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冰課題組揭示DNA甲基化維持的動態過程和調控等機制

2020-12-14 中國生物技術網

2020年6月24日,《Cell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實驗室的研究論文"Kinetics and mechanisms of mitotic inheritance of DNA methylation and their roles in aging-associated methylome deterioration"。該工作解析了細胞有絲分裂中DNA甲基化維持的動態過程和相關調控機制,並發現DNA甲基化維持效率在不同的特徵序列環境上有著微小的差異。因此在衰老和腫瘤發生過程中會因為細胞分裂次數的累積而導致特定區域甲基化的選擇性丟失。

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修飾,在調控基因的時空特異性表達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參與了X染色體失活、基因組印記和重複序列抑制等諸多生命過程。哺乳動物細胞的DNA甲基化主要發生在CpG二核苷酸對的C(胞嘧啶)上,並在有絲分裂過程中得以相對穩定的維持,這對細胞保持譜系特性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由於方法和技術的限制,DNA甲基化維持的效率、動態過程及其相關調控因素研究得並不清楚。

這項工作首先建立了研究DNA甲基化動態維持過程的新方法Hammer-seq。此方法結合了EdU(胸腺嘧啶類似物)標記新合成DNA鏈、點擊化學反應在EdU位點添加biotin標籤、Streptavidin免疫沉澱以及Hairpin亞硫酸鹽全基因組甲基化測序等技術。Hammer-seq可以測定單個DNA分子內新舊CpG的甲基化狀態,從而不僅可以測定甲基化的維持速率,還可以測定維持中可能伴隨發生的從頭甲基化事件。

研究發現,DNA甲基化可以在複製叉經過後數分鐘內迅速恢復到較高的水平,說明存在一個複製偶聯的快速維持階段;而另一方面,即使複製叉經過後數小時,甲基化維持仍然在進行,說明同時存在一個複製非偶聯的緩慢維持階段

結合Hammer-seq和系統性地突變DNA甲基化維持可能相關的各種蛋白因子,本工作解析了調控複製偶聯和非偶聯階段甲基化維持的相關機制。其中,DNMT-PCNA以及UHRF1-LIG1的相互作用促進了複製偶聯階段甲基化的快速維持,UHRF1-H3K9me2/3的相互作用促進了複製非偶聯階段的甲基化維持速率,核小體的存在本質上則會減緩複製非偶聯階段的甲基化維持速率,而LSH相對特異地促進複製晚期區域的複製非偶聯階段的甲基化維持速率。同時,當複製偶聯階段的甲基化維持受到了破壞,甲基化可以在複製非偶聯階段得到很大程度的維持,說明複製非偶聯階段保留了很強的甲基化維持能力。另外,甲基化CpG密度高的區域,不僅具有較高的甲基化維持速率,其從頭甲基化發生頻率也較高。

衰老和腫瘤發生中均會發生大規模的甲基化丟失,但機制不明。結合分析Hammer-seq的數據,我們發現,衰老和腫瘤發生中甲基化丟失的CpG位點表現出較低的甲基化維持速率和從頭甲基化頻率。這一結果提示,甲基化維持系統內在的不完美,可能造成一些不易維持的CpG位點在不斷的有絲分裂中逐漸丟失甲基化,這或許是衰老和腫瘤中甲基化丟失的重要的機制

本研究主要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完成,朱冰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明軒博士和張珠強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朱冰實驗室的鄒卓寧、董強、賀琦翔、易暘洋和李穎峰等對本工作有重要的貢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汪海林研究員及其博士生呂聰負責了甲基化水平測定的質譜部分。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經費的資助。

