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黃老之學」得以在民間廣泛流傳,並且深深鐫刻在一個人從生到死的歷程之中。而在古代堪輿學說看來,人出身的生辰八字往往會決定一個人之後的命運,尤其對於新生兒來說,古人尤其十分看重他們降生的時機,而民間自古就有「男怕子夜生,女怕午時臨」的諺語,那麼古人生個孩子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忌諱呢?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從「子夜」和「午時」所指的時間說起了。按照現代時刻表進行對照,所謂「子夜」是指晚上23點到次日凌晨1點之間,而「午時」一般是指中午11點至下午1點之間。那麼這兩個時間段到底有何特殊之處,為什麼新生兒誕生在這兩個時間段都被視為不祥之兆呢?
這就要從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學說講起了。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陰陽五行」學說逐步形成,並且逐步形成了道家學派的主要觀點之一。這種觀點認為,世界是由「陰陽」兩種物質相互轉化的,而構成世界的主要元素主要可以被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它們相生相剋,共同組成了世界的萬象。而在中國古代時間的劃分方法之中,午時是一天之中陽氣最濃的時刻,而子時則是一天之中陰氣最濃的時刻。
因此,如果按照陰陽理論來分析,男屬陽、女屬陰,因此屬陽的男孩在陰時陰刻降生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時期,而按照相同的理論來分析,陰氣旺盛的女孩子如果出生在陽時陽刻,這樣的話孩子誕生之後很有可能體弱多病,在中國古人看來就是陰陽未能調和的一種先兆,也被視為不祥之兆。
當然了,任何俗語都需要使用辯證的思維來看待,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這一說法自然是被視為「封建糟粕」,但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每種事物的出現都有其社會原因和社會規律可循,在古代新生兒出生率和死亡率較高的社會現實之下,人們就喜歡將一些奇怪的學說套在孩子身上,以此來預測孩子未來的命運,但事實上,由於「孕婦效應」,人們都會選擇性遺忘那些未能實現預言的孩子,因此這些民間諺語才能夠得以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