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pore宏基因組測序揭示汙水處理過程中可移動抗生素抗性基因組

2020-12-14 美格基因

三代宏基因組本領大,相關文章更同樣層出不窮,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Microbiome上的文獻,看看三代宏基因組是如何在文章中大展身手!

題目:Mobile antibiotic resistome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revealed by Nanopore metagenomic sequencing

作者:You Che 等

期刊:Microbiome

時間:2019.03

影響因子:10.465

DOI:10.1186/s40168-019-0663-0

一、 研究背景

汙水處理廠(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 WWTP)作為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獨特接口,具有豐富的微生物遺傳多樣性,可通過水平基因轉移(HGT)促進ARGs的交換。本研究報導了第一個基於Nanopore和Illumina測序的快速分析遺傳位置並跟蹤ARGs的宿主的workflow,尤其是在汙水處理過程中可能攜帶ARGs的病原體的。此外,結合培養和Nanopore測序技術,確定了三種WWTPs進水和出水中多重耐藥菌的表型與基因型之間的相關性。

二、實驗設計

從香港的三個大型WWTPs收集了九個樣品(進水、活性汙泥和出水各3個),用於DNA提取,並分別進行Illumina和Nanopore測序及分析。此外每個WWTPs再收集1份樣品用於多耐藥性細菌的分離。

三、研究結果

1.質粒和ICEs攜帶的ARGs在WWTPs的抗性組中佔主導地位

WWTPs的進水、汙泥、出水的抗性組表現在9個環境宏基因組樣本的1791個攜帶ARG的長reads和316個contigs,基於它們的HGT潛力分為2大類:細胞間可移動組和染色體組。通過Nanopore測序的可移動組ARGs平均佔ARGs總數的55%,染色體上的ARGs佔29%,此外還有16%不能明確分配給這兩個組中的任何一個。在SARG資料庫中的幾乎所有ARGs類型都在可移動組中檢測到,表明這些ARGs在質粒和ICEs廣泛分布(圖 1)。

圖1 抗生素抗性基因遺傳背景解析

2.MGEs和宿主溯源揭示ARGs的傳播和持續存在

在這項研究中觀察到了顯著的抗性組流動,因此對MGEs相關的ARGs和位於染色體上的ARGs的宿主進行追溯(圖 2)。由質粒攜帶的屬於8大類的29個ARG亞類至少在3個WWTPs中的1個中檢測到(圖 2a)。29個ARG亞類,有23個是所有WWTPs共有的,有10個在所有3個出水中檢測到。這與先前的研究結果一致,即從WWTPs中分離的質粒編碼大部分在本研究中檢測到的持續存在的ARGs。

由ICEs攜帶的ARGs也可在處理過程中追溯到。4種ARG,包括cfxA,mefA/E,tetQ,和tetM在所有3個WWTPs中都檢測到(圖 2b)。

同樣的,還確定了位於染色體上的ARGs的宿主和分布模式(圖 2c)。結果表明,WWTPs的處理過程中存在高度多樣性的ARGs,與它們相關的質粒和IEs可能對ARGs的傳播有很大的貢獻。

圖2 通過移動原件和宿主追蹤識別廣譜可持續抗性基因

3.快速鑑定WWTPs中的潛在抗藥性病原菌

快速鑑定抗藥性病原體(antimicrobial-resistant pathogens,ARPs)對於有效控制汙水處理過程中病原體是很重要的。Nanopore測序的實時性和長reads可以快速鑑定並同時跟蹤WWTPs中潛在的ARPs。共檢測到16種相對豐度大於2%的物種,其中10種是潛在的病原菌,佔所有已鑑定ARBs的48.7%。所有已鑑定的潛在ARPs主要與gamma變形菌綱有關(74.4%)(圖 3a)。與預期的相同,進水樣本具有最高的ARP多樣性,而有5種物種,在處理的各個階段都有發現(圖 3c),但艱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僅在進水和出水中檢測到。這些結果表明,多種ARPs具有通過WWTPs處理過程進入接收環境的巨大潛能。