圖1:檢測DNA甲基化維持水平的新方法Hammer-seq的流程圖

圖2:影響DNA甲基化維持速率的各因素的調節機制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0-0359-9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揭示全新DNA複製起始位點調控機制
    DNA複製是一個確保遺傳信息精確傳遞的生命過程。真核生物DNA複製起始位點的選擇受DNA序列和表觀遺傳因素共同調控。目前,表觀遺傳因素對染色質上DNA複製起始位點的選擇機制仍然不清楚。我國科學家發現含有組蛋白變體H2A.Z的核小體能夠通過直接結合甲基化酶SUV420H1,促進核小體上的H4組蛋白第20位賴氨酸發生二甲基化修飾(H4K20me2)。
  • 研究揭示ULK1/ATG13調控有絲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張欣課題組發現ULK1/ATG13調控細胞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相關論文以ULK1-ATG13 and their mitotic phospho-regulation by CDK1 connect autophagy
  • 專家點評|轉錄調控複合物INTAC結構功能更新對磷酸酶PP2A的認知
    有鑑於此,BioArt特別邀請到了長期從事磷酸酶相關研究的馮新華教授和長期從事轉錄調控研究的朱冰教授點評,以饗讀者!點評 | 馮新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責編丨迦漵基因表達的精密調控,對生命體的形成、發育以及各種生物學功能的維持至關重要;
  • 【科技前沿】專家點評:徐彥輝/陳飛合作發現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INT...
    點評 | 馮新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朱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基因表達的精密調控,對生命體的形成、發育以及各種生物學功能的維持至關重要;基因表達的紊亂,與各種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轉錄是基因表達的最核心步驟。
  • 陳月琴/張玉嬋課題組解析水稻生殖期phasiRNA調控減數分裂的機制
    近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月琴教授/張玉嬋副教授課題組通過結合多組學分析以及一系列突變體功能分析實驗,解析了這一類生殖期phasiRNA在調控減數分裂前期基因表達變化中的重要功能及調控特性。該研究發現生殖期phasiRNA通過「group work」的方式高效靶向並切割特定類群的基因(見圖1示意圖)。
  • CCS Chemistry | DNA去甲基化新通路:5-羧基胞嘧啶直接脫羧基
    武漢大學袁必鋒-馮鈺錡課題組通過設計合成含有5-羧基胞嘧啶(5caC)的DNA,結合穩定同位素標記和質譜分析技術,發現DNA中的5caC 可以通過碳碳鍵的斷裂直接脫羧基生成胞嘧啶,從而構成DNA中5-甲基胞嘧啶(5mC)去甲基化的新通路。
  • 【前沿進展】石莉紅/周家喜課題組合作解析「剪接因子轉換」調控人...
    【前沿進展】石莉紅/周家喜課題組合作解析「剪接因子轉換」調控人多能幹細胞造血分化機制 2020-12-17 1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研究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及其調控機制,對加強對神經系統的認知,以及診斷治療神經系統相關疾病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哺乳動物大腦發育關鍵的神經前體細胞,其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放射狀膠質細胞的行為高度有序。中心體作為動物細胞主要的微管組織中心,調控細胞周期進程,對大腦神經系統發育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則宿主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而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則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那麼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是如何被精確調控的呢?
  • CCS Chemistry | 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齊上陣,烯烴聚合調控策略取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昶樂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調控烯烴聚合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超分子策略構建多核烯烴聚合催化劑,將脲和偶氮苯基團引入到α-二亞胺鈀催化劑中,以實現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對烯烴聚合的調控,最終成功得到了具有雙峰GPC分布的聚合物。
  • 生物醫學研究院藍斐團隊與合作者揭示減數分裂同源重組命運決定的...
    與之前PRDM9決定DSB熱點研究不同,該文提出PRDM9及其介導的H3K4me3協同局部染色質環境可能參與了DSB修復過程,與同源重組命運決定相關;發現早期生成的DSBs更傾向於修復形成交叉。本文不僅為同源重組命運決定和交叉穩態的調控研究提供了新視角,也證實了遺傳物質交換機制和表觀遺傳調控的相關性。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新聞—科學網
  • 【科技前沿】王福俤/閔軍霞/謝黎煒團隊合作揭示轉鐵蛋白受體調控...
    通過深入了解白色脂肪米色樣變及棕色脂肪形成和活化的分子調控機制,對於靶向幹預促進棕色/米色脂肪產熱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微量元素鐵在維持營養和能量代謝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脂肪細胞鐵穩態代謝的研究多集中在白色脂肪。
  • 研究揭示LARP7介導U6修飾及其在生精細胞mRNA精準剪接和精子發生中...
    該研究報導了LARP7蛋白通過促進U6 snRNA與具有RNA甲基化催化活性的box C/D snoRNP相互作用,介導了U6的2′-O-甲基化修飾,並進一步證明此過程為小鼠生精細胞中mRNA剪接保真性及精子發生必需。
  • 清華大學醫學院胡小玉與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合作在《免疫》發文...
    清華大學醫學院胡小玉與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合作在《免疫》發文揭示代謝分子肌酸的免疫調節功能清華新聞網8月7日電 2019年8月6日,清華大學醫學院胡小玉課題組聯合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在《細胞》(Cell)子刊《免疫》(Immunit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 《Slc6a8介導的肌酸轉運和積累通過調控細胞因子應答來重編程巨噬細胞的極化》(Slc6a8
  • Sci Adv|魏志毅/餘聰團隊合作揭示細胞「物流系統」的工作機制
    類似現實世界中複雜的物流系統,細胞內物質的運輸及分配也需要進行嚴格的時空調控,保證貨物可以在準確的時間被輸送到指定的地點,發揮特定的生物學功能,是維持細胞正常生長、增殖、分裂、分化等生命活動的重要基礎。細胞內物質的有序運輸,依賴於細胞骨架和分子馬達蛋白二者相互配合來完成。
  • 肌醇多磷酸激酶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活性
    regulate autophagy activity"的研究論文,該文揭示了肌醇多磷酸激酶IPMK通過調節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進而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而調控自噬活性細胞自噬(autophagy)是指細胞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如受損傷的細胞器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等,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的過程。自噬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但對自噬在多細胞生物發育過程中的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5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該文揭示了肌醇多磷酸激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IPMK主要定位於細胞核中,在胞質中也有少量分布,其已知的功能主要是催化產生IP4、IP5等高磷酸肌醇和三磷酸磷脂醯肌醇(PIP3)。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敲除IPMK也顯著提高自噬活性,並促進溶酶體產生和功能(圖1)。IPMK對於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調控依賴於IPMK的細胞核定位而不依賴於其酶活性。
  • 【科技前沿】叢羽生團隊揭示UFMylation修飾在維持p53腫瘤抑制功能...
    然而其修飾的底物譜、修飾的調控機制、及其調控的生物學過程目前仍不清晰,只有為數不多的底物被鑑定。DDRGK1作為第一個被鑑定的UFMylation修飾靶蛋白【3】,在維持UFL1的E3樣連接酶活性中發揮關鍵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