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曾被電影《鐵達尼號》中這個鏡頭感動
沉船前,有的人在奮力尋求生存的機會;有的人在做最後的告別;有的人相擁著迎接死亡...而幾位音樂家則依然泰然自若地演奏音樂來撫慰慌張的人們。
今天,我們不聊電影
來聊一聊幾位音樂家們演奏的
弦樂四重奏
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一種由四件弦樂器組成的演奏形式,也是很多作曲大師們熱愛的一種音樂體裁。為什麼幾個大大小小的「木頭盒子」就可以發出如此動聽的聲音?別著急,慢慢往下看。
1. 四件弦樂器,音色「完美」融合
為什麼一定是這4件樂器?
弦樂四重奏的「標配」——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1把大提琴,四件弦樂器融合成了最和諧、完美的音色。因此,電影《鐵達尼號》畫面中的樂隊(2小提+1大提+1低音提琴)其實還算不上通常意義上的「弦樂四重奏」。
為什麼一定是這4件樂器呢?我們來想像一下它們的音域和音色就懂了:當輕盈纖細的小提琴、甜美甘醇的中提琴、渾厚低沉的大提琴組合在一起之後,在整體音域的平衡偏向中低音時,孤軍奮戰的小提琴難免會顯得單薄。因此,為小提琴加上一個「搭檔」(第二小提琴),便能使高音域在旋律、層次及力度的表現上有加倍的豐富度,搭配起中、大提琴那甜美而有渾厚內蘊的音色,就更能相互烘託出平衡、飽滿而完美的聲響。
2. 分工明確,缺一不可
就跟現在的流行樂團差不多
弦樂四重奏的組合其實跟現在的流行和搖滾樂團很相似,每個人都有自己明確的分工:負責一件樂器,演奏一個聲部。被譽為「弦樂四重奏之父」的海頓爸爸賦予了每件樂器一個「角色」,他曾這樣描述道:
海頓爸爸說:
第一小提琴像一位才智過人的中年人,言辭精闢,只要找到一個話題,他總是娓娓道來,滔滔不絕。
第二小提琴是他的友人,他竭盡全力突出朋友的神採,很少顧及自己,在交談中總是支持別人的觀點,從不自我炫耀。
大提琴是個莊重的人,有學識,好為人師。他以簡明、精確的金玉之言把第一小提琴的高論加以強調。
至於中提琴,這是一位心地善良又有些愛嘮叨的女人。她雖講不出什麼驚人的宏論,但只要人們一交談,她總要插嘴。
3. 演奏像「聊天」一樣愉快
海頓爸爸的 「談話原則」 了解一下~
以上描述,其實來源於海頓爸爸在寫作弦樂四重奏時運用的「談話原則」——樂器之間應該是在用音符交談。那麼究竟該如何交談呢?我們來看海頓這首著名的《「雲雀」四重奏》的第一樂章:
來講講「談話原則」
《「雲雀」四重奏》,Op.64,No.5,第一樂章
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首先演奏了一句歡快的主題,似乎是在模仿一隻雲雀愉快的叫聲;緊接著大提琴聲部演奏了一句類似的主題作為回應。一來二去,就像是幾隻雲雀站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地聊天,好不生動!
4. 從來不用指揮
哥(姐)幾個就是這麼默契!
你的一個眼神,咱就懂
弦樂四重奏的表演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從來都沒有指揮,全部依靠小夥伴們互相聽、互相看、互相感受。因此,弦樂四重奏的四個人通常要麼同校同學、師生組合,要麼是在同個大型樂團工作,要麼甚至是一家人。所以說,這樣的表演,怎麼會沒有默契呢?比如代代相傳的萊比錫格萬特豪斯四重奏團,由匈牙利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的學生組成的柯達伊四重奏團等等。
5. 它其實很「親切」
就像一部走心的溫情故事片
有人會說,弦樂四重奏之類的室內樂表演「曲高和寡」,它既沒有大型樂隊的宏大氣勢,又很少見到炫技和華彩段落,仿佛對聽者的專注力是很大的考驗。但事實上,室內樂是一個很「親切」的體裁。小型的演出場所,可以讓演奏者與聽眾更親近,如果說交響樂是一部酷炫的IMAX大片,室內樂大概就是走心的文藝溫情故事片,聽完後讓你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日劇《四重奏》音樂「found harmon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