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背井離鄉」,為什麼水井會成為古人故鄉的一種代名詞

2021-01-09 張生全精彩歷史

「背井離鄉」這個成語,有人把「背」字念成一聲,這個成語就成了「背著水井離開故鄉」的意思。這樣一來,便產生了一個新的疑問,水井怎麼可能背在背上呢?

當然了,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正確的解釋是,這裡的「背」是四聲,表示「背離」。意思是背離自己家裡的水井,離開了故土。

在這裡,水井就成了故鄉的代名詞。

(網絡配圖)

那麼,一個人故鄉的事物非常多,照理說,房屋、土地才是最能夠代表一個人故鄉的事物。為什麼土地、房屋這些東西沒有成為故鄉的代名詞,而水井卻成了故鄉的代名詞了呢?這應該怎麼理解呢?

實際上,古人奮鬥一生,所要做的,也就是要獲得更多的土地,修建更大的房屋。這種價值觀在古代是從上而下形成的。古代的君王,徵戰一生,建立王國,就是要獲得更多的土地。當他平定江山以後,常常又會修建大型的宮殿。以秦始皇為代表,他不但想要獲得更多的土地,而且還想修建萬裡長城這樣巨大的圍牆,把他的土地圍起來。另外,他還修建阿旁宮這樣的大型宮殿。以及他去另一個世界享受的秦皇陵。

皇帝都是這麼做的,上行下效,老百姓自然也就這麼做了。

而水井在古代從來就沒有受到過如此巨大的重視。最多也就是對水井的井欄進行一些「雕欄玉砌」,但是卻沒人修建過龐大的精美的設施來對待自己家裡的水井。就算是帝王家庭,他們可能會找一些專門的衛隊守護他們的水井,避免有人投毒,但也沒有在建築上有什麼講究。

那麼,既然房屋、土地對於一個古人來說如此重要,為什麼他們卻沒有創造出「背屋離鄉」或者「背土離鄉」這樣的成語,而是創造出「背井離鄉」這樣的成語呢?水井為什麼會成為故鄉的代名詞呢?

(秦始皇雕像)

我認為,水井之所以能成為故鄉的代名詞,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水井是生命之源。

古人雖然對人體解剖學不是很精通,但是,他們認識到,水在人體身上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進入了人體血管裡面的,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

究竟血液在人體裡起的具體作用是什麼,其實古人並不清楚。他們只知道,血液很重要。如果人體中血液流幹了,人就死掉了。而血液能夠流動起來,靠的就是水。沒有水,血就會幹涸。而水自然就是從水井中來的,沒有了水井,就沒有水,人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

所以,古人認為,水井是人生命的標識。如果一個人離開故鄉了,也就意味著缺少了生命活力的來源,這個人的生命及人生可能就會很快結束。

(古代人打水雕像)

二、水井是祖宗之脈。

中國在文化中,給予了祖宗崇高的地位。他們認為,一個人一生所能創造的價值,享受到的財富,乃至生命的長度,都是祖先給予的。是祖先在道德上或者在工業上所取得的「成績」,在後代身上的一種反應。

而水井,便是接通祖宗的福蔭與後世生活的一個重要的通道。為什麼說水井是這樣一個通道呢?

因為水井裡的水,是從地下冒起來的,而祖先是「生活在地下」的。這樣一種巧合,讓古人不由得會思考,水井是不是就是祖先向我們後代傳遞福蔭的一種通道呢?水井裡面冒出來的水,會不會就是祖先給予我們後代的一種福蔭呢?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水井不僅僅是我們一個人生命的來源,也是一個人所能獲得的各種生活享受的來源。

當我們離開家鄉,到別的地方去生活的時候,我們也許可以再獲得土地,也許可以再修建我們住的房屋。但是,水井是不可能遷移到異鄉的。或者說,也許我們可以重新鑿一眼井,但是卻並不能通過異鄉的水井,與我們的祖先接通。祖先的福蔭,也不可能通過異鄉的水井傳遞給我們。

因而這樣的人生,我們就稱之為「背井離鄉」。

總之,水井之所以能夠成為故鄉的一個代名詞,與古代崇尚的「天人合一」這種思想,是一脈相傳的。如果「背井離鄉」這個成語,「背」能夠念成一聲,或者說,水井真正能夠背到背上,對於古人來說,其實是一種幸福。

(參考資料:《中國先秦水井文化研究》等)

