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前沿】樊嘉團隊首次全面深度剖析早期復發性肝癌的腫瘤免疫...

2020-12-27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BioArt ,作者鹹姐

BioArt

高屋建瓴,提供專家點評,引導學術爭論,展現學術批評;誠心實意,關注科研生態,推廣科研經驗,倡導師生交流。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肝癌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率排名第四的癌種,而其中75%-85%為肝細胞肝癌(HCC)。目前HCC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是手術切除,但是其具有極高的復發率(術後5年復發率為50%-70%),其中術後2年內的早期復發更是佔復發性HCC的70%,並且幾乎讓醫生束手無策,生存率極低【1】。HCC的臨床結果讓人沮喪,而這背後的分子機制卻一直不為人所知。

近年來,隨著免疫檢查點阻斷(ICB)療法在某些類型癌症的臨床治療中初見成效,人們期望以此改善HCC的治療,卻也是事與願違,HCC對免疫治療的反應並不令人滿意。這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腫瘤複雜的生態系統,而全面細緻地了解這個由多種異質性細胞(包括惡性細胞、免疫細胞和基質細胞)通過時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腫瘤生態系統,必將對腫瘤的發展、預後和治療產生重大的影響。毫無疑問,腫瘤的免疫微環境對ICB治療效率有著重要的影響【2】。復發性腫瘤常根據原發腫瘤的分子和病理特徵進行治療,但事實上它們是否具有相似的微環境特徵尚未得到評價。因此,深入剖析HCC的腫瘤生態系統無疑將有助於了解HCC的免疫逃逸機制,並很可能為HCC尤其是復發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免疫治療策略。已有一些研究從單細胞層面描述了原位HCC的免疫細胞和腫瘤細胞異質性圖譜【3,4】,但是在單細胞解析度水平上對早期復發HCC的腫瘤生態系統和免疫表型的描述仍是空白。

2020年12月23日,來自復旦大學中山醫院的樊嘉院士團隊在Cell上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landscape of the ecosystem in early-relaps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文章,對來自18個原發性或早期復發性HCC患者的16,498個細胞進行全長單細胞轉錄組測序,首次深度全面地剖析了早期復發性HCC的腫瘤免疫微環境。發現在早期復發性腫瘤中的惡性細胞具有更高的免疫逃逸特性,從而可能抑制樹突細胞激活CD8+T細胞的能力。揭示了與HCC復發相關的免疫應答改變的獨特方面,為HCC合理的免疫治療提供了重要指導。

為了了解早期復發HCC的腫瘤生態系統,本文的研究人員收集了12例未經治療的原發性HCC患者和6例早期復發性HCC患者的外科手術腫瘤樣本和配對的癌旁組織,用細胞分選(FACS)分離CD45+和CD45-細胞,然後對通過質控的16,498個細胞進行單細胞測序(scRNA-seq),作為發現隊列(discovery cohort)。此外,研究人員招募另外4名患者(包括配對的原發性樣本PT和早期復發性樣本RT)為驗證隊列1(validation cohort 1),同時來自另外的47名患者的配對的PT和早期RT樣本用於免疫組化(IHC)和批量RNA測序驗證,為驗證隊列2(圖1)。

圖1

根據測序結果,研究人員鑑定並區分出24類細胞集群,並且發現RT和PT具有相同的主要免疫細胞亞型(包括骨髓源性細胞、T細胞、B細胞、漿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和相似的淋巴源性和骨髓源性細胞比例。但是,進一步對骨髓源性細胞和T細胞/NK細胞進行無監督聚類分析發現,與原發性HCC腫瘤微環境相比,復發性HCC具有其獨特的免疫生態系統,表現為樹突細胞(DC)比例增加,Treg細胞減少,T細胞增殖減少,CD8+ T細胞豐度更高。這些發現也被驗證隊列1的scRNA-seq以及驗證隊列2的IHC結果所進一步證實了。

