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叢羽生團隊揭示UFMylation修飾在維持p53腫瘤抑制功能...

2020-12-17 澎湃新聞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在生命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蛋白修飾異常與諸多人類重大疾病密切相關。第一個被鑑定的蛋白質修飾系統是泛素化修飾,以共價鍵的形式將泛素分子結合到靶蛋白的賴氨酸殘基上。目前已經發現了十幾種類泛素蛋白質,它們利用相似的酶促反應修飾靶蛋白。這些類泛素化修飾包括SUMO、NEDD8、UCRP/ISG15、Atg8、Atg12、FAT10、UFM1等【1】。

UFMylation修飾(UFM1修飾)是最新被鑑定的一種類泛素化修飾【2,3】,與泛素化修飾類似,UFM1以前體形式被合成,經過UfSP1或UfSP2剪切,形成活化的UFM1-G83後被一個特定的E1樣活化酶(UBA5)激活,轉移到E2樣結合酶(UFC1)上,隨後UFC1和E3樣連接酶(UFL1,又稱NLBP或RCAD)共同識別靶蛋白,對其進行Ufmylation修飾。UFM1-靶蛋白共價結合體可以被UfSP1或UfSP2剪切,釋放UFM1參與新的循環(圖1)【4】。

圖1. UFM1修飾系統示意圖

目前人們對UFMylation修飾的了解非常有限。已有研究顯示UFMylation修飾的缺陷導致小鼠胚胎致死及多種人類疾病,說明UFMylation修飾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學功能。然而其修飾的底物譜、修飾的調控機制、及其調控的生物學過程目前仍不清晰,只有為數不多的底物被鑑定。DDRGK1作為第一個被鑑定的UFMylation修飾靶蛋白【3】,在維持UFL1的E3樣連接酶活性中發揮關鍵作用【5】。核受體共激活因子ASC1作為第二個被鑑定的UFMylation修飾靶蛋白,其UFMylation修飾能夠招募轉錄因子p300和SRC1一起結合到雌激素受體ERα下遊靶基因的啟動子上,促進ERα介導的腫瘤形成【5】。新近研究發現UFL1可以被MRE11/RAD50/NBS1蛋白複合體招募到DNA損傷點UFMylation修飾組蛋白H4,進而增強Suv39h1和Tip60的募集,ATM還可以磷酸化UFL1活化其E3樣連接酶活性進一步激活ATM形成正反饋調控【6】。同時,MRE11也存在UFMylation修飾,並且對於MRN蛋白複合體的形成和調控DNA損傷修飾不可或缺【7】。但是目前關於UFMylation修飾的底物及UFMylation修飾如何參與底物蛋白的功能調控仍不清楚。

2020年8月17日,杭州師範大學浙江省衰老與癌變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叢羽生團隊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發表了題為UFMylation maintains tumor suppressor p53 stability by antagonizing its ubiquitination的研究論文。該工作發現:腫瘤抑制因子p53能夠被UFM1共價修飾;p53的UFMylation修飾拮抗MDM2介導的p53的ubiquitination修飾,維持p53的蛋白穩定性及腫瘤抑制功能。

腫瘤抑制因子p53是迄今發現與人類癌症相關性最高的基因,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種抑癌基因。正常情況下,p53維持在較低表達水平,一旦細胞受到外界刺激,p53水平升高,穩定性增強,繼而促進細胞周期阻滯、調節細胞自噬和細胞衰老、幫助DNA損傷修復、促進細胞代謝及細胞凋亡來抑制細胞向惡性腫瘤的轉化。p53的轉錄激活是應急反應中最關鍵的早期事件,多種途徑能夠在應急狀態下激活p53,其中翻譯後修飾是最主要的調控機制,包括泛素化、乙醯化、磷酸化、甲基化、類泛素化修飾SUMO和Neddylation等【8】。p53在正常的細胞中維持極低的濃度,這主要是泛素連接酶MDM2的負反饋調節作用,MDM2在不同條件下誘使p53發生多泛素化或單泛素化,從而調節不同細胞過程中p53的定位、表達和穩定性【9,10】。

