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預計到22世紀18%的海洋巨型動物可能滅絕

2020-12-16 199IT

據美國知名科技博客gizmodo網站報導,近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18%的海洋巨型動物可能會在下個世紀內滅絕。這包括像鯨魚、鯊魚、海龜、北極熊和帝企鵝等這樣頗受人類喜愛的動物。但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動物的危機將引發連鎖反應,這對整個海洋棲息地來說也是個壞消息。

科學研究早就證明,海洋巨型動物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人員將海洋巨型動物定義為體重至少為45公斤,棲息於海洋和海岸的大型生物。因為它們會吃更小的海洋生物,所以起到幫助調節這些海洋物種數量的作用。其中一些,如鯨魚和鯊魚,也是重要的碳匯(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物種)。甚至它們的糞便也很重要,因為它們提供的營養可以促進食物鏈底層的浮遊生物的生長。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研究顯示,三分之一的海洋巨型動物正面臨滅絕的危險。研究人員將這些海洋巨型動物列表作為一個起點,模擬如果在未來100年內這些物種滅絕了,會發生什麼。

總而言之,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他們所觀察的巨型動物中有18%遭到滅絕,海洋生態系統的功能豐富度(一種衡量生態需求多樣性的指標)可能會減少約11%。這甚至還不是最糟糕的情況。如果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名單上的所有物種都滅絕,那麼全球海洋生態系統的功能豐富度可能減少至多48%,在北極和南極洲區域減少至多70%。

英國著名的斯旺西大學(Swansea University)生物學家,上述研究的首席研究員皮米恩託(Catalina Pimiento)表示,由於這些動物具有如此多樣化的生態角色,一旦它們滅絕將「對海洋系統產生災難性影響」。

她在電子郵件中對Gizmodo指出:「失去位於食物鏈頂端的捕食者會導致生態系統的大規模崩潰。」

例如,研究表明,在太平洋的一些地區,海獺的消失導致食草海膽數量激增,這對海藻生態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皮米恩託還舉了一個隆頭鸚哥魚的例子,她表示:「這種以藻類為食的魚具有獨特地咀嚼大量死亡珊瑚的能力,這個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沙子,最終會落到海灘上。」如果沒有隆頭鸚哥魚,生活在沙灘上的生物將面臨嚴重的威脅,可見海洋生物滅絕的損害將遠遠超出海洋本身。

因此她認為:「各種生態功能的喪失將對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它還將使海洋和世界失去趣味、活力和壯觀。」

現在採取行動還不晚。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海洋巨型動物已經滅絕,還有許多可以被拯救。但現在是行動的時候了:人類需要減少碳排放和汙染,儘快恢復地球的海洋生態系統。

