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大學主流教育模式大體上分為牛津劍橋學院式和德國洪堡式。牛劍學院式教育又稱紐曼通才教育,德國洪堡式教育又稱洪堡專才教育。
基於早期大學教育傳統,牛劍學院式教育注重博雅教育,提倡學生過學院式集體生活,互相啟發、追求知識、自由學習、提高素質。使美德、信用、知識、判斷力得以提升,培養高素質通才型人才。早期的牛津劍橋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各大學等都是這個模式,課程主要是數學、藝術人文、修辭學、自然科學、神學五大科目,從中世紀傳統宗教神學那種以教為主,變革為新式大學以學為主的模式。實行這種教育模式有個前提,就是學生必須有自覺、自律、自尊、自愛、自強意識。早期大學生鳳毛麟角,不是貴族子弟就是紳士二代,使這種教育模式得以實施,為社會提供高素養人才,引領社會文明風氣。
德國洪堡兄弟的教育模式是基於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大學必須研教合一,科學和技術研究成為大學的社會職能,賦予大學為社會服務功能,為工業社會提供專業人才。即強化課程安排和管理,前兩年實行全面人文素質教育,後兩年確定專業方向,學習某一專業的職業知識和技能,以便畢業後上崗能用,迅速實戰為目的。現在看來,洪堡教育模式更順應時代的發展,已成為世界各主流綜合大學的教學模式。英國牛津劍橋、美國的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約翰霍普金斯等也先後轉型成功,成為全面發展的研究型大學。
正因為有著傳統淵源,英國大學教育出學術精英型人才,自由發想,對卓越、極致絕對地追求。德國的大學教育出技術嚴謹工作踏實思維顯機械的產業應用型人才。日本大學秉承德國模式,發展到社會需求人才的產業化輸出階段,既批量畢業工作踏實思維顯機械的初級可造之材,任由社會選用再造。中國大學教育秉承蘇聯,基本上屬德國模式,但由於歷史和社會原因,缺乏西方哲學藝術人文博雅教育基礎,綜合研究型大學當前甚至有削弱人文教育,過度強調專業之傾向。另外純理工類大學過多,這有利於培養大批未來工程師,但不利於學生間知識類型的交流,勢必限制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對比中美教育其結果是美國綜合研究型大學吸取德國辦學經驗,後來居上,一躍而獨領風騷獨佔鰲頭。在博雅教育和專才教育的同時,注重大格局之領導力、創造力、團隊合作和社交能力的培養,對具體事物往往不求甚解。中國綜合研究型大學文史哲藝術博雅教育始終偏弱,專業方面刻苦嚴謹紮實,精益求精,注重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和思路。但由於過度糾纏具體事物,往往視野受限,思維固化,缺乏大局觀和協作精神,最終淪為只能解決問題的技術模範。
經常聽到有人議論印度高管和中國高管在美國矽谷的不同境遇,後來我了解到印度理工類技術人才往往還讀過MBA學位,持專業和管理雙學位,這點在後來的職業發展和交流溝通上佔上風。而中國理工類技術人才很少有人有讀MBA的意識,這點我們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