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治療更精準,上海專家揭示肝癌細胞與免疫系統「精妙對戰」

2020-12-27 澎湃新聞

讓治療更精準,上海專家揭示肝癌細胞與免疫系統「精妙對戰」

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2020-12-24 13:24 來源:澎湃新聞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一項最新研究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對肝癌更精準的免疫治療、藥物研發具有重要意義。

樊嘉院士團隊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 中山醫院 圖

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中國每年新診斷的肝癌約佔全球一半以上。目前,手術是肝癌根治性治療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高達60-70%。其中早期腫瘤復發是指手術後兩年內出現的復發,佔肝癌術後復發的三分之二以上,預後差。

對研究人員而言,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有助於發現更有效、更精準的肝癌治療新策略。

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而言,在肝癌早期復發瘤內,負責免疫識別的樹突狀細胞(DC)和負責免疫攻擊的CD8+ T細胞數量更多,而發揮免疫抑制作用的調節性T細胞數量更少,提示早期復發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有別於肝癌原發瘤。

專家解釋,表面看來,在復發性肝癌當中,機體對腫瘤細胞的免疫識別和攻擊能力應該更強,腫瘤細胞逃逸的可能性更小。但這明顯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研究團隊推斷,復發性肝癌的腫瘤免疫逃逸機制與原發性肝癌不一樣,在復發性肝癌當中,腫瘤細胞「狡猾」得超乎意料。

比如,復發性肝癌當中的腫瘤細胞可以「矇混過關」,免疫系統卻不易察覺。復發性肝癌當中,有大約50%的CD8+ T細胞來自原發性肝癌,它們有免疫記憶,可以對抗原快速進行二次打擊,發揮高效的免疫殺傷作用。但在復發性肝癌中,這些CD8+ T細胞卻始終處於未激活狀態,細胞毒性低,克隆擴增數量少,根本沒有發揮免疫殺傷功能。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復發性肝癌的腫瘤細胞雖然來自於原發性腫瘤細胞,卻是一個不起眼的少數派分支,通過「偽裝」,容易被免疫系統忽略。具備免疫記憶的CD8+ T細胞並不認識它們,最終放任這些腫瘤細胞生長,復發腫瘤就不再受控。

更「狡猾」之處在於,在原發性腫瘤當中,機體原本有一套機制來補足上述免疫漏洞,也就是依靠DC細胞識別腫瘤抗原,指導新的CD8+ T細胞發揮免疫殺傷功能。

然而,復發性肝癌當中的腫瘤細胞也發展出了對策,它們大量表達PD-L1分子,優先與DC細胞結合,導致DC細胞被佔位,無法將免疫激活信號傳遞給還未受過免疫訓練的CD8+ T細胞,使得新來的CD8+ T細胞不能被激活,最終也就發揮不出免疫殺傷功能。

通過這項研究,首次從細胞層面揭示了復發肝癌當中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的「精妙對戰」,發現復發性肝癌腫瘤細胞不僅有強烈的求生欲,還有非常智慧的生存機制。