相關焦點

  • 巨齒鯊從未滅絕?咬合力達18萬牛的史前霸主,可能躲在海洋最深處!
    科學家研究表明,巨齒鯊大約滅絕在260萬年前。但國外很多人仍保留著不同的看法,並堅信它們可能仍然存在,從未滅絕。它們只是一直躲在海洋的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 到目前為止,發現與巨齒鯊相關的,只有它們的牙齒。而且除南極洲外,在各大洲都發現了巨齒鯊的巨型牙齒。
  • 巨齒鯊從未滅絕?咬合力達18萬牛的史前霸主,或躲在海洋最深處!
    科學家研究表明,巨齒鯊大約滅絕在260萬年前。但國外很多人仍保留著不同的看法,並堅信它們可能仍然存在,從未滅絕。它們只是一直躲在海洋的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難道這種史前深海殺戮機器還存在?如果巨齒鯊從未滅絕,那眼下的海洋又會發生什麼呢?假如巨齒鯊沒有滅絕!
  • 幸好滅絕了的巨型動物Top10,不然的話可能是個災難!
    歡迎收看本期的半島奇聞,下面我們要講的是10種滅絕了的動物,還好它們已經消失了,不然的話,對現在的動物世界來說可能真的是個災難……#10 冠鱷獸冠鱷獸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有冠狀物的鱷魚,生活在大約2億6700萬年前。1960年,人們在俄羅斯發現了兩種冠鱷獸的化石。
  • 5個被谷歌衛星地圖拍攝到的海洋巨型生物
    所以才造成我們一直希望,可以在那麼廣闊的海洋中,發現不曾被我們發現的巨型生物。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5個被谷歌地圖拍攝到的海中霸主。5 印度巨蟹維沙卡帕特南是印度東海岸中部的一個海港。位於印度東海岸中部,毗鄰孟加拉灣的西側。
  • 新研究:澳大利亞巨型動物滅絕或因氣候變化,而非人類活動
    澳大利亞多種巨型動物為何在4萬年前滅絕一直是個未解之謎。澳研究人員日前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網站上發表論文說,導致巨型動物滅絕最可能的原因是氣候變化,而非人類活動。此前有觀點認為巨型動物滅絕是人類過度狩獵造成的,且發生在人類抵達澳大利亞大陸後不久。但這項由澳大利亞昆士蘭博物館領導的研究結果顯示,水資源減少、乾旱加劇、火災增加以及植被變化等最終導致袋獅、巨型史前袋鼠等至少13種遠古巨獸滅絕。
  • 壓死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的「稻草」—新聞—科學網
    WEBER/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馬達加斯加曾經是高聳的象鳥、巨型烏龜,甚至巨型狐猴的家園。但今天,這些巨大的身影了無蹤跡,馬達加斯加沒有比汽車輪胎重的動物存在,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是人類亦或是氣候變化導致了這一切。
  • 除了恐龍,還有哪些已經滅絕的兇猛動物
    它生活在石炭紀,是地球上發現的最長的節肢動物,根據化石發現,遠古時代的巨型馬陸體長可以達到3米,是當之無愧的爬行巨無霸。2,巨型海蠍。生活在大約五億年前,比恐龍出沒還要早,是地球上佔主導地位的大型食肉動物,化石顯示它的長度可以達到2.5米,可能是恐龍之前統治地球的霸主吧。3,巨猿。
  • 恐龍滅絕後第一代海洋霸主,體長18米、又細又長,將鯊魚當小菜!
    在恐龍滅絕時,曾統治海洋的巨型海生爬行動物也跟著滅絕,造成了海洋出現2500萬年的權力真空,從而被鯊魚牢牢佔據。而面對小行星撞擊、火山噴發後出現多樣的環境,陸生脊椎動物也趁機進行登峰造極般的演化,不過大海豐富的食物資源還是令其非常著迷。於是就有許許多多的陸生脊椎動物重新返回海洋,再一次地適應了水中的生活。
  • 海中巨型「美人魚」,天天只顧著吃海藻,直到人類把它吃滅絕!
    更新世是一個巨型動物時代,北美有劍齒貓、歐亞大陸有猛獁象和披毛犀、澳大利亞內陸有巨型蜥蜴和袋熊等等,它們大多數約在14000年前的最後一個冰河世紀末死亡。而像巨型樹懶、古大狐猴、身高3.6米的莫阿鳥有幸從『冰河時期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也因人類狩獵和氣候變化的關係在幾千年前滅絕。
  • 哪些因為好吃,被人類吃到滅絕的動物?
    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全面禁食野生動物。至此,我國正式進入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時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從古到今,有哪些因為好吃,被人類吃到滅絕的動物。
  • 3種滅絕,22種瀕危,曾隨處可見的青蛙,為何幾乎沒有了?
