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Cell|黃俊組提出DNA複製過程中「雞爪結構」形成的新模型

2020-12-12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 | 兮

DNA的精確複製對於維持基因組穩定性至關重要。然而複製叉時常會遭受來自細胞內外的複製壓力而停滯,如果無法及時重新起始,將造成複製叉崩塌,影響基因組穩定性甚至導致細胞死亡。1976年Higgins N. Patrick等人在研究複製相關的損傷修復時,在哺乳動物細胞中觀察到了一種Holliday Junction的結構。他們猜測該結構形成的原因是複製叉停滯後,兩條新合成的DNA子鏈與親代DNA鏈解開後發生退火而翻轉,進而將正常的複製叉結構重塑成Holliday Junction結構(圖一),該過程也被稱為複製叉翻轉。

由於Holliday Junction結構的形狀與雞爪相似,生物化學教科書中也通常將其稱為「雞爪結構 (chicken foot)」。受檢測技術的限制,直到2002年José M. Sogo等人才在檢驗點缺陷的酵母細胞中觀察到「雞爪結構」,「雞爪結構」也因此被認為是複製失敗的副產物,其生理意義一直存在爭議。近年來研究表明,在高等真核生物細胞中,複製叉翻轉是由PARP1介導的應對複製壓力的關鍵調控機制,酵母中由於缺乏PARP基因,因而在正常生理條件下極少能夠觀察到「雞爪結構」的存在。

圖一:複製叉翻轉時「雞爪結構」的形成

2020年12月8日,浙江大學黃俊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The ZATT-TOP2A-PICH Axis Drives Extensive Replication Fork Reversal to Promote Genome Stability提出了複製叉翻轉時「雞爪結構」形成的機制以及在維持基因組穩定中的功能。

黃俊實驗室在電鏡下觀察「雞爪結構」時,注意到翻轉的第四條鏈的長度可以達到數千鹼基對。顯而易見的是,在複製叉翻轉過程中,新合成的鏈與親代DNA鏈解開將會在位於複製叉後方新合成的DNA雙鏈上產生拓撲張力,進而抑制複製叉的進一步翻轉。因此他們猜測複製叉在翻轉過程中需要通過拓撲異構酶釋放拓撲張力,促進複製叉的深度翻轉(圖二)。

他們通過EM (Electron Microscope)、single-molecular DNA fiber、iPOND (isolation of proteins on nascent DNA)、PLA (Proximity Ligation Assay)等實驗手段發現拓撲異構酶TOP2A正是釋放複製叉翻轉過程中產生的拓撲張力的關鍵因子。TOP2A通過感應拓撲張力而被募集到停滯的複製叉處,在釋放拓撲張力的同時招募SUMO化修飾的E3連接酶ZATT對自身進行SUMO化修飾,進而招募下遊SUMO靶向的轉位酶PICH對複製叉進行進一步翻轉。

圖二

該研究首次提出了「雞爪結構」是通過兩步級聯反應而形成的新模型(圖二)。第一步,在複製叉遭遇複製壓力時,複製叉發生停滯,由轉位酶HLTF、ZRANB3、SMARCAL1等蛋白催化複製叉的初始翻轉,同時在複製叉後方新合成的DNA雙鏈上產生拓撲張力;第二步,拓撲異構酶TOP2A釋放拓撲張力,並通過SUMO化修飾招募轉位酶PICH促進複製叉的深度翻轉。進一步的功能研究表明,複製叉的深度翻轉對於維持基因組穩定性至關重要。

浙江大學黃俊博士實驗室的博士研究生田甜卜敏陳旭丁林麗陽玉蘭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黃俊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北京大學李晴教授的大力支持。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0.11.007