文章作者通過質譜、免疫共沉澱和GST-Pull Down技術分別發現p53和UFL1及DDRGK1存在相互作用,並通過體內和體外的UFMylation修飾檢測體系鑑定出p53蛋白C端賴氨酸殘基K351, K357, K370和K373均存在UFMylation修飾;在不同腫瘤細胞中敲低UFL1和DDRGK1的表達,均可以顯著影響p53的蛋白穩定性。研究報導p53蛋白這四個UFMylation修飾位點同時受到ubiquitination修飾的調控,而MDM2作為p53最主要的E3連接酶在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深入研究發現UFL1和p53結合在p53的N端,在體內和體外水平均能夠拮抗MDM2和p53的結合,通過修飾互作調控p53的蛋白穩定性。

接下來作者分析p53蛋白UFMylation修飾在DNA損傷情況下表達的變化及調節機制。研究發現藥物誘導腫瘤細胞發生DNA損傷,p53的UFMylation修飾顯著增加,而敲低UFL1和DDRGK1的表達,能夠抑制p53的UFMylation修飾,以及p53與其下遊靶基因p21在DNA損傷狀態下的蛋白累積。克隆形成實驗也進一步驗證了p53對細胞增殖的調控依賴於p53的UFMylation修飾。為了明確UFMylation修飾對於p53腫瘤抑制功能的影響,作者設計了不同的實驗對照組,並通過裸鼠成瘤實驗發現p53蛋白K351, K357, K370和K373的UFMylation修飾對於維持p53的腫瘤抑制功能至關重要,揭示UFMylation修飾對p53蛋白穩定性的調控在其中發揮著主要作用。此外,作者在臨床腎透明細胞癌患者的病理樣本中,也發現UFL1,DDRGK1和p53蛋白的表達水平存在高度正相關性,進一步提示UFMylation修飾在維持p53腫瘤抑制功能上的重要性。

據悉,叢羽生教授團隊的劉江副教授和管娣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浙江省腫瘤醫院魏海濱博士負責了部分臨床相關的工作,叢羽生教授為通訊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6-020-0559-z

參考文獻

向上滑動閱覽

[1] van der Veen AG, Ploegh HL. Ubiquitin-like proteins. Annu Rev Biochem. 2012; 81: 323–357.

[2] Komatsu M, Chiba T, Tatsumi K, et al. A novel protein-conjugating system for Ufm1, a ubiquitin-fold modifier. EMBO J, 2004, 23, 1977-86.

[3] Tatsumi K, Sou YS, Tada N, et al. A novel type of E3 ligase for the Ufm1 cojugation system. J Biol Chem 2010;285:5417-27.

[4] Yannis Gerakis, Michaela Quintero, Honglin Li, and Claudio Hetz. The UFMylation System in Proteostasis and Beyond. Trends in Cell Biology, December 2019, 29: 12

[5] Yoo HM, Kang SH, Kim JY, et al. Modification of ASC1 by UFM1 is crucial for ERalpha

transactivation and breast cancer development. Mol Cell, 2014;56:261-74.

[6] Bo Qin, Jia Yu, Somaira Nowsheen, et al. UFL1 promotes histone H4 ufmylation and ATM activation. Nat Commun, 2019, 10, 1242

[7] Zhifeng Wang, Yamin Gong, Bin Peng, et al. MRE11 UFMylation promotes ATM activation. Nucleic Acids Res, 2019, 47, 4124-4135

[8] Kruse JP, Gu W. Modes of p53 Regulation. Cell 2009, 137 (5):609-622

[9] Lee JT, Gu W. The multiple levels of regulation by p53 ubiquitination. Cell Death Differ, 2009, 10.1038

