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enny 一美分
在美國鑄造自己的硬幣之前,它依賴於外幣。然而,隨著1792年《鑄幣法》的通過,這一切都改變了。該法案為規範美國貨幣生產提供了框架,並建立了美國鑄幣局。
《鑄幣法》通過一個多月後,一項規定鑄造銅幣的法案被籤署成為法律,美國第一個正式鑄造的貨幣也將被創造出來。在構成美國貨幣體系的貨幣形式中,最早於1793年鑄造的一分半銅幣就是其中之一。除了被稱為「cent」之外,「penny」這個名字也被保留了下來,「penny」這個名字是借用了「便士」這個英國硬幣的名字,而「便士」一詞之前在英國很流行。至於英國便士,它的名字來源於古英語penning,而後者被認為是來源於德語的pfennig。
The Nickel 五美分/鎳
鎳剛開始並不是美國5美分硬幣的名稱。 最初的5美分不是由鎳製成的。 就像十美分的硬幣一樣,半角錢是由銀製成的,重量恰好是10美分的一半。
內戰期間,需要多種金屬來支持戰爭,導致大多數硬幣都已流通,包括半角錢。 戰爭結束後,出現了一種新型的五美分硬幣,它是由銅和鎳合金而不是銀製成的。 直到1883年,在工業家約瑟夫·沃頓(Joseph Wharton)的大力遊說努力之後,鎳合金才得以流行,取代了半角錢,並以「鎳」的形式廣為流傳,「鎳」以其製造金屬命名。
The Dime 十美分
從技術上講,十美分是美國造幣廠製造的第一枚硬幣,但在建造造幣廠的建築物之前四年使用借來的硬幣機。直到1796年,鑄幣廠生產的十美分才被公眾使用。
dime的詞源是拉丁語「decimus」,意思是「十分之一」。法國人用「disme」這個詞來表示十分之一的貨幣價值,最後,這個硬幣名稱中的「s」被去掉了,變成了dime。
The Quarter 二十五美分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選擇,因為使用1/5的面額在許多貨幣中更常見。然而,當時西班牙元或比索(等於8雷亞爾,即「8個裡亞爾」)在美國廣泛流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美國選擇設計複製西班牙硬幣。
這樣做可以使美元硬幣以1比1的匯率兌換成廣泛流通的西班牙語,這對國際貿易和從外幣到美國的過渡期間鑄幣廠特別有利。 (例如,由於黃金和白銀的短缺,美國能夠在18世紀後期無縫地將法定貨幣的地位擴展至西班牙元,直到19世紀中葉才得以取而代之。)因此,選擇了1/4面額而不是1/5面額。
The Dollar 美元
dollar這個名字來自於thaler這個詞,是Joachimsthaler這個詞的縮寫,這是一種硬幣類型,由波希米亞Joachimsthal(字面意思是「Joachim 's dale」)附近開採的白銀製成,於1519年首次鑄造。
最終,這個拗口的名字「Joachimsthaler」被簡稱為「thaler」,最引人注目的是,這個名字最終被用於西班牙的8個裡亞爾,也被稱為「西班牙元」。由於美元是以八位數為單位建模的,因此很自然地可以從口語中借用美元來兌換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