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說的攝影中布光的理論知識,是人造光的分類和理論,許多專業攝影師都離不開室內攝影,他們從事的大部分拍攝,如婚紗攝影,廣告攝影,人像攝影和寵物攝影,都是在攝影室或者其他室內環境中完成的,在室內攝影中人造光起著關鍵作用,因為在室外或利用現有光線拍攝時,光是現成的,只需要考慮如何用它。而從事室內拍攝時,你得確定所採用的的光源種類和布光方法,說到人造光,就是現場光與攝影光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除了自然光之外,其他的照明用的都算人造光,那麼火是算人造光還是自然光?可能很多人第一反應都認為屬於人造光,但是早在人類出現之前,火就已經出現了,例如打雷讓森林起火,或者是火山爆發燒到動物等,所說火算是自然光源,是屬於熱效應光源中的化學燃燒,只不過人類出現以後,靠人工方法掌握了火
很多人誤認為蠟燭油燈等,算是人造光,但是這是錯誤的,這是用光的基礎知識,不過現在也沒有人用蠟燭油燈來照明了,用的都是電,而光管那些毋庸置疑都是人造光,但是在攝影中,為了給大家更好的劃分和理解,所以將人造光分為攝影光和現場光。
簡單來說現場光就是環境自帶的光源,例如室內的燈,火,光等等,而攝影光主要是攝影用光,主要是用來拍攝使用的,有電子閃光燈,還有led常亮燈,作用是用來拍攝,一個是本身存在的,一個是刻意人為的,大家一定分得清楚。除了區分現場光和攝影光之外,還要了解一個知識,就是持續光和非持續光是什麼,每一張照片的拍攝都離不開光線,在攝影中,人造光可分為持續性光線以及非持續性光線。
而持續性光線也就是由持續性照明設施發出的光線,而非持續光線就是閃光燈發出的光線,瞬間即逝。在不同的環境下,使用這兩種不同的光線拍攝,會給照片帶來不同的效果,但是它的作用都是為了保證被攝體能夠獲得充足的光線
首先是持續性光線,室內檯燈發出的光,或室外的太陽光這些,具有持續照明性質的光線,可以被稱為持續光線,持續光是室內外拍攝的一種比較傳統的光線,在閃光燈出現之前,人像攝影一直都是使用的持續性光線,持續光具有很高的穩定性,使用持續性光線,比使用閃光燈拍攝要簡單,而且方便很多
在室內進行拍攝時,如果可以儘量把所有燈都開啟,提高拍攝環境的亮度,因為光線恆定不變,能夠使拍攝起來更加輕鬆,那麼還有一個非持續性光源,這個基本上就特指電子閃光燈了,閃光燈發出的光線,這種光線是短暫的,或者是間接性的,閃光燈是必備的攝影器材,此外在室外拍攝和夜間拍攝時,閃光燈也是不可缺少的設備,它的主要作用是對人物補光,或者是模擬太陽光線,在夜晚或者是在光線環境較差的情況下,使用閃光燈可以將人物主體照亮,從而突出表現更多的主體細節。
有一點要說一下,閃光燈發出的光線一般比較強,很容易形成濃重的陰影,在拍攝時,應對閃光燈的閃光強度進行調節,也可以在相應的位置加上輔助光線以減弱陰影,這就是攝影為什要結合布光的理由。
想要學習布光,就要學會運用人造光,在日常生活,工作,休息,娛樂的場所,多數情況下,總有光線的存在,其中包括日光,燈光,甚至還有霓虹燈等,如果出現在同一場合,就通通稱為現場光,及現場原有的光,現場光則包含了依賴微弱,或少量的光線來滿足攝影不加補助光源,在微弱的光線下,隨即選擇用光進行攝影,就稱現場光攝影,例如利用舞臺的照亮光線進行拍攝,以舞臺的照明光線為曝光標準進行怕拍攝,這樣會使臺下的觀眾變暗,使圖片的明暗反差比較大,更會有現場感。
現場光的難度主要在於光線的複雜性,難以掌控曝光量和用光方法,而且色溫往往很不一致,其主要特性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光線強度低,無論在白天或者夜晚,在特定的環境下,現場的光照度一般都是比較低的,僅僅只有個別燈放射出較強的光,直接利用現場光進行拍攝,人物生動自然又和環境光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第二場景光照分布不均勻,例如舞檯燈光和日光比較,日光是比較穩定的,無論是晴天或者陰天,光線變化都不會太大,容易掌握,而舞臺的燈光變換就很大,它會隨著人物動作或者劇情的變化而變化,亮度時高時低,色光和白光單獨出現或混合交替出現,導致了舞臺的光源不斷變化,曝光較難掌握,拍攝時需要隨時變換光圈和快門數據
第三是現場光攝影採用困難,現場光攝影不能使用常規拍攝的用法,更不能隨心所欲地考慮使用光比和被攝體主次的取捨,由於光線條件的制約,光線分布的局限,要從不同亮度的被攝體和光的投射方向來選擇採光角度,確定取景範圍