相關焦點

  • 古人說的「背井離鄉」怎麼來的?為什麼背「井」而不背別的呢
    從字面來看,難道是背著水井離開家鄉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水井是在地面上的取水用的坑,是地上的洞,怎麼可能背得走呢?那麼為什麼古人說背「井」而不背別的呢?「背井離鄉」怎麼理解「背井離鄉」這個成語,有人把「背」字念成一聲,這個成語就成了「背著水井離開故鄉」的意思。
  • 我們常說的背井離鄉 原來是這個意思!
    背井離鄉,"井"的一種解釋:就是水井的意思,引意就是家鄉。古人因有水源的地方而居住,水井就是水源的地方,有水井的地方就形成了村落、集市和城市,那麼人們離開家鄉也就是離開了水井,所以背井離鄉中"井"字的原意就是水井的意思。背井離鄉,這裡的"井"是井田的意思。
  • 也說「背井離鄉」的「井」
    近段網上老是有人問及「背井離鄉」中「井」的原意,有的說是家鄉、有的說是水井、有的說井田等等不一而足,其實,大家先要把「背」字理解好了,再理解「井」字就不難了,無論上述那一種,都是「背(二聲)」不走的,這個「背(四聲)」是離開的意思,那麼這樣一來,就好說多了,無論如何解釋,上述的幾種解釋都基本上行得通
  • 龍江夜讀|故鄉水井瑣憶
    似水流年,如歌歲月,故鄉的水井日漸遠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提起故鄉的水井,那些年,那些事如井水源源不斷在心裡流淌著。提起故鄉的水井,我就會想起自立自強的大姐。大姐從小就很懂事,很勤勞。聽母親說,當我出生時,母親要坐月子,看到父親忙裡忙外,僅六歲的大姐就到井邊提水,當水桶打起滿滿一桶水時,年幼的姐姐提不起來,反倒被那桶水拉進井底,幸運的是鄰居阿婆來提水時救起大姐。每當聽到這件事時,我就心有餘悸。因為貧苦家庭,大姐犧牲上學的時機,為父母親分擔生活的重擔。
  • 井一般都移不動,那古人怎麼背井離鄉呢?
    不過,也必須承認,背井離鄉的詞義,是變化的。 望文生義,容易露怯。與背井離鄉類似,窮追猛打,就是因為自己沒錢,才去追著別人幹架嗎?窮是窮盡的意思,即竭盡全力,而不是指的貧窮。窮困說的是貧窮,不過,是後來衍生的意思,因為走投無路,所以才被困住了。 早年間,背井離鄉,對於安土重遷的中國人來說,心情是複雜而沉重的。
  • 古人打完井後,為啥要丟倆烏龜下去?古人的智慧令現代人嘆服
    但是古人並沒有現代的高科技手段,於是他們想到了烏龜。若是烏龜可以在井中活的好好的,那就證明水是可以喝的。再者就是古代打一口井要費的力氣頗多,所以通常是幾戶人家甚至是一村的人合力打一口井。也就是這麼多人家都用一口井,有時候一些鄰裡之間的矛盾鬧得深了。就有些腦子不清楚的人想著去下毒報復,放個烏龜進去,也就可以隨時觀測到水質的問題。
  • 古人挖井時為什麼要往井裡扔一隻烏龜?不扔沒人敢去打水
    但在現代城市裡,大家都用了好多年的自來水,很少有人見過水井這種東西。我們喝水不要忘了自來水廠。當然,現代人不喝井水的部分原因是相當多的地下水被汙染了。畢竟環境大不如前,水質也不是當年的樣子。幾十年前,井還很普遍。特別是在一些水資源匱乏的北方農村,一口井幾乎是全村唯一的水源。
  • 古人的雅趣之一——撫琴
    在沒有高科技產品的古代,古人都有哪些打發時間的樂趣呢?其中之一便是撫琴。古人對音樂的痴迷體現在方方面面。從底層勞動者到聖人、君子,甚至是高層統治者,對音樂都有無法抵擋的熱愛。其中古琴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足見古人對琴的喜愛,所以在古人看來撫琴是一種享受,一種雅趣。關於撫琴的有趣故事也有很多,像魯國的著名音樂家公明儀曾經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可惜牛隻知道低頭吃草,根本聽不懂,這就是成語「對牛彈琴」的由來。當然關於撫琴,我們最熟悉的當屬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了。
  • 古人為什麼不吃貓肉?李時珍:有一種情況千萬別吃
    貓的藥用價值古人認為,貓是狸的一種。《說文解字》裡說,「貓,狸屬。從豸苗聲」。至於為什麼是苗字旁,因為貓最初是被用來消滅田鼠、保護莊稼的。如《正字通》引用北宋學者陸佃的話說,「鼠害苗,貓能捕鼠,故字從苗。」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金陵本)》裡說,貓即「家狸」,「捕鼠小獸也,處處畜之。
  • 老祖宗的生活經驗「男怕纏,女怕磨」,為什麼古人會這樣說?
    日常生活中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的痕跡,就比如說,我們經常說的俗語文化。俗語是一種記錄在人們腦海中的文化,承載著上千年來人們的生活寫照。更是寄託了古代勞苦大眾的生活經驗和對未來的美好願景。古人還經常說「娶妻要娶賢」,就是因為人人都不希望內院起火,都希望有一個安定和睦的家庭,而自己也能夠安心的在外工作。但是如果一個妻子太過依賴自己的丈夫,什麼事情都要纏著他,整天對其抱怨東家長,西家短,男人就會陷入家庭的瑣事中,讓其無法全心全意地開拓自己的事業。
  • 古代人如何開鑿水井?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原始社會早期人們想要飲水,會直飲江河、湖泊、溪流中的水。當「井」出現之後,人們在飲水問題上,開始從被動向主動轉變。可以說「井」既是古人智慧的體現,同時也是人類飲水史上的重大變革。各種史籍中關於「井」的記載,最早見於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 古人為什麼喜歡吃「蟬」?
