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人基因組複製過程中姐妹染色單體的構象

2020-12-10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十一月

責編 | 兮

3D基因組結構支持基因表達調控、重組、DNA修復以及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分離。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可以用以分析細胞中染色體中複雜的基因組景觀,但是目前姐妹染色單體由於其序列相同還很難確定它們如何在複製的染色體中相互作用。

近日,奧地利科學院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Daniel W. Gerlich研究組與Michael Mitter(共通和一作)在Nature期刊上發表了文章Conformation of sister chromatids in the replicated human genome建立了能夠捕獲姐妹染色單體的Hi-C技術scsHi-C並揭開了姐妹染色單體的拓撲結構圖譜。

基因信息的表達、維持和遺傳依賴於染色體DNA分子內部和之間高度調控的拓撲相互作用。這包括分子內的相互作用比如啟動子與遠距離的增強子調控基因表達【1】,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包括姐妹染色單體的同源DNA序列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DNA損傷修復【2】。為了區分複製染色體中的相同DNA序列分子內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作者們建立了scsHi-C測序技術。為了對順式和反式姐妹染色單體內DNA相互作用進行解析,首先需要引入一個姐妹染色單體特異性標記物,通過在DNA核苷酸類似物存在的情況下培養細胞進行一輪DNA複製來實現在兩條姐妹染色單體中分別標記沃森鏈(Watson strand)和克裡克鏈(Crick strand)。如果核苷酸類似物可以通過DNA測序檢測到,那麼標準的Hi-C實驗步驟就可以用以將染色單體相互作用進行分類,將同一條鏈上相互作用稱為cis順式作用

或不同鏈上的trans反式相互作用(圖1)。為了建立姐妹染色單體特異性DNA標記,作者們考慮使用4sT(4-thio-thymidine),因為4sT的RNA同源物4sU可以在不影響細胞生存能力的情況下對新生的RNA進行標記【3】。另外,TUC-seq(Thio-uridine-to-cytidine sequencing)技術【4】使用4sT標記與提取後的OsO4/NH4Cl轉化化學相結合產生明顯的點突變。作者們考慮如果能在基因組DNA純化後將4sT轉化成為5mC(圖1),那麼就可以對4sT標記的DNA產生特徵突變進行高通量測序。通過對4sT標記的DNA被OsO4/NH4Cl處理後的轉化效率以及4sT本身對細胞的毒性進行檢測後,作者們發現4sT標記的DNA能夠被高效率轉化同時對細胞幾乎沒有毒性,完全符合活細胞中進行姐妹染色單體基因組DNA標記的全部要求。

圖1 scsHi-C測序技術原理

進一步地,作者們對4sT標記基因組DNA的效率進行評估。在4sT處理組與非處理組中分別進行基因組純化以及OsO4/NH4Cl處理後擴增和高通量測序。通過測序以及質譜檢測,作者們發現全基因組特徵性突變的總頻率達到2.5%。為了進一步完善scsHi-C的步驟,作者們對HeLa細胞進行同步化並將進入S期細胞釋放到包含4sT的培養基中,隨後使用CDK1的抑制劑將細胞滯留在G2時期。然後作者們將染色質進行交聯、消化、生物素標記、連接以及純化,隨後進行標準的Hi-C實驗方案【5】。作者們發現與未進行處理的細胞相比,Hi-C的圖譜中所有的相互作用非常相似的,說明4sT處理並不會破壞基因組結構。另外,作者們也發現scsHi-C能夠準確地區分順式與反式的相互作用。

為了確定姐妹染色單體在間期相互作用的位置以及測量姐妹染色單體在有絲分裂期間的分解程度,作者們構建了與G2或有絲分裂前中期同步的細胞全基因組scsHi-C圖譜。scsHi-C揭示了姐妹染色單體在細胞間期的整體配對以及在有絲分裂時幾乎完全分離。另外,作者們通過全基因組scsHi-C圖譜分析以及遺傳學實驗發現cohesin蛋白中的一部分會介導複製後的DNA分子之間的連接,用以維持DNA複製後姐妹染色單體;另外一部分的cohesin蛋白在G2期的TADs結構域中負責動態地形成DNA環分離姐妹染色單體(圖2)。除此之外,作者們還發現CTCF為環擠出的cohesin蛋白以及負責凝聚作用的cohesin蛋白提供邊界。姐妹染色單體在H3K27me3富集區域仍然高度成對出現,這可能是通過局部動態環擠出頻率出現降低或由獨立於cohesin的polycomb抑制性染色質的結合(圖2)。