[10] Grossman SR, Deato ME, Brignone C, Chan HM, Kung AL, Tagami H, Nakatani Y, Livingston DM. Polyubiquitination of p53 by a ubiquitin ligase activity of p300. Science, 2003, 300:342-344.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BioArt」(BioGossip)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原標題:《【科技前沿】叢羽生團隊揭示UFMylation修飾在維持p53腫瘤抑制功能上的重要性》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腸道微生物組可將突變型p53從抑制腫瘤轉變為致癌
    他們發現腸道微生物組可將突變型p53從抑制腫瘤轉變為致癌。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7月29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他們研究了由Csnk1a1缺失或ApcMin突變引起的WNT驅動的腸癌小鼠模型中Trp53(在小鼠中編碼p53的基因)中的熱點功能突變的影響。已知這些模型中的癌症可通過p53的丟失而促進。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由溶酶體介導的降解途徑,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如受損傷的細胞器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等,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自噬活性異常與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多種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4-6】。
  • 吳鵬團隊揭示檢測腫瘤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方法
    ,題為"Detecting Tumor Antigen-Specific T Cells via Interaction-Dependent Fucosyl-Biotinylation",研究組介紹了FucoID,即一種可檢測內源性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通用平臺,可用於研究其生物學過程及功能。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SARS-CoV-2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
    細胞自噬對於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並且能夠參與抵抗外來入侵的病原菌和病毒。在病毒侵染的過程中,一些病毒蛋白以及一系列病毒感染引起的細胞應激均可激活宿主細胞的自噬通路【1-3】。自噬作為細胞的防禦機制,將病毒或病毒蛋白運送到溶酶體進行降解,激活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或調節病毒誘導的細胞死亡,從而抵禦病毒感染【4,5】。
  • 【學術前沿】藍斐團隊報導METTL5調控核糖體翻譯並促進腫瘤生長
    蛋白翻譯是一個高度精細的調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多種rRNA修飾參與其中,無論是細菌、酵母還是多細胞生物,均有研究證明核糖體RNA修飾對生物體的翻譯和生長有影響。隨著近年來高解析度核糖體結構的解析,人們發現了更多的多細胞生物特有的rRNA修飾位點,這些修飾的調控酶以及對翻譯的影響尚未可知,特異存在於多細胞生物中的功能和意義需要更多研究來闡釋。
  • 腫瘤細胞如何「黑化」,樊嘉院士團隊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
    該研究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在肝癌早期復發瘤內,負責免疫識別的樹突狀細胞(DC)和負責免疫攻擊的CD8+ T細胞數量更多,而發揮免疫抑制作用的調節性T細胞數量更少,提示早期復發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有別於肝癌原發瘤。
  • 細胞凋亡+檢查點抑制!亞盛醫藥與默沙東合作開發MDM2-p53抑制劑APG...
    野生型腫瘤。所有人類癌症的本質是損害p53的抑癌功能。在大約一半的人類癌症中,編碼p53蛋白的基因TP53發生突變或缺失,這使p53的抑癌功能失活。在剩餘的50%癌症中,p53保持野生型狀態。但是,MDM2蛋白通過製劑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有效地抑制其p53功能。
  • 【科技前沿】王福俤/閔軍霞/謝黎煒團隊合作揭示轉鐵蛋白受體調控...
    白色脂肪用於貯存能量,而棕色脂肪用於消耗能量,通過非戰慄性產熱來維持體溫恆定。活化棕色脂肪有助於機體抵抗能量攝入過多引起的脂肪堆積,從而抑制肥胖的發生。米色脂肪是近年來新發現可以被冷刺激或β3-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誘導形成的一種產熱脂肪,在治療肥胖及相關代謝性疾病方面有極好的應用前景。
  • Cancer Cell|胰腺癌中p53突變對Ras信號持續激活的機制
