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示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機制

2020-12-22 生物谷

2020年9月16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所有哺乳動物中,環狀GMP-AMP合酶(cGAS)感知病原DNA的入侵,並刺激炎症信號轉導、自噬和凋亡。cGAS都是通過檢測處於錯誤位置的DNA來發揮作用的。在正常條件下,DNA被緊密地包裝在細胞核中並受到保護。DNA沒有理由會在細胞周圍自由移動。當DNA片段確實最終逃離細胞核並進入細胞質中時,這通常表明存在著一些不祥之兆,比如來自細胞內的損傷或來自侵入細胞內的病毒或

細菌

的外來DNA。

cGAS蛋白通過識別這種處於錯誤位置的DNA而發揮作用。在正常情形下,它在細胞中處於休眠狀態。但是一旦cGAS檢測到DNA存在於細胞核外面,它就突然起作用。它產生另一種化學物質---一種被稱作2'3'環狀GMP-AMP(cGAMP)的第二種信使,從而引發一種分子鏈反應,結果就是提醒細胞中的DNA異常存在。在這種信號級聯反應結束時,細胞要麼得到修復,要麼因損壞到無法修復的地步,它就會自我破壞。

但是細胞的健康和完整性取決於cGAS能夠將無害的DNA和外來DNA或在細胞遭受損傷和應激期間釋放出的自身DNA區分開來。

作為一種DNA傳感蛋白,cGAS在微生物感染、細胞應激和癌症後啟動先天免疫反應。一旦被雙鏈DNA激活後,細胞質cGAS產生cGAMP,並觸發炎性細胞因子和I型幹擾素(IFN)產生。

cGAS也存在於充滿基因組DNA的細胞核內,在那裡,染色質參與限制它的酶活性。然而,染色質抑制cGAS的結構基礎仍然未知。

與雙鏈DNA結合在一起的cGAS,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和巴塞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確定了人cGAS與核小體結合在一起時的解析度為3.1埃的低溫電鏡(cryo-EM)結構。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1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al mechanism of cGAS inhibition by the nucleosome」。

cGAS與組蛋白H2A-H2B異源二聚體的酸性口袋(acidic patch)和核小體DNA廣泛接觸。結構和互補生化分析還發現cGAS與第二個核小體反式結合。從機制上看,核小體結合將cGAS鎖定在單體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空間位阻抑制了基因組DNA對cGAS的錯誤激活。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cGAS-酸性口袋界面上發生的突變足以在體外消除核小體對cGAS的抑制作用以及在活細胞中觸發cGAS在基因組DNA上的酶活性。

這項研究揭示了cGAS與染色質相互作用的結構基礎,並確定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機制,從而允許cGAS對基因組DNA進行自我-非自我識別。(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Ganesh R. Pathare et al. Structural mechanism of cGAS inhibition by the nucleosome.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750-6.