圖2 姐妹染色單體分子間與分子內的相互作用模型圖

總的來說,作者們建立了能夠對姐妹染色單體進行構象解析的Hi-C技術:scsHi-C,通過建立姐妹染色體單體全基因組圖譜豐富了大家對於姐妹染色單體拓撲結構的認識,使得對相同DNA分子之間的物理相互作用如何促進DNA修復、基因表達、染色體分離以及其他潛在的生物過程的研究成為可能。

相關焦點

  • 合肥研究院等觀測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
    最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與鄭州大學張鳳秋課題組合作,利用紅外光譜技術觀測並研究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染色質重塑是表觀遺傳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一般包括組蛋白共價修飾型或ATP(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依賴型兩種類型。
  • /謝曉亮合作團隊等展示CTCF介導染色質結構決定複製起始位點的...
    「複製時間程序」(replication timing program),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基因組的穩定性及其功能【1】。研究發現在時間上離散的「複製域」(replication domain,RD)中包含多個複製子(replicon),而每一個複製子中包含多個潛在的複製起始位點(replication origin)【2】。在每一個細胞周期的S期中,一個複製子中只有一個起始位點被激活,並被用以完成DNA複製。
  • 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組報導人源DNA複製起始複合物ORC的冷凍電鏡結構
    ORC組裝過程中兩個關鍵複合物ORC2-5和ORC1-5的冷凍電鏡結構,從結構上部分闡釋了人源複製起點識別複合物ORC的分步組裝和逐步激活的分子機制。此外,一些致病性DNA病毒(如人類皰疹病毒)需要劫持人源DNA複製系統進行病毒基因組的複製,它們通過招募ORC到病毒DNA複製起點實現這一過程。在釀酒酵母中,ORC結合到DNA以後,在細胞周期的不同階段中,始終以六聚體形式穩定結合。
  • Nature:揭秘RNA結構多樣性在HIV-1 RNA剪接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1剪接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但這種轉錄物必須經歷選擇性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過程才能夠產生多種蛋白產物,其中就包括結構性蛋白和調節性因子。儘管選擇性剪接發揮著關鍵作用,但驅動剪接位點的選擇機制,研究者並不清楚,導致剪接和病毒複製出現嚴重缺陷的同義RNA突變或許就提示未知的順式調節元件的存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Phillip J.
  • Nature:我國科學家揭示組蛋白變體H2A.Z調節DNA複製起點機制
    2020年1月4日訊/生物谷BIOON/---DNA複製是一種受到嚴格控制的過程,這可確保在細胞增殖過程中基因組的精確複製。複製起點(replication origin)決定了基因組複製的起始位置,並調節了整個基因組複製程序。人類基因組包含成千上萬個的複製起點。但是,每個細胞周期僅使用其中的10%。那麼如何選擇複製起點呢?
  • 【Nature子刊】重大進展!首次從靈長類動物基因組中編輯出類似HIV...
    近日,天普大學劉易斯·卡茲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出了與HIV類似的病毒——SIV。這一重大突破使科學家們向開發人類HIV感染的療法邁進了一大步。這些病毒庫是病毒整合到宿主DNA中並潛伏多年的細胞和組織,是治癒感染的主要障礙。這些病毒庫中的SIV或HIV超出了ART所能達到的範圍,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可以抑制病毒複製並清除血液中的病毒。一旦停止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病毒就會從它們的儲存庫中出來並重新複製。在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中,SIV的行為非常類似於HIV。
  • 由結構域邊界插入來調節基因組的空間摺疊
    哺乳動物基因組DNA的線性距離可長達~2米,而包含其的細胞核僅有幾微米寬。之所以DNA可被壓縮106(兆)倍進而儲藏於細胞核中,是因為基因組在三維空間中經過錯綜複雜的摺疊和組織。這些結構是由高通量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ahigh-throughput, genome-wide version of 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 Hi-C)描述的,可大致分為(如圖):1.
  • Nature背靠背|組蛋白H1調控染色質結構
    通過整合基因表達和色譜數據,研究者發現H1C,H1D和H1E在B細胞和T細胞中佔所有H1變體的90%以上,因此研究H1在B,T細胞中的功能和作用機制。H1cKO顯著的降低B,T細胞的增殖並促進細胞凋亡,說明H1在B,T細胞發育中很重要。
