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份,我加入了一份新的工作,結束了自己10年全職媽媽的生涯。謹以此,記錄一個全職媽媽逐漸找到自我的歷程。
球球媽:享受帶娃的全職媽媽
10年前球球出生,我辭職回家,全職帶娃。
每天帶孩子在院子裡、公園裡到處晃悠,生活的圈子變成了院子裡帶娃的鄰居,所有人都叫我球球媽。
那時,初初晉級新手媽媽的我,特別執著於每天要帶孩子曬太陽,當時還沒有霧霾的概念,我們除了颳大風、下大雨以外,都會在戶外晃悠,連下雪天都不放。
我的生活裡基本上只有球球,球球哭了,球球笑了,球球長胖了,球球生病了……哪怕在跟其他人聊天的過程中,我也必然有一隻眼睛在看著球球,預備著他眼睛一抬,我立刻能給他一個眼神回應;只要他有需求,我可以第一時間衝到他的身邊。
「我」在哪裡?Who cares?!
回頭來看,那一段非常沒有自我的生活,同時也是一段非常幸福的時光,因為我真切的感覺到「活在當下」,帶著孩子在正念生活。
球媽亢亢:開始探索,尋找「自我」的過程
這樣享受全職媽媽的狀態,從妹妹2歲開始發生改變,我面臨著妹妹上幼兒園,要重新投入職場了。
我開始思索——自己適合幹什麼?喜歡做什麼?什麼樣的工作還能兼顧到照顧孩子,時間相對自由?
特別感謝好多朋友給我提供了很多的機會。
這個思考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
記得當時參加優勢工作坊,需要講自己的巔峰故事,我當時心裡很慌——為什麼我都已經工作了幾年,還做了幾年全職媽媽,想到的巔峰故事還是考上清華?那我的這些年都在做些什麼?
這讓我重新審視全職媽媽的生活。不管我多麼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也不管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家人如何支持,我自己的內心,還是有一些不滿足的。
到後來,有朋友跟我分享「全職媽媽的生活,就是一個泡泡,看上去美好,其實很脆弱。」我深有同感。
我內在的聲音一直在說,想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的,不僅僅是對自己的家庭,還需要對別人也有意義。
審視後發現,我所有最愉快、最有成就感的體驗,都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既然如此,我為什麼不放大這部分體驗呢?
好的,那就試試吧,看看能不能家庭親子作為自己的職業目標。
我開始學習相應的知識技能
我報了中科院心理所的兒童發展與教育的高級研修班,這是一個學制兩年的在職博士項目。我學習了孫穎老師「活出完整的自己」工作坊,從「臨在」和薩提亞的角度療愈自己。我學習了P.E.T.父母效能訓練,並獲得講師認證,想更好的和孩子進行溝通。我學習了優勢輔導師,想看看怎麼更好地支持孩子的發展。……
所有的這一切,其實都是我在探索未來的職業方向。
厚著臉皮說一句,之前我也是一個愛學習的媽媽,但之前我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自己和孩子相處,重點關注的是哪些內容適合我和我的孩子;但這次的學習,我的目標是為了掌握更廣闊的背景,幫助更多的媽媽和孩子相處。
最讓我堅定了這個方向選擇的是:我兒子三年級的時候,感受到了社會教育系統的壓力,他讓我特別引以為傲的「專注」,變成了磨蹭;他在之前特別享受的學習上,感受到了挫敗。
和兒子堅持了近一年的「讚賞日記」,讓他找回了專注和自我欣賞,學習成績也有了出乎我意料的表現。
走出這一段之後,我才知道能像我這樣享受8年超級快樂親子時光的媽媽有多麼幸運,更多的媽媽在更早的時候就遇到了親子之間的挑戰。
「幫助媽媽們欣賞自己的孩子,讓媽媽們變成孩子天賦的支持者,而不是社會壓力的傳導者。」——這是我給自己找到的人生意義。
亢翠:逐步接近的事業甜蜜點
為了自己的這個目標,我給了自己5年的學習時間。
2018年5月,我參加了優勢輔導師研修班,我才發現不用學5年,我竟然可以馬上就開始優勢輔導和優勢課程,這真的給我莫大的鼓舞。畢竟,對於自己是否能堅持5年的長程學習,我也是沒有信心的。
研修班以後,我成了邊走邊學的優勢踐行者和傳播者。
從公益的優勢輔導,到收費的優勢輔導,這一年多,我做了40+例,從最開始的忐忑,特別想給出建議,到現在開始逐步能啟發來訪者自己想出答案,感謝這麼多信任我的朋友。
每一次的活動之後,我都堅持反思、復盤和改進,這樣一點一滴的再向前邁出一步。
最初離家出去工作,我對孩子是有愧疚感的,如果出門時趕上孩子不舍的大哭,這一天都會覺得好抱歉,內心充滿了「不稱職媽媽」的自我評判。
事先預告的沙龍時間,臨時舉行了幼兒園的親子運動會,我只能跟孩子抱歉,去講我的優勢沙龍,一年就這麼一次的親子運動會呀,錯過了遺憾好久。
事先預定好的線上分享,孩子生病了,我也只能一邊抱著生病的孩子,一邊進行線上分享一個第二天要交付的材料,只能和孩子一起趕作業,好不容易哄睡孩子,繼續開夜車……
有的時候,我也曾懷疑,自己這樣辛苦到底是否值得?事業上還沒做成什麼,陪伴孩子的時間真的犧牲了好多,可是看到身邊有一些媽媽因為我的影響,和孩子的關係更融洽了,那種成就感簡直太讓人愉悅了。
於是,我慢慢地去尋找一些整合,時間上不能保證,那就陪伴質量上加強;孩子的一些事情,也可以放手請人幫忙。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我也更理解如何更好地和自己的孩子相處。
現在,我已經能很坦然地和孩子說「抱歉、我需要工作」,「雖然媽媽沒在你身邊,但我一樣愛你」。我相信「一個為目標努力,並且享受努力過程的媽媽」比單純地陪伴更能鼓舞自己的孩子。
就像劉佳老師曾經分享的她的轉型故事:「曾經,我一直在找我理想的事業,找不到我就不投入,後來我發現,我是在投入的過程中,逐步地接近我的事業甜蜜點的。」
是的,事業的甜蜜點一定是在不斷的嘗試的過程中,去逐步靠近的。
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段時間的磨合和嘗試,我最終決心全職加入現在的團隊,初心仍然是幫助爸爸媽媽們更好地支持孩子。
加入以後,從選主題、寫文章,甚至上直播,做技術支持……我嘗試了很多自己從來沒想過會嘗試的領域,特別感激有團隊的小夥伴一起支持,共同挑戰。
這就是我的事業甜蜜點麼?我不知道,不過這個靠近的過程,我很享受,尤其是群裡的朋友給我正向反饋,說我們做的內容真的很有幫助的時候,我覺得特別開心。
「做一些有益的事,讓這個世界更好一點」,這是我為自己找的意義,我也願意把這樣的狀態傳遞給我的孩子。
悠球媽,清華本碩連讀,曾經也當過學霸,熱愛學習的全職媽媽,現為優勢教練,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聯合創業「學霸媽媽育兒團」,願與您分享兩個孩子以及娃媽的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