,劍至浩然。」
人生短短幾個秋,今夜無月,卻當痛飲,諸位也請與我共立身!
起劍!
送道友!
二、其他
1、「陳憑案」的山水遊記是崔瀺寫的,最終目的只是希望能與陳平安建立聯繫,所以寫的比較噁心人,但沒有很過分。
柳清風的復盤遊記,用心就比崔瀺險惡多了,完全就是把陳平安塑造成一個偽君子。
如果還有下冊,那陳平安就會最後變成一個與大妖勾結的反派人物,至於書中的立下不朽功,只是表面上的,需要讓有人心咀嚼自己「推斷」陳平安勾結大妖,人們會更願意相信自己的判斷,哪怕是被引導的判斷。
2、大驪王朝讓陳平安當山主,就是對他示好。因為陳平安與大驪王朝的嫡系仙家宗門「正陽山」、「清風城」有很大恩怨,其父母的去世,本命瓷的買賣也與大驪脫不了干係。
《勸學》與《修身》都是荀子的著作,而文聖老秀才的原型正是荀子。
陳平安只要好好當山長,不要再來尋仇報冤就好。
3、古代官場科舉,進士是最高等級。殿試後,及第者皆稱為進士。而且分為三甲,一甲(頭等)只有三人。
殿試第一等的稱為「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等的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等的稱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一甲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但其實有個有趣的說法,第三名「探花」並不一定是才學第三名,而是殿試中所有進士最帥最英俊最風流那個。
又稱為「探花郎」,其實就是皇上選的準女婿,駙馬爺。這個說法為民間趣聞軼事,且一聽。
沒太多點了,條目城之類的我也沒有找到出處,等後面總管揭秘吧,太困了,各位書友晚安。
本文由「細品網文」原創,今天的分析到這裡就結束了,希望大家喜歡,歡迎各位書友討論、指正。最後希望大家搜索關注我「細品網文」,您的回覆和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