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中的七個坎,你過了幾個?
你有沒有問過自個一輩子有幾個十年?
咱們從稚齡孩童的幸福快樂,到現在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幾多變遷,幾多感嘆!你有沒有對時光的一絲不舍,你有沒有對以往的一些遺憾?
人群紛紛攘攘,一輩子磕磕絆絆,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每跨越人生的一道坎,咱們便會懂得一些哪些。不一樣的階段,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哪些該捨棄,哪些該執著?如何把獨一無二的一生過成你想要的樣子?
10歲:
一輩子起點,捨棄攀比
這世界,每一個人都不一樣,我們無法選擇從何而來,但我們可以決定如何去走。
10歲這個年紀,該懂事了。不該要的東西不能要,讓父母心痛的話不能說,別因為攀比,惹得自個不快樂。
二十歲:
努力爭渡,別存遺憾
花一樣的年紀,花一樣的夢想!無論你未來的路通向何方,踏踏實實準沒錯。唯有基礎打得足夠紮實,未來的你才有更多的選擇。
20歲這個年紀,該成長了!有自個的目標,有自個的追求,要懂得不哭,要懂得擔當!
30歲:
承擔責任,避免浮躁,每一個人剛開始步入社會的人,都是有一種捨我其誰的霸氣。直到慢慢摸爬滾打後,才發覺那些都是自以為是。
30歲,而立之年的你,要沉穩、務實,踏踏實實工作,兢兢業業生活。不需要活成別人羨慕的樣子,但儘可能活成自個想要的樣子。
40歲:
穩如泰山,懂得取捨
工作中的煩惱,不要再讓家人太憂心;生活上的瑣事,不要再讓自個不開心。40不惑,這個時候要懂得放平自個的內心,懂得知足惜福,接受自個的不平凡。
40歲,人已步入中年,不能任性,不能偷懶,把遊玩的心收斂。這個時候的你上有老,下有小,要活成家人的一片天!
50歲:
胸有溝壑,做到釋懷
半百之人,還能有什麼看不開,放不下的?歷盡滄桑,還能有什麼受不了,太委屈地?有些事,看淡了就是小事;有些事,過去了就是故事。
50歲了,該吃吃該喝喝,該鍛鍊要鍛鍊,多取悅自己,別怨天尤人,日子就要開開心心的過。
60歲:
從心開始,隨性
愛的人就多一些陪伴,厭倦的人也不要再討好。晴朗天氣可以出去走走,子女想念就去看看,這個年齡,隨性而行就是最好。
60歲了,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要再太殫精竭慮,有些事他們需要自個去親身經歷,才能體會更多的。
70歲:
人到古稀之年,好好愛自己
怎麼開心怎麼活吧,怎麼快樂就怎麼過。金錢財富,還能有什麼可爭的?得到失去,還能有什麼看不開的?
70歲了,種種花,遛遛狗,和老伴兒一同散散心,別去操勞子女的那些事兒,這個時候,大家追尋的便是樂觀的情緒和健康的體魄。
10年一個坎,你已過幾個?無論你在哪一個階段,都需要學會享受每一個階段的生活,隨後以歸零的心態踏入下個階段。
記住了,優柔寡斷的人生,才最為苦澀;心煩意亂的時候,才最為煎熬!不念過去,不談將來,過好眼下就是我們最該做的。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