圖3 快速破譯潛在耐藥致病菌群

4.編碼多耐藥性質粒的細菌持續存在

表型與基因型相結合用於進一步驗證WWTPs中攜帶編碼多耐性質粒細菌的持續存在。從3個WWTPs的進水和出水培養物中均鑑定出可同時對4種不同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細菌。為了驗證基於Nanopore測序的微生物群落分析的準確性,對混合進水的多耐藥培養物進行了Illumina宏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Illumina測序分類結果在優勢種水平上與Nanopore測序獲得的基本一致。同時,使用宏基因組測序和16S rRNA(V4和V6區)的分類鑑定結果在科(family)水平上觀察到的結果基本一致。

抗性基因譜與給定抗生素的耐藥表型高度相關。除此之外,還檢測到五種不能用選擇培養基的抗性基因(圖 4b),說明在WWTPs中,多種抗性基因共現性普遍存在於該研究所篩選的多抗耐藥菌株中。在進水和出水培養物中均觀察到高豐度的磺醯胺抗性基因,表明它們在WWTPs的多耐藥細菌中普遍和持續的存在。

圖4 進出水多抗耐藥菌株基因型表型關聯分析

最後,研究了位於質粒上的ARGs的排列。考慮到本研究中使用的抗生素,僅對在入水和出水培養物中同時編碼至少四種類型的ARGs的reads進行了研究(圖 5)。這些reads的遺傳分析顯示這些基因參與質粒融合(即鬆弛酶和IV型分泌系統),表明在多耐藥細菌中存在融合質粒。此外,在同一質粒上檢測到了不同氨基糖苷ARGs亞型的共現(圖 5)。除了ARG亞型之間的共現模式外,Nanopore長序列還鑑定了編碼汞抗性的基因簇。許多類型的插入序列(IS)和轉座(Tn)元件在這些融合質粒上顯示出鑲嵌分布,這可能會增加HGT的可能性。實際上,這些豐富的重複元件也使得很難將Illumina reads組裝成足以闡明複雜ARG簇的排列的長contigs,在本研究中,Nanopore測序技術可以大大克服這一困難。

圖5 質粒攜帶的多抗耐藥基因簇

四、研究結論

這項研究運用「三+二」宏基因組學測序技術,顯著提升宏基因組數據的拼接效率和物種注釋精準度,相比單獨使用二代Illumina HiSeq測序平臺,可謂是取得了質的飛躍!研究全面揭示了三個汙水處理廠的進水、活性汙泥和汙水的抗性組背景,同時跟蹤了ARGs的宿主。極大地擴展了我們目前對WWTPs中抗性基因組的了解,並有助於建立baseline分析框架來研究環境中的ARGs。

五、美格基因優勢

美格基因宏基因組產品升級,引入Nanopore平臺助力宏基因組三代測序,新增「三+二」宏基因組測序策略,更全面獲取微生物物種的全基因組序列,助力微生物組研究!「三+二」宏基因組測序策略具有如下優勢:

1、更真實反映菌群實際組成

長讀長Reads能夠更為精準地鑑定微生物種類,有效提高微生物群落鑑定的解析度,更加真實的反映菌群的實際組成。

2、組裝效果更佳

高質量組裝

Contig N50增長超過60%,輕鬆解決組裝問題。

更精確預測

基因數量提升16%,多獲得30%完整基因。

個性化分析

Bins數量提高17%,實現高質量草圖「0」的突破。

註:以上數值均從測試數據中得出,具體以實際項目情況為準。

您可能還喜歡:

金秋九月,美格基因高分項目文章再次喜獲佳訊!

美格基因Meet Microbes定製會議推出!