相關焦點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核小體依賴性的cGAS抑制機制
    2020年9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確定了先天免疫系統中一種名為cGAS的關鍵DNA感應蛋白與核小體結合在一起時的高解析度結構,其中核小體是細胞核內最重要的DNA包裝單位。
  • 科學家揭示與核小體結合導致cGAS滅活的分子基礎
    科學家揭示與核小體結合導致cGAS滅活的分子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22:10:29 美國德克薩斯A & M大學李平衛和劉文設研究組合作揭示了與核小體緊密結合環狀
  • 染色質螯合和cGAS自抑制的結構基礎
    染色質螯合和cGAS自抑制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22:20:18 染色質螯合和cGAS(環狀GMP-AMP合酶)自抑制的結構基礎,這一成果由德國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Karl-Peter
  • Nature:重大進展!揭示染色質抑制cGAS從而阻止自身免疫反應機制
    cGAS(紅色)與核小體組蛋白(藍色)結合在一起時的低溫電鏡結構,圖片來自Karl-Peter Hopfner。高等生物細胞中的大部分DNA被限制在細胞核中,而所有其他細胞器DNA都被限制在細胞質中確定的細胞區室內。
  • Nature背靠背|組蛋白H1調控染色質結構
    撰文 | 小柚責編 | 兮核小體是真核生物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元,由DNA和組蛋白組成,大約147bp的DNA纏繞在核心組蛋白H2A,H2B,H3和H4組成的八聚體上。體外酶活實驗顯示,H1可以促進PRC2-AEBP2的H3K27me2活性,並抑制NSD2的H3K36me2活性。有趣的是,只有在多核小體的情況下才能檢測到H1對NSD2的抑制,而在單核小體,H1不能抑制NSD2的活性,這說明H1通過促進染色質壓縮抑制HSD2的活性。根據以上H1的作用機制,研究者解釋了H1的缺失如何影響 B,T細胞的活力。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SARS-CoV-2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
    自噬作為細胞的防禦機制,將病毒或病毒蛋白運送到溶酶體進行降解,激活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或調節病毒誘導的細胞死亡,從而抵禦病毒感染【4,5】。病毒也進化出各種機制以逃避自噬降解,一些病毒甚至能夠利用自噬通路的膜結構完成自身的複製和釋放【6】。比如多種正鏈RNA病毒能夠阻斷自噬體與溶酶體的融合,並將RNA複製機器錨定在自噬膜結構上進行病毒基因組的複製【7-9】。
  • ...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瑞德西韋抑制新冠病毒RNA依賴性RNA聚合酶機制
    這種RNA聚合活性可被加入的瑞德西韋的活性三磷酸形式(triphosphate form of Remdesivir, RTP)有效抑制(圖1D)。即使在10 mM ATP的存在下,1 mM RTP也完全抑制了RdRp的聚合活性。
  • 研究揭示機體調控星形細胞抑制的化學遺傳學
    研究揭示機體調控星形細胞抑制的化學遺傳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35:22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Scott H.
  • 華中農大揭示植物抑制病原菌侵染的分子機制
    Nature Plants上發表論文,利用植物體內原位細菌轉錄組及蛋白質組學技術全面分析植物體內病原菌的表達情況,發現被寄主免疫系統攻擊的病原細菌主要調控途徑,並揭示了植物免疫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多層調控機制。
  • 中國科學家揭示SETD2抑制前列腺癌轉移的機制
    中國科學家揭示SETD2抑制前列腺癌轉移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4 17:59:43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秦駿研究組、重慶軍醫大學大坪醫院江軍研究組、南京醫科大學王曉明研究組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
  • 朱冰課題組揭示DNA甲基化維持的動態過程和調控等機制
    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修飾,在調控基因的時空特異性表達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參與了X染色體失活、基因組印記和重複序列抑制等諸多生命過程。哺乳動物細胞的DNA甲基化主要發生在CpG二核苷酸對的C(胞嘧啶)上,並在有絲分裂過程中得以相對穩定的維持,這對細胞保持譜系特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 研究揭示重複基因結構分化機制
    近日來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Divergence of duplicate genes in exon–intron structure」的文章,揭示了重複基因結構分化機制及其對生物進化的重要性
  • 《科學》:施一公團隊揭示剪接體的複合結構以及催化機制
    對pre-mRNA剪接過程內在機制的理解離不開對其內部結構信息的揭示,尤其需要獲得剪接體活性位點中心的結構以及ATPase /解旋酶的作用。自2015年以來,很多研究已經先後揭示了剪接體幾乎所有主要功能狀態下的超高解析度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 Nature:科學家利用雷射DeepPIV揭示深海動物神秘黏液結構
    在這些粘液狀形式中,幼蟲的房屋是大自然的奇蹟,在海洋暮光區,巨大的幼蟲分泌並建造了直徑超過1平方米的粘液過濾結構。在這裡,來自美國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為大家展示了採用雷射原位影像測量技術對粘液過濾結構進行了3D模型重建。該模型展示了高解析度巨型幼蟲房屋的結構和闡述了該房屋結構在如何作為食物捕獲和捕食者迴避的相關作用。
  • 科學家闡明組蛋白H1缺失產生淋巴瘤的機制
    科學家闡明組蛋白H1缺失產生淋巴瘤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1 16:59:14 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Ari M.
  • 研究揭示TERRA lncRNA被募集到端粒機制
    研究揭示TERRA lncRNA被募集到端粒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5 16:15:52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PFL)Joachim Lingner和捷克共和國馬薩裡克大學
  • 研究揭示GPCR磷酸化模式如何協調抑制素介導的信號傳導
    研究揭示GPCR磷酸化模式如何協調抑制素介導的信號傳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6:23:07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Ron O.
  • 醫學院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複雜有尾病毒組裝成熟分子機制
    醫學院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複雜有尾病毒組裝成熟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6月12日電 日前,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有尾噬菌體φ29組裝成熟機制結構生物學研究」(Structural assembly of the tailed bacteriophage φ29)的研究論文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IPMK缺失特異性地提高了TFEB的轉錄活性而不影響其入核轉運研究發現核中的TFEB通過形成具有液態特徵的點狀凝聚體結構參與轉錄過程。TFEB蛋白能夠在體外發生液-液相分離。IPMK可以與TFEB直接作用抑制TFEB的液-液相分離,也可使形成的TFEB蛋白凝聚體解聚,這種抑制效果隨著IPMK濃度的升高而增強。
  • Science:華人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酶VKOR的催化循環和維生素K拮抗劑...
    VKA抑制VKOR的催化作用,VKOR的催化作用是由兩對半胱氨酸進行的,一對半胱氨酸直接還原底物,另一對半胱氨酸介導電子轉移。VKOR的直系同源物和旁系同源物(統稱為VKOR類似物)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完整膜硫醇氧化還原酶家族,但在缺乏高解析度結構的情況下,對它們的催化和抑制機制的理解一直是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