隨後,研究人員利用Monocle(構建細胞的狀態轉換軌跡的軟體)推斷HCC浸潤的CD8+ T細胞的動態免疫狀態和細胞轉換軌跡,而根據與轉換狀態相關的轉錄變化可以將CD8+ T細胞群分為4期。1期細胞的主要特點是CCR6、CCR7、NCR3和KLRB1的表達上調,而GZMA、GZMB和GZMH的表達降低,提示細胞毒性能力最低;2期細胞的JUN、FOS、NR4A1、NR4A3的表達水平最高,與肝駐留記憶細胞表型相匹配;3期的特徵是典型的細胞毒性基因表達水平升高,T細胞衰竭標記物表達水平降低;4期的特徵是與T細胞衰竭相關基因的水平升高。結果顯示在PT和RT樣本中CD8+ T細胞表現出相同的轉換軌跡,但卻表現出明顯不同的免疫和轉錄狀態。RT樣本中的CD8+ T細胞主要表現為1期和2期特徵,只有少數表現為耗盡的4期,表明存在一種常駐記憶表型;相反,PT中的CD8+ T細胞主要為3期和4期細胞特徵,表明從細胞毒性向衰竭狀態的過渡過程(圖2)。由此提示治療原發性和復發性HCC應考慮不同的免疫治療策略。

圖2

對RT樣本中CD8+ T細胞的獨特轉錄狀態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發現,與PT樣本中的衰竭狀態截然不同,RT樣本的CD8+ T細胞中KLRB1過表達,表現為先天性功能失調狀態,並且細胞毒性和免疫抑制較低。同時值得注意的是,KLRB1高表達CD8 T細胞相關基因表達信號的富集與復發性和原發性HCC的預後和腫瘤進展密切相關。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RT樣本中CD8+ T細胞幾乎沒有表現出克隆性擴增,而RT樣本中CD8+ T細胞的非活化表型可能是由於在復發腫瘤細胞中丟失了匹配的新抗原。由此提示由於腫瘤的選擇(部分原因)CD8+ T細胞克隆在RT中處於低增殖和無反應狀態,這些細胞不能識別和消除帶有亞克隆新抗原的復發腫瘤細胞。

那麼PT和RT之間腫瘤生態系統的如此巨大的差異是由什麼造成的呢?答案是兩者惡性細胞之間的差異。研究人員發現RT中的惡性細胞表現出免疫逃逸能力的增強和細胞增殖能力的減少。復發的惡性細胞可以通過PD-L1-CD80和CTLA4-CD80軸破壞DC細胞的抗原呈遞,並通過CCL20-CCR6軸招募先天性CD161+CD8+T細胞,從而在早期復發的HCC中形成功能失調的抗腫瘤免疫。

圖3

綜述所述,本文提供了一個全面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來描述原發性和早期復發性HCC的腫瘤生態系統,揭示了早期復發性HCC的獨特的免疫生態系統,其特徵為典型免疫抑制細胞Treg的比例降低,DC和先天性CD161+CD8+T細胞的比例增加,具有功能失調的細胞毒性和低增殖能力(圖3),為理解免疫環境如何影響腫瘤復發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時揭示了HCC復發惡性細胞與免疫細胞之間存在著積極的相互影響,從而促進了腫瘤細胞逃避抗腫瘤免疫。由此將有助於開發更有效的治療靶點和HCC患者的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誌物。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1.041

參考文獻

1. Zheng, J., Kuk, D., Go¨ nen, M., Balachandran, V.P., Kingham, T.P., Allen, P.J., D』Angelica, M.I., Jarnagin, W.R., and DeMatteo, R.P. (2017b). Actual 10-Year Survivors After Res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n. Surg. Oncol. 24,1358–1366.

2. House, I.G., Savas, P., Lai, J., Chen, A.X.Y., Oliver, A.J., Teo, Z.L., Todd, K.L., Henderson, M.A., Giuffrida, L., Petley, E.V., et al. (2020). Macrophage-Derived CXCL9 and CXCL10 Are Required for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 Following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Clin. Cancer Res. 26, 487–504.

3. Lim, C.J., Lee, Y.H., Pan, L., Lai, L., Chua, C., Wasser, M., Lim, T.K.H., Yeong, J., Toh, H.C., Lee, S.Y., et al. (2019). Multidimensional analyses reveal distinct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in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ut 68, 916–927.