相關焦點

  • Cell:從結構上揭示新冠病毒複製/轉錄複合物中解旋酶-聚合酶偶聯機制
    除了在病毒基因組的複製和轉錄中發揮核心作用外,RdRp還包含一個N端套式病毒RdRp相關的核苷酸轉移酶(nidovirus RdRp-associated nucleotidyltransferase, NiRAN)結構域,這個結構域功能未知,但具有對病毒傳播必不可少的酶活性。 holo-RdRp被認為在病毒生命周期中與一些輔助因子進行協調。
  • Nat Genet:科學家發現一種四鏈DNA結構或在乳腺癌發生過程中扮演...
    圖片來源:Wikipedia1953年,劍橋大學的科學家Francis Crick和James Watson在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細胞中的DNA是一種纏繞的雙螺旋結構,60年後,研究者Shankar Balasubramanian和Steve Jackson通過研究發現,在活細胞中,一種不尋常的四鏈DNA結構或許存在於整個人類基因組中,這些結構形成於富含鳥嘌呤(G)的DNA區域,當雙鏈DNA中的一條鏈向外成環,隨後自身就會加倍,並在基因組中形成一種四鏈的「手柄」,最終所形成的結構就被稱為G-四聯體。
  • DNA的半保留複製與複製子
    關於DNA複製的基本機制,即半保留複製(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沃森和克裡克在1953年5月就已經根據DNA的雙螺旋結構提出(Nature. 1953;171:964–67.),與其發表雙螺旋模型論文僅隔一個月。
  • DNA的雙螺旋結構是溶液及活體中常見的形式,通稱B型
    核酸的多核苷酸鏈在次級鍵的基礎上,還可形成更為複雜的二級及三級的高級結構。1.二級結構1953年Watson 及Crick在化學分析及X光衍射法觀察DNA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double helix model)此結構是在核酸一級結構基礎上形成的更為複雜的高級結構,即DNA的二級結構,DNA的二級結構即雙螺旋結構,其內容可歸納為:(1)DNA分子為二條多核苷酸鏈以一共同軸為中心
  • DNA複製的起始機制
    引自諾貝爾基金會檔雖然不同生物中的複製基因和起始蛋白等會有很大差異,但DNA複製的起始過程都符合識別複製起點-加載解旋酶-組裝複製體這個基本程序。複製起點的識別由起始蛋白負責。細菌的起始蛋白是DnaA,含有HTH(螺旋-轉角-螺旋)DNA結合結構域和AAA +(與多種細胞活性相關的ATPase)結構域。
  • 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組報導人源DNA複製起始複合物ORC的冷凍電鏡結構
    ORC組裝過程中兩個關鍵複合物ORC2-5和ORC1-5的冷凍電鏡結構,從結構上部分闡釋了人源複製起點識別複合物ORC的分步組裝和逐步激活的分子機制。此外,一些致病性DNA病毒(如人類皰疹病毒)需要劫持人源DNA複製系統進行病毒基因組的複製,它們通過招募ORC到病毒DNA複製起點實現這一過程。在釀酒酵母中,ORC結合到DNA以後,在細胞周期的不同階段中,始終以六聚體形式穩定結合。
  • 首次發現可參與DNA複製過程
    在許多真核生物中,由短RNA序列引導的Argonaute蛋白可以防禦轉座子和病毒的作用。在真細菌嗜熱棲熱菌(Thermus thermophilus)中,DNA引導的Argonaute TtAgo可以防禦DNA質粒的轉化過程。2020年8月25日,麻省大學醫學院Phillip D.
  • 專家點評Cell|利用基因組圖揭示癌症複雜結構變異特徵
    用伽馬-泊松回歸估計每一個基因組中每個固定長度區段上的刪除連結的分布後,得到一系列過量富集刪除連結的區段。這樣的區段中多個刪除連結作用於同一位點,導致拷貝數斷崖式下降,象形取名為基因組斷層(rigma)。基因組斷層在食道腺癌、巴雷特食道症(Barrett's esophagus)、胃癌、大腸癌等多種消化道病變中最為常見,在較晚複製的基因組區域中富集,並且特別集中於長基因(大於1兆鹼基對)中。
  • 複製過程中,DNA鏈的合成方向只能由5′端→3′端方向進行
    因為複製過程中,DNA鏈的合成方向只能由5′端→3′端方向進行,因此其中有一條新鏈的合成是不連續的。起初生成的是許多短鏈。需要DNA連接酶將它們連接起來。4.參與DNA解旋、解鏈的酶及因子。已知DNA具有超螺旋結構。複製時必須鬆弛DNA模板的超螺旋結構,並使DNA的雙鏈分開,暴露鹼基,否則不可能在模板上按鹼基配對原則合成新的互補DNA鏈。
  • ...首次在活細胞中追蹤到的四重螺旋DNA,可抑制癌細胞分裂增殖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劍橋大學的兩位科學家提出的DNA纏繞的「雙螺旋」結構逐漸被廣泛認可。60年過去,同樣來自劍橋大學的尚卡爾·巴拉蘇布拉馬尼安(Shankar Balasubramanian)教授和史蒂夫·傑克遜(Steve Jackson)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在活細胞中,一種不尋常的四股DNA結構可能出現在整個人類基因組中。當一條雙鏈DNA的單鏈向外循環,再回到自己身上,在基因組中形成一個四鏈的「手柄」時,這些結構就會在富含鳥嘌呤(G)的DNA區域形成。