  • 範先群團隊揭示脈絡膜黑色素瘤中癌增強子構象異常致癌新機制
    經典遺傳學認為,基因的表達和調控元件在染色體呈線性排列,然而在實際生命過程中,染色體並不以線性結構存在,而以複雜的三維空間結構存在於細胞核中。在基因組距離很遠的基因可以由染色體的摺疊或包裝形成複雜區域,能從三維空間上對基因的表達進行調控。然而,脈絡膜黑色素瘤細胞中是否存在腫瘤特異性染色體三維構象?
  • 科學家開發從低解析度Hi-C數據中提取高解析度3D基因組結構的新方法
    科學家開發從低解析度Hi-C數據中提取高解析度3D基因組結構的新方法 2018-08-16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逆轉錄的過程與端粒複製
    逆轉錄酶通常具有多種活性,如逆轉錄活性、複製活性與RNA酶H活性。逆轉錄活性可以RNA為模板,合成與其序列互補的DNA鏈,生成DNA-RNA雜合雙鏈。RNA酶H活性可以水解雜合雙鏈中的RNA,得到與RNA互補的DNA單鏈(cDNA)。複製活性則用來合成雙鏈DNA。
  • Mol Cell|黃俊組提出DNA複製過程中「雞爪結構」形成的新模型
    責編 | 兮DNA的精確複製對於維持基因組穩定性至關重要。然而複製叉時常會遭受來自細胞內外的複製壓力而停滯,如果無法及時重新起始,將造成複製叉崩塌,影響基因組穩定性甚至導致細胞死亡。Patrick等人在研究複製相關的損傷修復時,在哺乳動物細胞中觀察到了一種Holliday Junction的結構。他們猜測該結構形成的原因是複製叉停滯後,兩條新合成的DNA子鏈與親代DNA鏈解開後發生退火而翻轉,進而將正常的複製叉結構重塑成Holliday Junction結構(圖一),該過程也被稱為複製叉翻轉。
  • Nature:揭示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機制
    2020年9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所有哺乳動物中,環狀GMP-AMP合酶(cGAS)感知病原DNA的入侵,並刺激炎症信號轉導、自噬和凋亡。cGAS都是通過檢測處於錯誤位置的DNA來發揮作用的。在正常條件下,DNA被緊密地包裝在細胞核中並受到保護。DNA沒有理由會在細胞周圍自由移動。
  • 科學家首次從靈長類動物基因組中編輯出類似HIV的病毒
    近日,天普大學劉易斯·卡茲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出了與HIV類似的病毒——SIV。這一重大突破使科學家們向開發人類HIV感染的療法邁進了一大步。這些病毒庫是病毒整合到宿主DNA中並潛伏多年的細胞和組織,是治癒感染的主要障礙。這些病毒庫中的SIV或HIV超出了ART所能達到的範圍,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可以抑制病毒複製並清除血液中的病毒。一旦停止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病毒就會從它們的儲存庫中出來並重新複製。在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中,SIV的行為非常類似於HIV。
  • 果蠅細胞中發現五種主要染色質類型
    一項在果蠅中對與蛋白質有關的53種染色質進行的大規模綜合性全基因組分析表明,染色質有五種主要類型;這些可以構成描述表觀基因組的新框架。阿姆斯特丹市荷蘭癌症研究所的Guillaume J.Filion和同事從染色質蛋白質組中選擇了一組寬泛的蛋白質,並利用DamID方法在一個胚胎果蠅細胞株中繪製了它們的基因組位置。
  • Nat Genet:科學家發現一種四鏈DNA結構或在乳腺癌發生過程中扮演...
    2020年8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劍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發現,一種四鏈DNA結構(G-四聯體,G-quadruplexes)或在特定類型的乳腺癌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為開發個體化乳腺癌療法提供潛在的新型靶點。
  • 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其運動狀態的調控
    染色質的三維結構具有有序性和動態變化性,構成細胞核中各種生物學過程的全新調控層次。通過成像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者發現染色質高級結構分為染色質環(Loop)、拓撲關聯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TAD)、A/B區室(A/B compartment)和染色體領地(Chromosome territory,CT)等多個層級。
  • 老鼠也是美國人!基因組研究揭示了齧齒動物如何徵服美國
    2月發表在bioRxiv上的一項研究中,遺傳學家確定了數十種與飲食,行為和運動有關的基因,而這些基因可能有助於紐約老鼠的壯大。該市哥倫比亞大學的人口遺傳學家Arbel Harpak表示:「作為一個進化生物學家以及一個紐約人,我不禁對老鼠適應城市環境的方式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