4. Ma, L., Hernandez, M.O., Zhao, Y., Mehta, M., Tran, B., Kelly, M., Rae, Z., Hernandez, J.M., Davis, J.L., Martin, S.P., et al. (2019). Tumor Cell Biodiversity Drives Microenvironmental Reprogramming in Liver Cancer. Cancer Cell 36, 418–430.

來源:BioArt

1980-2020

原標題:《【學術前沿】樊嘉團隊首次全面深度剖析早期復發性肝癌的腫瘤免疫微環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腫瘤細胞如何「黑化」,樊嘉院士團隊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 讓治療更精準,上海專家揭示肝癌細胞與免疫系統「精妙對戰」
    :澎湃新聞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一項最新研究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對肝癌更精準的免疫治療、藥物研發具有重要意義。
  • 樊嘉院士:免疫微環境下肝癌的免疫治療
    2020年11月12-11月15日,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花城廣州隆重召開。會議期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樊嘉院士分享了《肝癌的免疫微環境和免疫治療新策略》。
  • 中科院院士樊嘉發布臨床結果 為肝癌治療帶來新思路
    信達生物供圖   中新網上海9月28日電 (王敏)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28日在上海發布的一項臨床研究結果,被認為是為肝癌治療帶來新的思路。  肝癌是全世界範圍內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有84.1萬新發肝癌患者,78.2萬死亡肝癌患者。
  • 「癌症之王」肝癌治療沉寂十年迎重大突破,樊嘉院士領銜發布最新...
    肝癌是全世界範圍內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國的肝癌患者佔全球一半左右。昨天(9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發布了一項臨床研究結果,為這一被稱為「癌症之王」的肝癌治療帶來新的思路。該臨床研究採用兩項國家新藥專項創製成果聯合使用,是全球首個達到主要研究終點的PD-1抑制劑聯合治療用於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III期研究。
  • 《規範行動》學術年會成功召開 推動中國肝癌規範診療事業發展
    上海2021年1月9日 /美通社/ -- 由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聯合主辦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019 年版)》•《規範行動》全國學術年會」在滬成功召開。
  • 中科院院士樊嘉:「沉寂」十年的肝癌治療迎來新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邱晨輝)今天,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在信迪利單抗聯合貝伐珠單抗肝癌III期研究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一項臨床研究結果,該研究採用兩項國家新藥專項創製成果,是全球首個達到主要研究終點的PD-1抑制劑聯合治療用於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III期研究,標誌著「沉寂」十年的肝癌治療迎來新突破。
  • 肝癌有新突破!我國揭示肝癌復發與3種細胞有關,成治療新依據
    不久後,歐陽無意間摸到腹部有腫塊,於是去醫院檢查,繼而確診為肝癌。 拿到檢查報告,歐陽一家都崩潰了!可是更讓人心寒的是,歐陽的腹部腫瘤約12公分大,屬於巨塊型肝癌,且並門靜脈右後支癌栓。 雖然歐陽的情況並不好,但是想著他還年輕,所以醫生們商量再三,還是決定給歐陽進行手術。
  • 科技話題:集成電路矽單晶生長設備、肝癌、高速星、纖維、「隼鳥2...
    ▲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團隊等率先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陳靜 攝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中國每年新確診的肝癌患者人數眾多。手術是根治性治療肝癌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居高不下。醫學專家們一直致力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希望制定更有效的肝癌治療新策略。
