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同步產卵方式瓦解可能致其滅絕

2021-01-20 科學網

珊瑚同步產卵方式瓦解可能致其滅絕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6 12:36:51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Yossi Loya團隊發現珊瑚同步產卵的方式瓦解,威脅其群體存活。相關論文發表在2019年9月6日出版的《科學》上。

他們量化了四個生殖季節期間的珊瑚產卵強度,以及息肉、群體和種群水平的實驗分析,並且證明,與歷史數據相比,來自紅海的幾個物種已失去其繁殖同步性。最終,這種同步性的瓦解降低了成功受精的可能性,導致新成員的缺乏,這可能會導致群體衰老,甚至瀕臨滅絕。

據了解,人類和自然對珊瑚礁的幹擾通常通過可見的損害來量化(例如,由於漂白事件導致珊瑚覆蓋率降低),但環境條件的變化也可能以不太明顯的方式對其造成傷害。 儘管目前的範例表明存在一致的、高度同步的產卵事件,但是通過撒播方式繁殖的珊瑚特別容易受到傷害,因為它們的生殖物候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

附:英文原文

Title: Breakdown in spawning synchrony: A silent threat to coral persistence

Author: Tom Shlesinger, Yossi Loya

Issue&Volume:Volume 365 Issue 6457

Abstract: The impacts of human and natural disturbances on coral reefs are typically quantified through visible damage (e.g., reduced coral coverage as a result of bleaching events), but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ay also cause damage in less visible ways. Despite the current paradigm, which suggests consistent, highly synchronized spawning events, corals that reproduce by broadcast spawning are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because their reproductive phenology is governed by environmental cues. Here, we quantify coral spawning intensity during four annual reproductive seasons, alongside laboratory analyses at the polyp, colony, and population levels, and we demonstrate that, 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data, several species from the Red Sea have lost their reproductive synchrony. Ultimately, such a synchrony breakdown reduces the probability of successful fertilization, leading to a dearth of new recruits, which may drive aging populations to extinction.