    我立定身子,猶如臨近地面的斷木,我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地很大,萬物品類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蟬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為什麼不能成功呢!」孔子轉身對弟子們說:「運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說的就是這位駝背的老人吧!」
  • 古人講「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化骨龍是啥?古人經驗之談
    古人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這句話到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句真言,同時隱含著古人對生活的理解和智慧。在神話傳說中,麒麟所到之處都會帶來好運,所以在人們心裡,麒麟就是一種擁有著祥瑞之氣的神獸,所謂麒麟子,說的則是有德有才的孩子。然而,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中的化骨龍,才是決定一個家庭的根本。
  • 古人為什麼說「桑松柏梨槐,不進府王宅」,還將蝙蝠看成是瑞獸?
    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一些傳統的俗語並不能夠帶給我們啟迪,相反,他們此刻已經不適宜於當代社會的生活和文化觀念,甚至,在我們看來,會有一些牽強附會的感覺。這也是文化發展的必然,有些適應社會的變化,就會源遠流長,有些與社會變化南轅北轍,則會逐漸被人們所拋棄、淡忘。就像古人會說「桑松柏梨槐,不進府王宅」,老祖宗會認為家裡有桑、松、柏、梨、槐是一種不好象徵。
  • 古人身上的荷爾蒙 可以穿越時空
    《歷史的荷爾蒙3:古人的浪漫與孤獨》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最新推出,是對第一輯和第二輯風格的一種延續,追求一種幽默,但又是樸實無華的一種敘述方式,對歷史細節進行一些揣摩,力爭有一種代入感,既說友誼、愛戀的溫情脈脈,又寫殺伐、奪位的淋淋鮮血。
  • 古人為何說「寧試他人棺,莫穿他人鞋」?穿別人鞋子會有何後果?
    而火化則被認為是一種侮辱,對死者的不尊重。所以在清朝時期,有一年鼠疫盛行,由於屍體上攜帶者大量的病毒,所以必須要將屍體火化。但是負責辦理此項事務的官員雖然明知應該這樣操作,但是在進展的過程中還是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棺材是用來裝載屍體的。
  • 古人為了圖方便,在房中發明了一種「春凳」,老祖宗智慧無窮
    古人非常聰明,他們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常常會發明創造出許多「稀罕玩意」,那時候許多東西的發明讓現在人看了都嘖嘖稱奇,他們發明的有些東西不僅精美別致,而且實用性非常的強,眾所周知,在古代沒有特別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而古人為了方便,在房中發明了一種物件,他們稱之為「春凳」,看後不禁感嘆,老祖宗真是智慧無窮。
  • 古人是咋認識死亡問題的?古人為何那麼怕死人?親人死了也怕
    民間有一種傳說,人死以後第七天,魂靈會回來,回顧一下他生前走過的那些地方。這本來是一件非常讓人高興的事情,因為消失的那個人又回來了。但這又是一件讓人恐懼的事情。沒有人敢起來看一看,那魂靈是以什麼樣的模樣回來的,更不敢去跟他團聚敘舊。最多只是在堂屋大門口上撒上一些糠灰。看看他留下什麼腳印,然後判斷他死後會變成什麼。人們為什麼這麼怕死人呢?
  • 古人打井為何要丟倆烏龜進去?看完解釋,古人的智慧果然深不可測
    中國是最早被發現的打井食用地下水的國家,我國的很多迷信都和水流有關,比如水流經過墳墓的地方,子孫後代會有榮華富貴,水路就是財路等等。在古老的工業相當發達的我國,有許多神話故事和文明都流傳了下來,最典型的就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文明,與此相關的神話故事有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等等。
  • 古人常說:「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難道古人真的不怕死嗎?
    在很多影視劇中都能看到,古人總有一種視死如歸的氣概,為了一些小事,他們總能做到「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就像很多文臣都敢在大殿上怒罵皇帝,好像巴不得被皇帝賜死一樣,這樣就可以流芳百世了,而皇帝往往拿他們也沒什麼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