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梁豔燕 通訊員穗教宣 3月2日「廣州電視課堂」播出,由廣雅、執信、二中、六中、鐵一、廣附、協和組成的優秀教師隊伍,錄製高一、高二年級「廣州電視課堂」,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全市共享。3月9日開始,初中、小學「電視課堂」也將推出,市教育局介紹,教師、教研員、技術保障人員近千人投入「電視課堂」。
南都記者了解到,義務教育階段的錄課任務分解到了各個區,其中天河區負責全市初二年級的錄課課程。3月6日,記者來到錄製課程的現場,直擊了一節精品課的出爐。
廣州天河區長興中學語文老師陳寧在錄課。南都記者 馮宙鋒攝
臺上一個人 臺下一個團
6日上午七點半,天河區長興中學語文老師陳寧便來到天河外國語學校的錄課現場。簡單整理一下後,八點半,陳寧便站到臺上開始講述她的初二語文第三課《安塞腰鼓》。
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站在臺上的陳寧胸有成竹。臺下,技術人員在緊緊地盯著屏幕,仔細地推敲著每一個細節,發現有不盡如意的地方,便會馬上喊停,重新再來。有那麼兩三次,陳寧自己也會停下來,重新錄幾次。「錄給全市學生看的課,一定要做到最好。」
短短20分鐘的課程內容,整個錄製過程用了大概50分鐘,而正式的課程錄了24分鐘,「多出來4分鐘,還要根據實際內容剪切。」陳寧說。
陳寧接到錄課任務大概是兩周前,從那時開始,她就著手準備了。對她而言,跟平常在教室上課最大的不同是,教室裡會有學生,有互動,而現在錄課,她面前是沒有學生的,而她要做到的是心中有學生。「我覺得在錄課的時候,我已漸入佳境了,我融進了課文中,我知道只有自己的情緒融進課文裡了,學生的情緒才會帶動起來。」
據悉,天河區承擔的錄課任務是初二年級的課程。「我們要準備一個月的課程,語數英三門課各有20節,粗略估計,直接參與錄課的老師就有近百人。」天河區教研室副主任房老師表示,最後呈現出來的精品課其實是打磨多次的。
首先,臺上錄課的老師會參與本校科組集體備課,根據科組的意見,修改自己的課件;接著老師會用手機自行錄課,反覆觀察自己在講課中的情緒、語氣、語速、表情等,把最佳的一個視頻發給專家組,讓專家組「挑刺」,提意見。「因為是錄給全市學生看的,專家組一定要從嚴把關,一個小瑕疵都不允許。」
房老師稱,錄課老師根據專家組的意見再修改,最後才站到臺上來錄課。
市級名校團隊作戰保證課程質量
而3月2日上線的高中課程,則在市教育局發揮統籌作用下,市教研院精心設計課程,指導市級名校老師集體備課。
據介紹,廣雅負責數學、化學、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執信負責政治,二中負責英語,六中負責生物,鐵一負責地理,廣附負責物理,此外,還有合作模式,執信和協和共同負責語文學科,六中和廣附共同負責歷史學科。
二中一位老師坦言,任務來得突然,「很高興能儘自己一份力量,又有點擔心對新形式課堂難以適應。」直到開了會,「校長領隊,教研院指引課程內容、備課組研究授課細節、電視臺具體指導現場錄製」這一個個「定心丸」,讓她開始堅定信念,重拾信心。
平時習慣了對著學生們授業解惑,有回應,有現場感,這次新的授課形式對久經沙場的老師們仍是不小的挑戰。為確保錄製效果,二中的老師坦言,每次彩排他都會對著鏡子,調整好自己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提前錄下課程語音,一遍遍重聽錄音,調整語速、語調和教學用語,甚至哪裡應該留時間給屏幕前的學生思考,留多少時間合適,都進行細緻的設計,力求簡潔到位。
協和的張徵老師說,雖然都是上課,錄製微課卻讓他認識到,做好細節的重要性,錄製過程中,從幻燈片的設計到教師的視線位置,以及課堂講授時長都有嚴格的要求。保證「電視課堂」良好的上課體驗,不僅靠老師們的想像力,更離不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