人造光還包括攝影光,攝影光主要是閃光燈,它是一種補光設備,它可以保證攝影師在昏暗的情況下拍攝的畫面依然清晰明亮,在戶外拍攝時閃光燈還可以用輔助光源,以平衡環境光,並強調人物皮膚的質感,甚至還可以用來模擬陽光,攝影師只要了解了基本的布光方法,根據拍攝要求,精心布置燈光,就可以拍攝出一些非常好看的效果。利用閃光燈進行拍攝,在室外拍攝時,尤其是在逆光的情況下拍攝,為了達到平衡畫面亮度的目的,可以使用閃光燈作為輔助光源拍攝,由於逆光拍攝,如果沒有閃光燈,拍攝出來背景肯定是一片白色,因此採用閃光燈布光拍攝,閃光燈主要是打到人臉上,以照亮人物的臉部,圖片是原圖沒有修的,可以看到背景和人物的臉部曝光是正常的。
人造光對比其他光的區別,對於我們來說,為什麼選擇使用人造光,人造光有什麼魅力,還是通過圖片來進行一個對比,畢竟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來進行全方位的解析,首先來通過三張圖片,來比對圖片的質感。
第一張圖就是使用了自然光,在一個密度相對不錯,但是光線很暗的環境中進行拍攝,人物暗淡無色,背景還算可以,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背景和人物只能選擇一個,所以這時如果使用相機的整體曝光,要不提高感光度,要不增大光圈,要不放慢快門速度,這三點只要結合就能讓畫面提亮。但是提亮人物,可能就會導致環境過曝,可以簡單演示一下
先來看第二張圖,人物是亮了,背景也亮了,但是整體亮了之後,會造成背景過曝,人物感覺雖然是日系,看起來也比較甜美,但是照片的質感和層次感還是比較差,上面說了,在逆光拍攝的時候,要注意給人物進行補光,這樣環境和人物才能在前期曝光正常。但是也有人會想,拍攝環境過曝了,可以在後期把天空的部分拉回來,可以很實在的說,像這種過曝就算是後期也挽救不回來
那麼前期拍攝把人物壓黑,突出環境後期再把人物提亮,就像第一張圖那樣,雖然人物是可以經過後期來進行提亮,這樣人物和環境都能得到準確的曝光,但是人物畢竟是從曝光不足後期強行提亮的,如果只是欠曝一檔以內還好,如果是欠曝一檔以上,就算可以強行提亮,皮膚的質感也會差很遠,提亮的部分噪點還是很嚴重的,這樣就會導致皮膚的通透感不夠,這就是為什麼圖片沒有質感的原因,一磨皮就平了,沒有立體感,這就是在前期沒有做好,不要太依賴後期,既然要玩攝影,想省心省力,最好是提高前期的功力
再來看一下第三張,通過閃光燈來點亮人物和背景,竟成了一個反差融合,既造成了背景天空有質感,而且閃光燈也把人物的臉部進行補光,第三張正好和第一張做了對比,都是原圖,質感就差很遠了,這還是尼康相機的原圖,如果是佳能的原圖,估計出來的顏色就會更好,可以直出給片了
說到這裡應該知道為什麼要用人造光來進行拍攝創作了,那就再說一下閃光燈的發展歷史吧,是對了解攝影和學習閃光燈非常有幫助的,大約在100年前,人們要拍攝一張照片,必須等到天氣良好,在強烈的自然光下,才能較快的曝光,這是因為最初的膠片感光度大約只有iso25,鏡頭的光圈多為f8,甚至更低。拍攝一張自然光下的人像,被攝者往往需要固定姿態十來秒甚至更長的時間,為了解決天氣,時間和地點帶來的拍攝阻礙,當時的人們除了努力發展更高感光能力的膠片,設計更大口徑的鏡頭,竟然還把目光轉向了方便的人造光源
到了1859年,英國科學家發現,燃燒的鎂條所產生的強光,可以輔助攝影師拍攝高速移動的物體,因此出現了鎂光燈的雛形,後來更進一步改良成混合粉末做閃光燃料,也就是常說的鎂光粉,初期的鎂光粉閃光很不完善,鎂光粉不但散開,沒有密封,而且每次拍攝前都需要人手添加和點燃,閃光時還會傳來巨響,當時攝影師被鎂粉燒傷的事情並不少見
時間到了1927年,美國通用電氣發明了用玻璃密封的閃光燈泡,打開了電力閃光燈與快門同步的第一道門,不過此時的閃光燈泡雖然不再依賴人手點燃,改以電流傳導引發閃光,單仍然解決不了只能使用一次,和使用後存在高溫的問題,所以使用者清理使用完的燈泡,常常要等十幾分鐘,由於閃光燈操作繁雜,在當年一直是專業攝影師使用的工具
眾所周知,鎂金屬發出的光線帶有強烈的暖色調,雖然在黑白攝影時代不算什麼,但是到了彩色攝影時代,必然是一個大麻煩,氙氣閃光管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大難題
隨著數碼時代的到來,現在的相機變得越來越智能,也越來越「傻瓜」了,攝影的門檻也變得越來越低,在當時拍攝一張正常曝光的照片,就需要花費很大的人力物力,而現在基本上連測光對焦都不用了,微單相機已經所見即所得,不用去看曝光的元素,甚至都不用去看測光,器材的價格也是有高有低,普通人也能入手,所以了解了攝影歷史,對於學習攝影也有很大的幫助
這次說的比較多,從人造光的理論說到人像實拍,最後又說到閃光燈的歷史,希望大家多多學習,每天更新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