  • 地質地球所等提出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印度-亞洲大陸初始碰撞時間是理解喜馬拉雅造山作用的起點,而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動力學過程則是重建大陸碰撞造山帶和青藏高原演化過程的關鍵。近年來,自沉積物源方面的證據表明,約60 Ma亞洲碎屑物質首次沉積到印度北緣被動大陸邊緣。對印度-亞洲大陸碰撞動力學過程的理解存在諸多不同看法,學界提出多個模型,可歸結為單階段碰撞模型和雙階段碰撞模型兩大類。
  • 【學術前沿】專家點評Cell Research | 汪源/陳路/張燕組揭示惡性...
    但hNSC在腫瘤發生進程中如何動態演化形成高度異質的GBM長期處於黑盒子狀態,也不清楚是否存在一個時間窗口可以對GBM進行早期診斷和預防性治療。由於關注的是腫瘤形成前的生物學過程,此方面研究面臨兩方面技術挑戰。首先,與結直腸癌等易於進行早期取樣的腫瘤不同,原髮型GBM在臨床上無法觀測到早期病變,難以獲得早期樣本進行分析。其次是缺乏理想的臨床前動物模型。
  • Cell|新技術讓我們看得到RNA病毒翻譯和複製的動力學過程
    大多數+RNA病毒侵入宿主細胞後會執行病毒RNA(vRNA)的翻譯、複製、包裝等多個過程,這些過程的切換對於病毒後續的繁殖至關重要【1,2】,但是翻譯複製切換的機制是什麼,目前還不清楚。、複製,以及病毒與宿主的相互作用,利用這項技術,作者既觀察到了病毒在翻譯和複製過程中的動力學特徵,又找到了其中的瓶頸,為未來抗病毒的研究提示了可能的切入點。
  • 研究提出myosin-2關閉狀態的結構
    研究提出myosin-2關閉狀態的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39:22 英國利茲大學Michelle Peckham研究組提出了肌球蛋白-2(myosin-
  • 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這一神秘過程
    研究團隊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這些變化調控了與記憶存儲有關的特定基因的表達。一百多年前,德國生物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一個詞「記憶印跡」(engram),表示記憶的產生會在大腦中發生某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如同腳印一樣留下某種痕跡。
  • SARS-CoV-2複製轉錄複合物中解旋酶-聚合酶偶聯的結構基礎
    SARS-CoV-2基因組在複製和轉錄時需要RNA依賴性RNA聚合酶全酶(Holo-RdRp, 由亞基nsp7 / nsp82 / nsp12組成)和一系列輔因子。其中一種輔因子是nsp13解旋酶。Holo-RdRp和nsp13是病毒複製所必需的,並且也是治療COVID-19的靶點。
  • Nature|人基因組複製過程中姐妹染色單體的構象
    撰文 | 十一月責編 | 兮3D基因組結構支持基因表達調控、重組、DNA修復以及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分離。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可以用以分析細胞中染色體中複雜的基因組景觀,但是目前姐妹染色單體由於其序列相同還很難確定它們如何在複製的染色體中相互作用。近日,奧地利科學院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Daniel W.
  • 量子理論是現代新興的先進學科,對「宇宙起源」提出了新模型
    美國天文學家加莫夫和蘇聯物理學家亞歷山大弗裡德曼接受並發展了「宇宙大爆炸」思想,於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學說。該學說認為,在200億年以前,宇宙所有天體的物質都集中在了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密度極大,溫度高達10^8k的原始火球——奇點。
  • 逆轉錄的過程與端粒複製
    逆轉錄酶通常具有多種活性,如逆轉錄活性、複製活性與RNA酶H活性。逆轉錄活性可以RNA為模板,合成與其序列互補的DNA鏈,生成DNA-RNA雜合雙鏈。RNA酶H活性可以水解雜合雙鏈中的RNA,得到與RNA互補的DNA單鏈(cDNA)。複製活性則用來合成雙鏈DNA。
  • 岡崎令治與DNA的半不連續複製
    他們曾在科恩伯格實驗室學習,回國後將複製方向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主題。岡崎認為,DNA複製過程中可能形成了很多較短的DNA片段,但用宏觀方法難以分辨。比如放射自顯影的每個顆粒對應的核酸片段其實大於1000個核苷酸,難以發現不連續的小片段。所以必須建立微觀的、核苷酸水平的實驗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