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鯇丸
紅燒牛尾煲
釀豆腐
梅州市五華縣是著名的球王李惠堂的故鄉,素來以石雕、足球而享譽海內外。但鮮為人知的是,五華美食作為梅州客家菜系的一部分,在繼承古代中原飲食習慣的基礎上,又結合嶺南人的生活習慣進行了改良,擁有「肥鹹香熱」的特點,如紅燒牛尾煲、五華豆腐、手工鯇丸等美食,久負盛名。
紅燒牛尾煲:乍暖還寒時的獨特美食
牛尾濃湯、紅酒燴牛尾,牛尾巴是西餐中常見的食材,但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卻很少見牛尾的身影。對於客家人來說,牛一身都是寶,全身除了牛角、牛毛不能吃以外,其他部位都能入菜,其中,牛尾巴也是備受青睞的食材之一。在乍暖還寒的春日裡來上一鍋熱騰騰的紅燒牛尾煲,不僅可以熨燙轆轆飢腸,還可以驅趕野外揮之不去的重重溼氣。
在五華縣城經營著一家客家美食餐館的店主曾健生告訴記者,牛尾這種皮、肉、筋、膠相混雜的構造,在牛全身獨樹一幟,因而讓牛尾有了迥異於牛肉、牛肚、牛蹄、牛筋的獨特滋味。
當一鍋熱氣騰騰的牛尾煲端上桌來,一股股醇香的中藥味從肉中隱隱透出,將牛尾僅有的一絲腥羶味都驅離。牛尾巴獨特的構造讓它富含膠原蛋白和豐腴筋質,恰到好處地調節了原本有些柴的瘦肉,吃在嘴裡口感細膩而富有彈性。
客家人認為,牛尾巴好吃,同時也有明顯的滋補作用,很適合年老體弱者食用。
手工鯇丸:取自水草為食的優質鯇魚
手工鯇丸是梅州地區久負盛名的名菜之一。每當有貴客上門,許多客家人總喜歡端上一盆手工鯇丸招待。和目前超市中大量機器製作的肉丸不同,客家手工鯇丸最突出的特點是講究純手工製作,費時費力,但也口感獨特。
每年都要為家裡手工製作大量鯇丸的陳頌文老人說:「正宗的客家鯇丸一定要選水質優良的河塘、水庫中產出的,以水草為食的鯇魚為主要材料。將大小適中的鯇魚活殺後清洗乾淨,剝皮剔骨。將魚肉撈出瀝乾後切成小塊,用刀背砸成肉泥後,再剁成細蓉,剁得越細膩越好。」
然後,按500克魚蓉、100克生粉的比例加蛋清、適量的鹽、薑蓉兌水,用手使勁朝一個方向攪拌,直至魚蓉呈現類似膠質的黏稠狀。
最後,起一鍋清水煮沸,用湯勺將處理好的魚蓉舀成圓形小丸子形狀,投入滾水中煮成固定形狀即可撈出,「經過上述嚴格的傳統工序手工製作的鯇丸,將質量上佳者用力投在地上,可以跳起半米多高。」
手工鯇丸可以滾湯,也可以蒸煮。如清蒸手工鯇丸,就是最簡單的烹飪方法,只需要將鯇丸放入鍋中灑少許薑蓉,大火蒸上8分鐘左右,瀝去水分加極少量的生抽即可享用。這種方式做出來的鯇丸鮮味十足,爽口而彈牙。
你吃過釀豆腐
未必吃過華城釀豆腐
每當過年過節,許多梅州人的餐桌上總有一盤釀豆腐。為什麼客家人會對這道菜式如此「情有獨鍾」?其實這和客家人千裡遷徙的歷史有關。
廣東地區的客家人大都是由古代中原地區遠遷至嶺南的,他們在原本盛產小麥的中原地區常食餃子。來到嶺南地區後,卻基本以種植水稻為生,麵粉成了稀罕物。聰明的客家先民於是用嶺南常見的豆腐代替了餃子皮,將原本的餃子肉餡「裝」入豆腐中。
在梅州地區,如問起哪個地方的釀豆腐最好吃,人們往往會不約而同地指向五華縣華城鎮。華城釀豆腐以其嫩滑如水、入口即化的特點飽受讚譽。華城的水質迥異於其他地區,是能釀出上好豆腐的主要原因。
一道熱氣騰騰的釀豆腐上桌,色澤金黃誘人,總體呈現「鹹、肥、燒、油」的特點。客家話裡的「燒」是指熱、燙的意思,指釀豆腐一定要趁著火熱的氣息食用味道最佳。而「鹹」是指在烹飪的過程中要多放些生抽勾芡或多放鹽,讓豆腐呈鹹香味。「肥」則是指餡料中一定要有肥瘦摻半的五花肉,不能是全瘦肉。「油」是指在煎豆腐的過程中油量要稍微多一些,以達到肥的目的。
和梅縣地區的客家人「淨吃」的方式不同,五華人還有一種特別的方式,是用洗乾淨的生菜葉包著釀豆腐吃。一口咬下去爽脆的菜葉中頓時湧出集滑、軟、嫩、韌、香、滑、鮮、熱於一身的釀豆腐,風味十分别致。釀豆腐吃完後,砂鍋中剩下的湯汁也不容浪費,是拌飯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