美格基因牽手吉因加共創微生物組學國產測序服務新生態

相關焦點

  • 從宏基因組數據中挖掘、分析和整合病毒信號
    噬菌體可通過水平基因轉移(HGT)調製細菌群落的結構和功能,從而改變細菌的表型,包括毒力,抗生素抗性,和生物膜形成。這種噬菌體誘導的改變可能通過影響細菌致病性和抗生素抗性而造成潛在的健康風險。噬菌體在抗生素耐藥性增殖中的作用仍存在爭議。傳統上,噬菌體被認為是應激下細菌適應的遺傳儲庫,例如抗生素治療。實驗證明抗生素抗性基因在抗生素治療小鼠的噬菌體中高度富集。
  • Nanopore宏基因組學臨床快速診斷細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今天帶來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佳作一篇,作者基於Nanopore高通量測序平臺搭建了一套能夠有效去除人體DNA幹擾,且能在6h內快速檢測下呼吸道感染病原的檢測流程。美格基因現已推出「三+二」宏基因組測序策略,如對本產品感興趣可通過文末方式聯繫我們!
  • Nat Med:科學家成功利用宏基因組測序技術快速識別人類體液中的病...
    2020年11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利用宏基因組測序技術(metagenomic sequencing)或能快速檢測人類體液樣本中的病原體,文章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對多種人群開展宏基因組測序檢測,其中大部分人群都是因病住院的患者
  • 利用宏基因組數據組裝巨病毒基因組的優勢與限制
    科學實驗往往來自人們的奇思妙想,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研究,作者將已知巨病毒顆粒摻入到廢水樣品中,再嘗試通過宏基因組從數據中恢復巨病毒基因組,從而判斷此方式對於巨病毒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測試結果到底如何?一起往下看吧!
  • 淡水宏病毒組揭示了新的功能性噬菌體抗藥性基因
    宏病毒組作為新興檢測手段能夠快速準確的鑑定環境中所有的病毒組成,是一種發現新病毒的有力手段,今天的佳作便是一篇優秀的宏病毒組應用文章。作者通過宏病毒組在淡水中發現多個新的抗生素抗性基因。一起來欣賞這篇2020年8月發表在Microbiome的高分文章。
  • 【精彩集錦】第三屆基因測序大會視頻回放出爐
    如今,擁有超過75項技術創新的全新NextSeq™ 2000成為了因美納測序儀家族中性能最為強大的臺式測序儀,其小巧靈活的設計可適應各種規模和場景的實驗室部署,為廣大中國客戶帶來前所未有的「SMART」(簡便、靈活、準確、快速及科技突破)測序體驗。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家開發了新的第三代DNA測序技術
    撰文 | 無欺責編 | 兮自從1977年,Sanger發明第一代測序技術-鏈終止法以來,測序技術便成為人們獲得DNA遺傳信息,揭示生命奧秘,發現遺傳疾病規律的最有力手段之一。隨著基因組時代的到來和人們越來越高的基因序列信息的需求,測序技術得以快速發展。雖然,目前二代的高通量測序仍是在基因組測序和轉錄組測序中應用最廣泛的技術手段,但其存在讀長短、成本高、依賴PCR擴增等缺陷。近年來,不需要PCR擴增便可以用來讀取長片段的第三代測序技術-單分子實時測序技術發展越來越快,並在基因組組裝,甲基化鑑定和基因組結構變化等方面得以廣泛應用。
  • 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大噬菌體 基因組是普通噬菌體的15倍
    「在這些巨大的噬菌體中,有很大的潛力為基因組工程找到新的工具。」Sachdeva說,「我們發現的很多基因都是未知的,它們沒有假定的功能,可能是工業、醫療或農業應用的新蛋白質來源。」除了為噬菌體和細菌之間不斷的戰爭提供新的見解外,這些新發現還對人類疾病產生了影響。病毒通常在細胞間攜帶基因,包括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基因。
  • Nature|人基因組複製過程中姐妹染色單體的構象
    撰文 | 十一月責編 | 兮3D基因組結構支持基因表達調控、重組、DNA修復以及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分離。作者們考慮如果能在基因組DNA純化後將4sT轉化成為5mC(圖1),那麼就可以對4sT標記的DNA產生特徵突變進行高通量測序。通過對4sT標記的DNA被OsO4/NH4Cl處理後的轉化效率以及4sT本身對細胞的毒性進行檢測後,作者們發現4sT標記的DNA能夠被高效率轉化同時對細胞幾乎沒有毒性,完全符合活細胞中進行姐妹染色單體基因組DNA標記的全部要求。
  • 遊隼和獵隼基因組測序完成
