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大爺,樓上322住的是馬冬梅家吧?
大爺:馬冬什麼?
夏洛:馬冬梅。
大爺:什麼冬梅啊?
夏洛:馬冬梅啊。
大爺:馬什麼梅?
夏洛:行,大爺你先涼快著吧。
大爺:好嘞。
一部《夏洛特煩惱》讓「馬冬梅」這個名字異常火爆,在全國同名同姓人數查詢系統中,這個名字一共有900多個,據報導江西吉安有一個人因為與電影中「馬冬梅」同名同姓,經常有人惡意的用上面這個段子來開她的玩笑,這讓她非常苦惱,甚至想改名。
姓名的由來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人們對於自己的姓名都比較重視。姓名由「姓」和「名」組成,姓一般是由自己的部落確定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會,當時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就是在一個氏族部落中的成員都是出自一個母系祖先,當然現在則恰恰相反。如今的大多數姓氏都是從上古八大姓中演化來的,比如「萬姓之祖」的姬姓就演化了包括周姓、吳姓、鄭姓、王姓、魯姓、曹姓、魏姓等411個姓。
關於「名」,東漢文學家許慎認為,名字最初的產生是因為在夜晚相遇、辨識才需要的,所以在他的《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名」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分很多種:有乳名也就是小名;筆名,就是文人墨客在自己作品上署的別名,比如金庸、魯迅、瓊瑤都是筆名;藝名,就是藝人用的別名,比如梅蘭芳等等。
《禮記˙內則》中記載:「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在古代一般孩子3個月大時,由父親取名。古人不僅有「名」,而且有「字」,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並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駢禮,並取「字」。
古人取「字」,主要是出於避諱,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是為了表示恭敬,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所以「字」是表示尊敬的名字,但這也恰恰降低了重名的概率。
中國傳統禮儀,通常僅長輩可喚人之「名」,平輩或晚輩稱字不稱名,即使是帝王君主平時對臣子亦稱字。
重名問題突顯
漢代取名流行用「單字」,比如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也許我們現代兩個字的名字就是承襲的漢朝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世起名字時就沒有那麼講究了,逐漸就取消了「字」,有時候先起個「小名」,等到上學時再取個正式的名字。
每個時期取名都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重名問題真正凸顯是在建國以後,50年代,名字多為解放、建國、援朝;60年代有反帝、衛紅、國慶;70年代單字名增多;80年代有冬梅、龍、偉、芳,「單名風」盛行;90年代開始起名更加的個性化。
其中重名率最高的就是單字名,再加上百家姓中位列前幾位的人口大姓:王、李、張、劉、陳,使得這些重名的人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據專業統計,我國同名同姓最多的五個名字是:張偉、王偉、王芳、李偉、李秀芳,人數分別是29萬人、28萬人、26.8萬人、26.1萬和24.6萬人。
結語
記得在中學時,班裡有兩個李偉,為了方便區分,大家都稱呼他們為「大李偉」、「小李偉」,就像唱歌的有個「大張偉」,《愛情公寓》裡有個「李偉」,是兩位男性,而筆者身邊認識的兩個人中也有兩個「李偉」,均為女性,可見這個「偉」在當時那個年代非常流行。
如今的父母在給孩子取名時,都會花很多心思,比如名字來自詩經、來自古詩或者其他典故,還有一些父母用夫妻兩個人的姓氏給孩子取四個字的名字,都是為了避免出現重名,讀起來也非常好聽。
怎麼樣,這5個重名最多的名字中,有你嗎?有你認識的人嗎?他們有人改名嗎?
參考資料:《夏洛特煩惱》《說文解字》《禮記˙內則》
人類史上最強傳染病,已傳播7萬年,全球感染人數超過15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