DOI: 10.1126/science.aax0110

Source: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7/1002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大堡礁珊瑚產卵,「海底飛雪」奇景再現
    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 (Great Barrier Reef Marine Park Authority) 首席科學家David Wachenfeld博士解釋道:「一年一度的珊瑚產卵使得更多的珊瑚種群得以健康生長和延續
  • 性別隨時可變,產卵後就會死亡,因謠言遭瘋狂捕撈,如今瀕臨滅絕
    隨著養殖業越來越發達,無論是淡水魚還是海魚都能很容易的在市場上買到,讓很多人以為這些魚類不存在滅絕的危險,但實際上目前有很多養殖魚類都出現了瀕臨滅絕的危險,其中就有一種叫做「鰻魚」的魚類。
  • 地球加速走向第六次大規模生物滅絕,這可能會導致「文明瓦解」
    在當下,我們建立的文明正在瓦解,而不是建立在過去的成功之上」最早宣布世界第六大生物滅絕事件的科學家,在2015年的研究基礎上發表了新論文,揭示了野生動植物被毀滅的速度正在加快,這是對人類文明的直接威脅。
  • 小丑蝦虎和珊瑚那些事
    你可能在水族館看到過它們,甚至可能擁有一個或兩個。與大多數雀鯛不同,這種魚價格便宜外,外表可愛,性格又安靜。因為長相與小丑魚相似,因此得名小丑蝦虎魚。 它們與大多數你想像不到的種類也有共生關係,更不用說了解它們之間共同生活的方式了。 在喬治亞理工學院,一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共生關係遠比我們看到的還要複雜得多。 一開始,SPS珊瑚看起來只是小丑蝦虎魚所尋找的一個庇護所而已。但隨著科學家們的深入研究,很快就發現了一些更有趣的情況。
  • 阿爾卑斯山深處,發現物種滅絕秘密,科學家:人類很可能重蹈覆轍
    前段時間科學家在阿爾卑斯山脈底部的沉積巖中發現了三疊紀生物滅絕的一些證據,更加確定了當時的物種滅絕原因,它們百分之八十是因為火山爆發而滅絕的,因為這次火山爆發不同尋常,一下子持續了一百多萬年。在火山噴發的過程中,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排入空氣中,導致溫室效應,地球上開始下酸雨,腐蝕了植物,食草動物的食物來源減少被餓死,隨之食肉動物也開始缺乏食物,高溫環境又導致一些陸地生物和海洋生物滅絕,就這樣造成了物種大滅絕事件這次物種滅絕使得陸地生物減少了75%,海洋生物減少了95%,海洋生物和陸地生物不同,它們不是餓死了,而是被高度酸性的海水殺死的。
  • Psammocora珊瑚,一種從未聽說過的新型珊瑚
    但我想即使是下海幾十年的老魚友也不敢說他們熟悉每一個珊瑚,但這也是玩水族館的樂趣所在,總有未知的生物等著我們去探索,也許有一天,你會遇到你覺得最完美的珊瑚。當我還是下海的時候,我總是在尋找最完美的珊瑚,我在珊瑚商店購物時發現的,這種珊瑚被稱為Psammocora,從第一眼看到他,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雖然其他的海水玩家對他沒有興趣,也一無所知,但我可以和更多的人分享他的美,讓大家知道Psammocora。
  • 深淵地平線珊瑚怎麼獲得 珊瑚獲得方式攻略
    深淵地平線這款遊戲在公測以後也一直都沒什麼消息,在遊戲中也有很多的要玩家們都是需要一些活動,不然一直重複的玩也會枯燥,所以他在前幾天遊戲終於有新的內容了,新內容就有珊瑚這個艦姬,那麼珊瑚怎麼獲得?怎麼獲得珊瑚,珊瑚的獲得方式是什麼?
  • 女子臉部潰爛致蒼蠅產卵 清出200多條蛆(圖)
    6月13日上午9點左右,醫院接診了一名臉部嚴重潰爛的年輕女子,鼻梁骨已斷裂,並暴露在空氣中,醫生花了數個小時從其臉上、身上清除出兩百多條蛆蟲。直到昨日下午,該患者的生命體徵仍不穩定。  醫生向東南快報記者介紹,其潰爛部位因有蒼蠅產卵,才最終形成蛆蟲。
  • 即將被吃滅絕的金槍魚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種海鮮,它可以被稱作是最貴的魚了,而且因為實在是太好吃了,至今人類都不願意禁捕這種魚,已經被吃到瀕臨滅絕。這種魚就是藍鰭金槍魚,此魚為大洋性洄遊性魚類,季節性接近海岸,一般生活在0-100米的海水中。 它們在海裡的速度非常快,每小時達70公裡,比一般的摩託車都要快。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目前產卵地主要有墨西哥灣和地中海。
  • 七彩神魚,產卵過程及產卵時間!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般地,從傍晚到夜間產卵的較多。也有在深夜12點鐘以後產卵的,但並非絕對。產卵場地清理完後,雌魚開始試著往產卵筒上產卵,試過幾遍後,才正式開始產卵。雌魚開始從產卵筒下方向上產卵,每次向上產卵十枚至幾十枚,雄魚隨即沿產卵筒向上移動,並向魚卵射精。雌魚每向上產卵一次,雄魚便在其後重複射精動作。適齡魚的產卵數為50~ 300枚。