同時,單細胞測序技術為微觀解讀細胞的行為與免疫機制提供了全新工具,有助於未來更好地了解復發腫瘤的免疫特性,從而有可能從腫瘤復發監控和用藥方面更好地應對。

「通過這項研究,有利於未來肝癌更加精準的免疫治療、聯合治療的方案的提出,也有利於指導更有針對性的藥物研究,用於臨床和轉化,都是有指導意義的。」樊嘉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肝癌,中山醫院,免疫治療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腫瘤細胞如何「黑化」,樊嘉院士團隊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
    目前,手術是肝癌根治性治療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高達60-70%。早期腫瘤復發是指手術後兩年內出現的復發,佔肝癌術後復發的三分之二以上,預後差。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有助於發現更有效的肝癌治療新策略。
  • 肝癌有新突破!我國揭示肝癌復發與3種細胞有關,成治療新依據
    《Cell》:我國揭示肝癌復發與3種細胞有關,成治療新依據 去年12月23日,權威醫學雜誌《Cell》發布了一篇由我國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
  • 樊嘉院士:免疫微環境下肝癌的免疫治療
    會議期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樊嘉院士分享了《肝癌的免疫微環境和免疫治療新策略》。 調控肝癌微環境是重要治療手段 多激酶抑制劑是同時針對肝癌細胞和肝癌微環境研發的靶向藥物,包括調控微環境血管生成、免疫調控、炎症反應。而僅針對肝癌細胞的單激酶抑制劑在隨機臨床研究多以失敗告終,例如C-MET抑制劑,潛在的原因可能在於:激活了癌細胞內在的免疫抑制機制(PD-L1表達上調)。
  • 我國科學家揭示中藥複方苦參注射液增敏索拉菲尼治療肝癌新機制
    近日,腫瘤免疫治療學會(The Society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SITC)會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及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王慧研究組的研究論文「Compound
  • NK細胞免疫治療肝癌,疾病控制率可達71.4%!
    原發性肝癌發病隱秘性強,早期診斷難且進展快,是導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肝癌的主要治療手段為手術切除,由於患者確診時大多已處於中晚期,預後較差,有時會採用放射治療和介入治療【1】。對部分不適合手術的患者,只能採用保守治療,效果並不理想。
  • 【學術前沿】樊嘉團隊首次全面深度剖析早期復發性肝癌的腫瘤免疫...
    近年來,隨著免疫檢查點阻斷(ICB)療法在某些類型癌症的臨床治療中初見成效,人們期望以此改善HCC的治療,卻也是事與願違,HCC對免疫治療的反應並不令人滿意。這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腫瘤複雜的生態系統,而全面細緻地了解這個由多種異質性細胞(包括惡性細胞、免疫細胞和基質細胞)通過時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腫瘤生態系統,必將對腫瘤的發展、預後和治療產生重大的影響。
  • 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將實現癌症精準治療
    作為國內首家以免疫治療為特色的腫瘤醫院,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將在癌症個性化精準治療上探索更多的創新模式和創新技術。未來,細胞治療在癌症上的突破,可能就將在這裡從夢想變為現實。為了尋求最前沿的治療技術和個性化的精準治療,這些年國內一些癌症患者遠赴海外尋求治療,不惜花費高額的費用。癌症精準治療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果,也更加關注患者的身心需求。現在,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正在將最新的細胞免疫治療技術和個性化精準治療帶到中國患者身邊。以細胞免疫治療為特色的腫瘤精準治療將如何從理論變為現實?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的探索將給出答案。
  • 女生接受細胞免疫治療後去世引糾紛 專家:監管需重視
    女大學生接受細胞免疫治療後去世再引糾紛,專家:監管需重視4年前,魏則西事件曾引發關注,這個身患滑膜肉瘤的大學生曾在某醫院接受細胞免疫治療,未見療效,還貽誤了治療時機,最終早逝。近日,江西的樊女士告訴澎湃新聞,2020年3月28日,她年僅20歲的女兒張帆(化名)在北京博仁醫院治療期間去世,生前正接受一種名叫CAR-T的細胞免疫療法。樊女士向澎湃新聞介紹,送女兒來博仁醫院是專門接受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治療的,她認為北京博仁醫院沒有相關行醫資質,且存在「醫生超範圍行醫」的情況,將起訴該醫院。
  • 累計融資總額超70億元,國內細胞免疫治療企業全圖譜
    細胞免疫治療企業圖譜作為免疫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細胞免疫療法通常指通過向機體輸入免疫細胞製劑,以激活或增強機體的特異性免疫應答,達到腫瘤治療的目的。相較於手術、放化療等傳統的治療方式,細胞免疫治療在一些較難治療的癌症病例中,已經體現出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且可以抑制腫瘤復發和轉移。
