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新技術初探致幻劑如何與血清素受體結合

2020-12-12 腦科學君

儘管致幻藥研究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但人們對其在大腦中產生致幻作用的潛在機制以及對抑鬱症和焦慮症等疾病潛在療效知之甚少。致幻劑中具有代表性的,比如麥角醯二乙胺(LSD),迷幻蘑菇 (psilocybin)以及苯乙胺類物質等。

在這篇發表於Cell上的評論中,Nutt與他的團隊呼喚著一場「精神病學界的致幻劑革命」。他們探討了研究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關於大腦中受致幻藥物影響的受體,如今研究到了哪一步?刺激這些受體可能對精神健康帶來哪些改變?此外他們還介紹了有關「微劑量給藥」和「迷幻旅行」臨床價值的現有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界如何認識「迷幻旅行」的持久療效。

9月17日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細胞》)上的一篇論文,首次揭示了LSD的X射線晶體結構與大腦中的目標——血清素受體結合。這篇論文還包括了第一個與整個血清素受體複合物結合的典型致幻劑的低溫電子顯微鏡結構(cryo-EM)。

「數以百萬計的人為了消遣而服用這些致幻藥,然而現在它們正成為一種治療性藥物。」論文資深作者、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藥理學教授Bryan Roth說,「第一次了解它們在分子水平上是如何工作的非常重要,這也是理解它們作用機理的關鍵。

科學家認為,大腦中5-HT2A血清素受體(HTR2A)的激活對致幻藥物的效果至關重要。「這些受體在人類大腦皮層中非常高水平地表達。」Roth說,「當它們被激活時,會導致神經元以一種不同步、無組織的興奮,給大腦系統帶來噪音。我們認為這是產生幻覺的原因之一。然而,目前還不清楚它們是如何發揮治療作用的。」

在這項研究中,Roth與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結構生物學家Georgios Skiniotis進行了合作。「幾種不同進展的結合使我們能夠進行這項研究。」Skiniotis說,「其中一個是更好、更均勻的受體蛋白製劑;另一個是低溫電子顯微成像技術(cryo-EM)的發展,這使得我們無須結晶就能獲得高解析度的複合物結構。」

在論文中,研究人員提出了LSD與HTR2A結合的首個X射線晶體結構。此外,低溫電子顯微成像技術(cryo-EM)被用來發現了一種叫做25-CN-NBOH的典型致幻劑的結合圖像,它與整個受體複合物結合在一起,包括效應蛋白Gαq。在大腦中,這種複合物調節神經遞質的釋放,並影響許多生化和神經進程。

Roth是一位精神病學家和生化學家,領導著由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資助的精神藥物篩選項目。這使他能夠獲得用於研究目的的致幻劑。通常情況下,這些化合物很難在實驗室中研究,因為它們是由美國緝毒局作為藥物進行管理的。

「我工作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了解致幻劑是如何在大腦中發揮作用的。」Roth說,「如果我們能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它們是如何工作的,這將最終為我們了解人類的意識、感知和意識提供線索。」

接下來,為尋找新療法,研究人員計劃將這些發現應用於基於結構的藥物研發。其中一個目標是發現能提供治療效果且沒有幻效應的潛在候選藥物。

「我們對這些藥物如何參與和激活受體了解得越多,就越能理解它們的信號特性。」Skiniotis說,「這項工作還沒有給我們提供全貌,但它是拼圖中的重要一塊。」

參考文獻:

Kim etal:"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hallucinogen activation of 5-HT2A Serotonin Receptors. Cell.