    大規模基因組測序研究揭示了PDAC發生與發展的驅動因子,主要包括癌基因KRAS和抑癌基因TP53的突變。考慮到K-Ras和p53蛋白一般被認為是不可經由小分子藥物靶向抑制的(undruggable)【4】,能否從這二者間潛在的關聯效應下手對其促癌作用進行抑制,就成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2020年6月18日,來自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Steven D. Leach、Luisa F.
  • 學術前沿| 天津總醫院楊學軍團隊發現原研新藥ACT001抑制膠質瘤...
    近日,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楊學軍教授團隊聯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Michael Lim教授團隊及南開大學ACT001原研團隊成員等在生物醫學1區雜誌《Theranostics》(2018
  • 中山大學崔雋/黃軍就聯合團隊揭示USP19通過調控巨噬細胞極化抑制...
    作為天然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巨噬細胞的功能多樣,且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巨噬細胞在宿主防禦、炎症清除以及傷口癒合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在應對不同的組織微環境時,巨噬細胞通過極化為不同的表型(M1和M2型巨噬細胞)發揮功能:M1型巨噬細胞參與促炎症因子的表達,在宿主防禦細菌和病毒感染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M2型巨噬細胞主要參與抗炎反應,促進組織重構和傷口癒合。過度激活的M1型巨噬細胞促進炎症因子風暴,加劇病理損傷;而紊亂的M2型巨噬細胞則會促進腫瘤的發生和轉移。因此,精確調控巨噬細胞的極化對保持機體的健康具有重大意義。
  • 【學術前沿】樊嘉團隊首次全面深度剖析早期復發性肝癌的腫瘤免疫...
    發現在早期復發性腫瘤中的惡性細胞具有更高的免疫逃逸特性,從而可能抑制樹突細胞激活CD8+T細胞的能力。揭示了與HCC復發相關的免疫應答改變的獨特方面,為HCC合理的免疫治療提供了重要指導。圖2對RT樣本中CD8+ T細胞的獨特轉錄狀態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發現,與PT樣本中的衰竭狀態截然不同,RT樣本的CD8+ T細胞中KLRB1過表達,表現為先天性功能失調狀態,並且細胞毒性和免疫抑制較低。
  • 研究揭示蛋白質泛素化與SUMO化修飾交互作用在減數分裂中的新機制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重要調控方式,蛋白質的泛素化(Ubiquitylation)與SUMO化修飾(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SUMOylation)是當前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領域的熱點
  • 範先群團隊揭示脈絡膜黑色素瘤中癌增強子構象異常致癌新機制
    還揭示了CTCF-EP300指導的染色質重塑觸發了癌基因轉錄和腫瘤發生。該研究揭示了脈絡膜黑色素瘤中癌增強子構象異常致癌新機制,對染色體異常構象在腫瘤發生中的功能及轉錄調控機理有了全新的認識,還表明靶向糾正異常染色體相互作用在腫瘤治療中有效,可作為一種潛在的治療方法。
  • 高寧研究組與合作者揭示真核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的組裝機制
    with maturation of functional centers during large ribosomal subunit assembly」 和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assembly of the ribosomal nascent polypeptide exit tunnel」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真核核糖體大亞基在細胞核中的多個高分辨的前體結構,揭示了核糖體大亞基功能中心在細胞核內的組裝機制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
  • Nature:揭示p53缺乏促進頭頸癌招募神經元促進癌症生長和進展機制
    2020年2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導,缺乏一種重要的腫瘤抑制基因允許頭頸癌發送信號到附近的神經,改變它們的功能並招募它們到腫瘤中,在那裡,它們促進癌症生長和進展。
  • 【科技前沿】鐵與金的生死博弈,浙江大學王福俤團隊等在鐵死亡領域...
    近年實驗研究提示金諾芬對肝癌、霍奇金氏淋巴瘤、頭頸部腫瘤等多種疾病顯示出良好的治療效果(3-5)。圖3 金諾芬的分子式鐵穩態代謝在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Hepcidin作為鐵代謝關鍵調節因子,其表達異常會導致鐵代謝紊亂,引發多種疾病。
  • 亞盛醫藥與默沙東達成全球臨床合作,探索MDM2-p53抑制劑APG-115...
    基於合作條款,亞盛醫藥將支持該項多中心、開放性Ib/II期臨床研究,旨在評估APG-115聯合KEYTRUDA®治療多種實體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包括非小細胞肺癌、黑色素瘤、尿路上皮癌、脂肪瘤、惡性周圍神經鞘瘤和經PD-1/PD-L1治療產生耐藥或復發、以及未經過PD-1/PD-L1治療的ATM突變/p53野生型腫瘤患者等
  • 美國科學家開發兩個小分子FTO抑制劑,能抑制多種腫瘤
    美國科學家開發兩個小分子FTO抑制劑,能抑制多種腫瘤 2020-06-19 0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