    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近日完成了對遊隼和獵隼的基因組測序,提供了關於捕食生物生活方式演變的一些新認識,相關論文「Peregrine
  • 促進腸球菌獨特生物學和內在抗生素耐藥性的基因
    為了鑑定賦予這種獨特屬性的基因,Michael團隊使用 Tn-seq 技術全面探索糞便腸球菌菌株MMH594的基因組,尋找對於在含營養的培養基中生長且具有低水平抗生素攻擊作用的重要基因。正如預期的那樣,與其他細菌共享的用於DNA複製,表達和中樞代謝的基因的大核心不耐受轉座子破壞。
  • ...Illumina公司起訴ONT公司納米孔測序產品MinION和PromethION...
    Illumina公司已獲得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研究基金會(UAB Research Foundation)和華盛頓大學擁有的這兩項屬於核酸測序領域的專利的獨佔實施許可。Illumina公司聲稱ONT公司利用納米孔開發的DNA測序技術已侵犯了的這些基於納米孔的測序方法專利。
  • 卒中領域首個萬人全基因組深度測序研究方案
    使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中國國家卒中登記-III(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CNSR-III)的萬餘例卒中患者樣本進行全基因組深度測序,可獲得患者的全部遺傳信息,繪製中國卒中人群基因圖譜,從而揭示卒中發生、發展或預後的機制,有助於發現潛在的卒中二級預防治療的新藥靶點。
  • 利用單細胞鏈測序和長讀取實現全階段人基因組組裝
    利用單細胞鏈測序和長讀取實現全階段人基因組組裝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07:05 德國杜塞道夫海因裡希·海涅大學Tobias Marschall和美國華盛頓大學Evan E.
  • 多篇文章解讀抗生素耐藥研究新進展!
    文章中,研究人員使用高速DNA測序和先進的計算分析技術對32名嬰兒的糞便樣本進行分析,這些嬰兒均為早產兒,其接受了21個月的抗生素治療,包括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及出院後;另外9名嬰兒接受了不到一星期的抗生素治療,17名健康的嬰兒和晚出生的嬰兒並未接受抗生素治療。與其他嬰兒相比,長期接受抗生素治療的嬰兒腸道中細菌種類較少,而且這些細菌含有更多的抗生素耐藥性基因。
  • 昆明植物所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此外,靛藍indigo(一種吲哚生物鹼)具有多種藥物活性,是傳統中藥中的重要方劑,在當今我國傳統中藥的現代化利用中具有前景。解析indigo物質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對高效利用板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近期,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結合MinION單分子測序和Hi-C測序技術,首次獲得了板藍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圖1c,板藍基因組網站)。
  • 汙水管道生物膜大揭秘
    b) 汙水水質汙水在管道輸送的過程中,由於管道生物膜和懸浮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水質逐漸發生變化,進而改變管道生物膜的群落結構。在通風不良的管道中,隨著管道長度的增加,汙水中的溶解氧逐漸降低,管道環境逐漸向缺氧和厭氧方向發展,生物膜中產甲烷古菌和硫酸鹽還原菌的豐度逐漸升高。
  • 納米孔全長cDNA測序和直接DNA甲基化分析解決大麻基因組拷貝數的爭論
    識別到一個THC基因簇、一個CBD基因簇和一個「自己單獨在那裡」的CBD合酶,分別獨立位於逆轉座子嵌套中合酶基因本身沒有內含子,每個不同的拷貝都很相似PromethION測序解析不同品系大麻合酶基因組結構為了研究這些基因在基因組中是否保守,Todd及團隊利用納米孔高通量PromethION平臺對三個不同的大麻品系進行測序——高THC含量、高THC
  • 《科學大家》專欄|鎖定「毒源」的利器:基因組時代的病原檢測技術
    「一錘定音」:宏基因組測序技術近年來,高通量的宏基因組測序技術逐漸得到了應用,並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病原體的診斷當中,發揮「一錘定音」的作用。宏基因組技術用於病原體的檢測有很多的優勢。一是和PCR這些序列依賴的方法相比,它是非序列依賴性的,所以不需要預知任何病原體序列信息就可以進行檢測。二是病原體檢測的靈敏度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