cell press 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Cell:首次解析出致幻劑與5-HT2A血清素受體結合在一起時的三維結構
    他們首次解析出這些致幻劑與腦細胞表面上的5-HT2A血清素受體(5-HT2A serotonin receptor, HTR2A)結合在一起時的高解析度結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9月17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e of a Hallucinogen-Activated Gq-Coupled 5-HT2A Serotonin Receptor」。
  • 研究開發血清素檢測新方法
    研究開發血清素檢測新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5:12:11 美國加州大學Lin Tian和霍華德·休斯醫學院Loren L. Looger研究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研究揭示SARS-CoV-2突刺蛋白介導的受體結合和活化
    研究揭示SARS-CoV-2突刺蛋白介導的受體結合和活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1 23:06:16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Steven J.
  • 陳薇院士等發現新冠病毒「劫持」HDL並通過SR-B1受體促進其感染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是目前已知最重要的新冠病毒受體,研究人員基於ACE2受體為靶點開發了許多治療藥物和疫苗,並且已經取得積極的成果。然而,ACE2在許多組織中的表達水平較低,這提示新冠病毒的入侵還依賴未知的輔助受體。
  •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2:07:09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Caetano Reis e Sousa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中美德科學家揭示血清素並不僅僅是一種神經遞質
    論文通訊作者、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神經科學助理教授Ian Maze博士說,「我們的發現與當前的流行看法---它主要在一個前提下發揮作用,這個前提是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僅通過激活它們在大腦中的膜受體來調節腦細胞活動---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們發現大腦化學物質的作用不依賴於神經傳遞,但對它們的整體信號傳導至關重要,這表明我們當前對這些分子的理解是不完整的,需要進一步研究。」
  • 幻覺是如何產生的,人們為什麼會有這樣「很真實」的感覺?
    一些眾人皆知的幻覺,與LSD和賽洛西賓等致幻劑有很大關係,它們的典型影響包括讓我們以為乾燥物體是溼潤的,物體表面仿佛在呼吸,劑量加高之後,眼睛看到的世界則像是融化一般,一切溶解形成遊渦,或是變成分形樣式,證據表明這些藥物也會影響大腦皮層,雖然通常視覺受損只會引發視覺上的幻覺,聽力缺失只會導致幻聽,但LSD這類物質會干擾所有感官的覺知功能,這很可能是因為它激發了大腦大片區域的感受器
  • Cell:Piezo1分子調節腸道與骨骼穩態
    2020年7月8日訊/生物谷BIOON/---此前研究表明,腸嗜鉻細胞通過分泌血清素(5-羥色胺)來調節腸道和骨骼的穩態。腸道微生物可調節血清素水平,但其潛在的分子機制尚未得到揭示。根據最近一項研究, Piezo1對腸道產生血清素至關重要。
  • 兩篇Cell論文揭示強效人類中和抗體有望抵抗東部馬腦炎病毒、亨德...
    不過,在本周發表在Cell期刊上的兩篇論文中,美國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James Crowe Jr.博士及其同事們在開發潛在地治療和預防這些感染的人類單克隆抗體方面取得新進展。在第一篇論文中,這些研究人員報告說,從自然遭受東部馬腦炎病毒感染的倖存者中分離出的兩種強效的中和抗體---EEEV-33(IgG)和EEEV-143(IgA)---保護小鼠免受這種病毒氣溶膠的致命性攻擊。
  • Cell:發現新的代謝免疫檢查點IL4I1!它激活芳基烴受體,促進腫瘤進展
    這種激活二惡英受體(dioxin receptor)的酶是由腫瘤細胞大量產生的。在未來,抑制IL4I1的物質可以為癌症治療帶來新的機會。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7.038。免疫療法可以激活身體自身對腫瘤的防禦,目前正在給癌症治療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然而,儘管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功,但只有少數患者能從目前的藥物中獲益。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作者研究了腫瘤逃避免疫系統破壞的分子機制。他們的研究成果可能為新的免疫療法概念的提出提供重要信息。
  • Cell:癌症免疫治療新突破!FGL1才是免疫抑制受體LAG-3的主要配體