  • 通大校友樊嘉院士喜獲殊榮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南通大學校友樊嘉教授獲此殊榮。 「世界傑出華人霍英東獎」是由世界華人醫師協會理事會研究設立,以世界華人傑出領袖霍英東先生冠名,霍英東基金會資助,是世界華人醫師唯一最高獎項,旨在表彰華人醫師中的傑出代表,鼓勵更多華人醫師努力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業作出貢獻,進一步提高所在國家和地區對華人醫師的認同和支持。
  • 殺滅腫瘤細胞、防控放射性相關毒副作用!中山醫院放療科團隊研究...
    殺滅腫瘤細胞、防控放射性相關毒副作用!中山醫院放療科團隊研究成果引發國際同行關注!(ASTRO)年會是全球腫瘤放療界的最高學術盛會,今年是第62屆,年會於10月25-28日在美國邁阿密(線上)舉行。
  • 「癌王」狙擊戰——從預防到治療,攻克肝癌之路我們奮勇向前
    (二)亞臨床肝癌——人類對肝癌認識和治療的重大進展 同樣是在1979年,另一項中國研究也得到了國際認可。由我國腫瘤外科學家、小肝癌研究奠基人湯釗猷院士團隊完成的小肝癌研究,獲得了美國紐約癌症研究所「早診早治」金牌獎。
  • 五大中心建設|贛州市立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贛州醫院)腫瘤中心
    尤其在肺小結節診療,2019年胸部腫瘤組成為中國胸外肺癌聯盟贛州市肺小結節診治中心(目前已篩查超1萬餘例),在肺癌的早診早治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開展了肺癌七抗體的檢測,讓肺癌的早期診斷影像與免疫相結合,提高肺部小結節術前診斷的準確性。在小結節的CT閱片、隨診以及早期肺癌的胸腔鏡靶區精準微創切除手術等方面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經驗,肺癌的微創手術例數逐年明顯上升。
  •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最前沿進展有哪些
    本文中,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腫瘤中心的劉寶瑞教授將解讀實體腫瘤精準免疫治療新趨勢。Wu教授帶領的團隊,利用新抗原個體化肽疫苗治療6位黑色素瘤患者,4位患者在接受疫苗注射25個月後,未出現復發;另外2位出現復發的患者,復發後接受了PD-1抗體治療,均實現了腫瘤完全緩解,並且在他們的身體裡檢測到了針對新抗原的特異性免疫細胞。
  • 肝癌中堅力量論道東南 縱談綜合治療最新進展 —— 中國肝癌領導力東南論道:福粵外科治療專場紀實
    新冠疫情的硝煙尚未散去,中國肝癌防治的中堅力量已經開始行動,肝癌領導力論壇=迄今已有三年歷史,秉承聚焦中國特色肝癌診療、促進多學科中國原創性研究成果交流的宗旨,為領域多學科專家搭建了高水平的論道平臺。本屆會議通過系列網絡直播會議的方式召開,多學科大咖做客直播間,探討領域前沿進展,指點肝癌研究方向。
  • 首屆肝癌防治多學科研討會順利召開 健客全程直播成學術普惠窗口
    專委會於2020年12月20日在廣州頤和大酒店成立,第一屆學術研討會也同時召開,本屆會議邀請全國肝病及肝癌領域著名專家做學術報告,共同分享肝癌防治的前沿熱點和最新進展,圍繞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預防及治療為主題開展學術交流。
  • 歐狄沃獲批成為中國首個胃癌免疫腫瘤治療藥物
    這是繼非小細胞肺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之後,中國首個免疫腫瘤(I-O)藥物歐狄沃在中國獲批的第三個適應症。 此次獲批基於一項名為ATTRACTION-2的Ⅲ期臨床研究,這是全球首個啟動的胃癌免疫腫瘤治療Ⅲ期臨床試驗。
  • 【學術前沿】藍斐團隊報導METTL5調控核糖體翻譯並促進腫瘤生長
    BioArt高屋建瓴,提供專家點評,引導學術爭論,展現學術批評;誠心實意,關注科研生態,推廣科研經驗,倡導師生交流。研究團隊通過體外酶活實驗,明確了METTL5對18S rRNA A1832位點具有特異性催化,而對已知的METTL3/METTL14複合物偏好的RNA底物沒有催化活性。
  • 國際國內專家來渝研討消化免疫疾病學術論點,精彩!
    (李春梅)為促進我國消化免疫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由重慶市醫學會主辦,消化病專委會消化免疫學組承辦,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消化內科協辦的「重慶市醫學會消化病學專業委員會消化免疫學組成立大會暨首次學術會議」近日在重慶召開。
  • 學術前沿| 天津總醫院楊學軍團隊發現原研新藥ACT001抑制膠質瘤...
    近日,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外科楊學軍教授團隊聯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Michael Lim教授團隊及南開大學ACT001原研團隊成員等在生物醫學1區雜誌《Theranostics》(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