  • 「珊瑚星球」創始人羅傑——我在昆明養珊瑚
    如果不介紹,大概沒人能猜到他的身份: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珊瑚研究專家。同時,他也是公益組織「珊瑚星球」的創始人。  羅傑1986年出生於昆明,從小就對各種動物特別好奇。「小到蝴蝶、蜻蜓、螞蚱和蠶,大到松鼠、蛇、狗等我都養過,《動物世界》是一直陪伴我長大的『好夥伴』。」  高中畢業後,羅傑考上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選擇野生動物保護專業,主要研究陸生動物保護。
  • 過去27年,我們可能阻止了28個物種的滅絕
    原創 核桃苗 果殼人們最後一次見到毛島蜜雀,是在 2004 年;最後一次見到馬氏樹獵雀是在 2007 年,最後一次見到珊瑚裸尾鼠則是在 2009 年……如今,它們都已被宣告滅絕。
  • 這種魚被稱「水中蝴蝶」,卻不能食用,繁殖方式奇特,很容易滅絕
    鰟鮍魚是一種鰟鮍是雜食性魚類,這種魚的最長壽命僅為4-5年,它的繁殖方式很奇特,產卵時候會尋找河蚌,將產卵管插入蚌的入水管中,將卵產到蚌的鰓腔內,隨後,雄魚也在河蚌的入水口附近射精,當蚌呼吸時,把附近排有雄鰟鮍精液的水流吸入鰓腔,精卵得以結合,隨後,鰟鮍的受精卵移至蚌的鰓瓣,慢慢發育,精卵在蚌腔內受到河蚌呼吸進出水流的翻動,得到充分的溶解氧,孵化率很高。
  •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來了!《遠古大陸》將助力人類,扭轉乾坤!
    地球上現存的生物大約是150萬種,而寒武紀時期這個數字超過了1.5億,這意味著99%曾經活躍在這個星球上的生物都滅絕了。生息無常,在地球不定期的「大掃除」面前,幾乎沒有生物能得以倖免。在最後一次生物大滅絕中,成群結隊的海陸霸主恐龍,眼睜睜地看著小行星的降臨,只來得及咽下最後一口食物;反倒是一些獨居於深海,生長得緩慢又孤獨的珊瑚安然「苟」到了今天。
  • 《科學》:預計到22世紀18%的海洋巨型動物可能滅絕
    據美國知名科技博客gizmodo網站報導,近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18%的海洋巨型動物可能會在下個世紀內滅絕。這包括像鯨魚、鯊魚、海龜、北極熊和帝企鵝等這樣頗受人類喜愛的動物。但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動物的危機將引發連鎖反應,這對整個海洋棲息地來說也是個壞消息。
  •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 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
  • 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 若不重視人類將滅絕
    有報導稱,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  據BBC報導,《自然》雜誌(Nature)7月20日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這一物種或將於2100年滅絕。研究指出,北極熊依靠北冰洋上的海冰覓食,而隨著氣候變暖導致海冰融化,北極熊被迫前往海岸地區尋找食物、哺育幼崽,這或將導致北極熊的數量大幅下降。
  • 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 人類再不重視環境保護就要晚了!
    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 人類再不重視環境保護就要晚了!時間:2020-07-21 14:42   來源:上海熱線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 人類再不重視環境保護就要晚了!
  • 為什麼說人類滅絕了老鼠也不會滅絕?
    此外,鼠的咬肌和翼肌非常強健,咀嚼齒的咀嚼面上有複雜的花紋,咀嚼方式也是較為進步的前後式(兔子是左右式)。有了這樣的好牙口,幾乎沒有老鼠不能吃的東西。這裡可能有的讀者會好奇豪豬是怎麼交配的,雄豪豬的生殖器很長,不需要靠很近,此外,雌豪豬也會主動配合。現生的老鼠都沒有角,但北美晚中新世的米拉鼠(Mylagaulidae,圖9)頭上卻生有一對小型的犄角,古生物學家討論後認為這對角最可能起防禦小型捕食者的作用。
  • 南寧海底世界首現狗鯊產卵連續兩日產卵
    狗鯊媽媽和它的孩子們 本報記者賴有光攝   南寧海底世界的鯊魚產卵啦!扁扁的鯊魚卵呈黃褐色,布滿絨毛,這是南寧海底世界建館十幾年來唯一一次的狗鯊產卵。目前鯊魚卵已經放入保育區,南寧海底世界專門設置攝像頭,記錄隨時可能發生的小鯊破殼而出的美妙瞬間。  狗鯊媽媽連續兩日產卵  昨日上午,在南寧海底世界一個特製的「鯊魚寶寶育嬰缸」內,記者看到六枚剛剛出生的鯊魚卵,一條產卵的狗鯊媽媽正在一旁安靜地休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