    2018年12月3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匹茲堡大學、中國福建醫科大學、浙江大學和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隨著癌症免疫治療臨床試驗的數量呈指數增長,我們應該謹慎行事,這是因為我們需要繼續更好地理解這些新治療靶點的生物學特性。
  • 麻醉藥氯胺酮如何快速治療抑鬱症?迄今規模最大的研究揭開謎底
    麻醉藥氯胺酮如何快速治療抑鬱症?如何定義難以治療?15%-30%的患者前兩次嘗試治療都不起作用。研究表明,低劑量的麻醉藥氯胺酮對某些患者會迅速起作用,但確切的作用方式尚不清楚。美國和歐盟已經批准了含有氯胺酮的鼻噴霧劑,用於其他療法無法產生作用的抑鬱症患者。低劑量的麻醉藥氯胺酮對難以治療的抑鬱症具有快速作用。
  • Cell:線蟲中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
    Fig 1|來源cell研究人員通過設計一種稱為NeuroPAL(神經元多色圖譜)的多色轉基因技術,並在秀麗隱杆線蟲中實現了這一目標。(來源:Nature Genetics)研究人員表示,Achley和Hall在1991年概括了當代生物學的主要問題之一:在發育過程中如何出現複雜的形態結構以及在進化過程中如何改變形態。這個問題繼續困擾著生物學家、遺傳學家、人類學家和臨床醫生近三十年。人臉就是這樣一種典型的複雜形態結構,且高度多態,是遺傳、細胞和環境因素複雜協調的結果。
  • Cell Stem Cell:新研究揭示新冠病毒主要感染大腦中的脈絡叢上皮細胞
    2020年12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利貝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細胞生物學家Anne Bang及其團隊研究了SARS-CoV-2如何影響大腦。他們發現SARS-CoV-2主要感染一種叫做脈絡叢上皮細胞(choroid plexus epithelial cell)的腦細胞類型,它基本上避開了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脈絡叢是血腦屏障的一個特殊部分,它控制什麼可以進入人類大腦,並產生腦脊液。每天都有更多的研究出現,但到目前為止,該領域的共識似乎與這項新研究的發現一致。
  • 補體T細胞受體信號影響卵泡輔助性T細胞的命運決定
    補體T細胞受體信號影響卵泡輔助性T細胞的命運決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0 15:08:09 補體T細胞受體信號的強度決定了卵泡輔助性T細胞(TFH
  • Cell:研究揭示大腦工作記憶新圖譜
    「我們的新發現使我們對這些領域是什麼以及它們如何發揮作用提供了更切實的見解。」(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70年代和80年代的開拓性研究將工作記憶的神經基礎追溯到大腦的前額葉皮層。在那裡,神經元似乎可以通過集體觸發數秒至數分鐘來保存信息,這比單個神經元的毫秒級標準要長得多。但是,僅靠這種機制並不能解釋工作記憶的複雜性。
  • Cell Reports | Matthias Mann團隊新研究揭示凋亡Vs壞死性細胞...
    本文由景傑學術團隊原創解讀 細胞死亡(cell death)可表現為壞死(necrosis)和凋亡(apoptosis)。 2020年1月28日,蛋白質組學研究領域著名科學家Matthias Mann團隊(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在著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上發表論文,運用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技術,深度揭示了細胞凋亡和壞死病期間的蛋白質釋放差異與動態變化
  • Cell Rep:單一幹細胞可生成數百萬的T細胞
    現在,他們已經重複了小鼠細胞的實驗,為依賴小鼠模型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研究T細胞的新平臺。 Crooks的團隊表明,單個血幹細胞足以產生大量不同亞型和功能不同的小鼠T細胞。(圖片來源: cell reports)「人體需要T細胞才能對疫苗產生反應,抵抗病毒並控制體內的癌變,因此,人們對了解T細胞的產生機制非常感興趣,」 Broad Stem的共同負責人Crooks教授說: 「這是一個很好的系統,可以幫助我們研究基礎生物學。」
  • 【Cell Stem Cell】AD細胞療法!王建枝團隊揭示pTau蛋白異常聚積...
    基於此,有研究通過促進海馬神經新生或體外移植幹細胞來修復或重建AD患者腦部退變的神經網絡,這為預防和治療AD帶來了新希望[1-2]。然而,AD腦內的病理因素是如何影響神經新生的尚未完全闡明。因此,弄清楚AD腦內哪些因素,如何影響神經元新生是AD細胞療法應用的基礎。
  • ...鍾輝/曹源/陳薇/秦成峰等合作發現新冠病毒「劫持」HDL並通過SR...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是目前已知最重要的新冠病毒受體,研究人員基於ACE2受體為靶點開發了許多治療藥物和疫苗,並且已經取得積極的成果。然而,ACE2在許多組織中的表達水平較低,這提示新冠病毒的入侵還依賴未知的輔助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