    而本次說的22種青蛙物種瀕危,主要是集中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區。其中已經滅絕的3種青蛙物種是中美洲地區的,所以相對來說,這些地區比較嚴重。根據IUCN的觀察發信啊,氣候變化正在導致物種之間的真菌傳播,因為更加適應真菌的蔓延條件,所以將青蛙的種群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同時也導致了其他兩棲動物正在消失之中,在2019年的時候,《科學》(Science)雜誌曾發布研究說明,發現壺菌病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之中,至少推動了501種兩棲動物物種的滅絕,其中包括90種可能的滅絕。
  • 「科學放大鏡」恐龍、藍鯨、哥斯拉,動物大小的極限在哪?
    6500萬年前,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了,給當時的生物包括恐龍在內帶來了不可磨滅的損傷,同時,也為後來哺乳動物的繁盛提供了契機。這個關鍵時刻,個別生物卻萌生了重返海洋家園的念頭。這個不走尋常路的傢伙,就是鯨類的先祖——紅鯨。
  • 20世紀中國境內滅絕的十種動物——致那些因人類而失去家園甚至...
    由於19世紀至20世紀初它們的棲息地被破壞,再加上人類的捕殺,裏海虎在中國的這個野生族群已於1916年至1920年代期間滅絕。【以前它們曾被專家誤以為是一個獨立的虎亞種,但如今被歸入裏海虎的一個種群。】據考證,人類最後一次發現新疆虎是在1916年,在這以後的數十年間,科學工作者曾多次尋找過它們的蹤跡,但始終再也沒發現過。可以說新疆虎主要是在人類破壞自然環境之後結束它們最終的生命歷程的。
  • 遠古海洋種的蠍子,巨型羽翅鱟到底長什麼樣子?
    奧陶紀海中霸主海蠍屬於螯肢亞門的動物。這類動物包括蜘蛛和蠍子,如布龍度蠍子。螯肢亞門屬於節肢動物古老的族群,它們最早出現在距今5億年前時期的寒武紀時代。而巨型羽翅鱟則是海蠍種的一種。巨型羽翅鱟是一種擅於防禦的動物,它們憑藉堅硬厚重的外殼可以橫行無忌,使用一雙帶有鋒利尖刺的長前肢能夠輕易把獵物撕成碎片。不過雖然如此,巨型羽翅鱟在面對房角石這種直角石動物時,依然只有挨打的份。儘管如此,在奧陶紀和志留紀,巨型羽翅鱟和房角石共同統治著這時期的海洋。
  • 古老的巨型鯊魚還能在深海中潛伏嗎?
    這條古老的巨型鯊魚還能潛伏在海底嗎? 從科學角度來看,大耳鱷已經滅絕了三百萬年以上。這是如何與一些現代海洋肉食者相提並論的。埃斯特·范·赫爾森 食物的這種稀缺往往使生物體進化成小的,有效的形式,使許多低生活的鯊魚相對遲鈍和輕微。活到足以逃避人類偵查的巨齒龍現在看起來就像是一條鯊魚,一種長而雪茄狀的動物,聽起來像是活潑的,而不是魁梧的,暴牙的野獸。
  • 2020年又有多少動物滅絕?
    該名單涵蓋了從魚類到昆蟲,從哺乳動物到兩棲動物的各類物種,也陳述了專家們對未來的恐懼與希望。 2020年正式宣布已滅絕的動物: 綠色和平組織強調說,這個生活在海底的物種是「現代」第一個被宣布滅絕的海洋物種。
  • 研究人員發現已滅絕巨型烏龜化石 龜殼長達3米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瑞士研究人員在12日的《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文章稱,他們發現了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淡水烏龜的巨型龜殼化石,研判其長達3米,重1133千克。  據報導,這種烏龜被稱作地紋駭龜(Stupendemys geographicus),他們大約在500到1000萬年前生活在南美地區,目前已經滅絕。科學家在20世紀70年代首次描述了地紋駭龜。而在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新發現的化石表明,其龜殼長達10英尺(約合3米),重2500磅(約合1133千克)。
  • 澳洲發現新種史前巨鱷,至少5米長,可捕食巨型有袋動物!
    在更新世時期,澳大利亞的陸地上曾生活著三噸重的袋熊、站起來身高3米的巨型短面袋鼠和不會飛的牛頓巨鳥等大型動物,同時河流裡也有巨鱷橫行,伏擊前來喝水的巨型動物。後來科學家在研究更新世的鱷魚化石時,因化石碎片過於多樣最後歸為馬氏鱷亞科沼王鱷屬(Pallimnarchus)。
  • 從科學角度來說,海洋中是否存在,體形遠超藍鯨的超巨型生物?
    而深海裡,因為人們到不了那裡,所以,認為人們遙不可及的深海裡會有比藍鯨還要大的巨型動物,其實這些年我們都猜錯了,真實的情況根本想不到!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需要一定的光,但是深海裡很難見到陽光,所以深海裡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是非常少的。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滅絕的海洋巨獸——大海牛
    它們非常挑食,通常只選擇巨藻最柔軟的部位食用,而將口感不佳的老葉和莖堆積到一旁。海牛可能也會取食口感更佳的海草,但是兩個原因導致海草不是其主要食物來源:一是寒冷海域的海草產量不像巨藻那麼多,因此無法支撐龐大的海牛種群;二是由於大海牛的身軀通常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因此它們的嘴巴很多時候無法夠到那些生長在海床上、且比巨藻林要短小很多的海草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