  •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最前沿進展有哪些
    本文中,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腫瘤中心的劉寶瑞教授將解讀實體腫瘤精準免疫治療新趨勢。ⅢC期患者:3年生存率已不到30%,5年就更不用說了。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固然很好,但中晚期胃癌治療領域還有很多未滿足的需求,很多明星新藥也紛紛在胃癌領域折戟。
  • 血液腫瘤治療界的「天團」——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物
    CAR-T全稱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CAR-T)。想要了解CAR-T細胞免疫治療藥物這個天團,我們得先來認識下它的兩名團員:CAR和T。「T」就是我們體內大名鼎鼎的免疫T細胞,它是保衛我們身體的「戰士」,專門消滅來犯的敵人。
  • 「癌王」狙擊戰——從預防到治療,攻克肝癌之路我們奮勇向前
    在肝癌的治療方面,自20世紀50年代,以裘法祖、吳孟超院士等為代表的老一輩專家採用肝切除手術治療肝癌,開創了我國肝癌外科手術治療之先河。20世紀70年代,湯釗猷院士等在小肝癌診斷與治療中作出了傑出貢獻。半個世紀以來,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國肝癌治療的理論與臨床技術都有了巨大發展,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 癌症免疫治療新力量,NK細胞療法新銳完成A輪融資
    醫學專家認為,人體內存在著世界上最好的醫生——免疫系統。人體免疫系統就像一支精密的警察和軍隊,24小時晝夜不停地保護著我們的健康,如果失去免疫系統的保護,即使最輕微的感染也足以讓人喪失性命。 免疫系統時時刻刻都能協調不計其數、不同職能的免疫部隊執行機體保護的複雜任務。 45歲以後免疫器官伴隨人體開始衰老,尤其是胸腺等器官嚴重萎縮,免疫能力隨著人體衰老,發生免疫衰老。
  • 科技話題:集成電路矽單晶生長設備、肝癌、高速星、纖維、「隼鳥2...
    ——《經濟日報》2中國醫學專家率先揭秘肝癌復發、轉移機制 探索肝癌治療新策略▲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團隊等率先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陳靜 攝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中國每年新確診的肝癌患者人數眾多。手術是根治性治療肝癌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居高不下。醫學專家們一直致力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希望制定更有效的肝癌治療新策略。
  • 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離替代化療還有多遠?
    免疫治療在當今的腫瘤治療領域越來越重要,它不僅僅帶給病人更好的緩解率(短期療效),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病人生存期更長(長期療效)。因此,對於既往有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行免疫治療前須重點評估患者的一般狀態,一般狀態良好的患者,對免疫治療的耐受性和使用效果會更好。這也提示,腫瘤患者最好在疾病早期,尚未接受化療即免疫系統尚未被破壞之前,也許是免疫治療的最佳使用時機。 目前,國際上有很多免疫治療相關臨床研究在開展,比如新輔助免疫治療。
  • 肝癌中堅力量論道東南 縱談綜合治療最新進展 —— 中國肝癌領導力東南論道:福粵外科治療專場紀實
    肝癌領域的「中國聲音」在這個特殊時期通過線上會議的形式如期舉辦,集聚了國內著名專家觀點,活躍學術交流氣氛。隨著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藥物研發的進展,我們現在有了很多武器,但這些藥物如何排兵布陣,還需要進一步探討。鑑於此,我們邀請各個領域的專家齊聚線上,共同探討肝癌診療中的熱點問題。
  • 「吃掉」腫瘤細胞——裝載「CAR」的巨噬細胞加入免疫治療軍團
    T淋巴細胞是人體中一類主要的免疫細胞,它可以接收我們身體中那些需要清除的「異己分子」的「特徵性信息」(一般是一些特異性的蛋白碎片),然後分化出針對這些「異己」的「特種部隊」,實行高效而精準的殺傷;與此同時,T細胞還會留下對這類「異己分子」的「記憶」,以便它們下次出現時可以快速的圍剿並清除。
  • 中科院院士樊嘉發布臨床結果 為肝癌治療帶來新思路
    ,被認為是為有「癌症之王」之稱的肝癌治療帶來新的思路。信達生物供圖   中新網上海9月28日電 (王敏)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28日在上海發布的一項臨床研究結果,被認為是為肝癌治療帶來新的思路。  肝癌是全世界範圍內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有84.1萬新發肝癌患者,78.2萬死亡肝癌患者。
  • 晚期肝癌一線治療從單藥走向聯合, 個體化綜合治療格局正在來臨
    肝切除術是肝癌主要的根治性方式之一,也是實現肝癌患者長期生存的主要治療辦法,可現實中只有不到30%的患者能接受肝切除。在近日舉行的泰聖奇®免疫聯合療法肝癌適應症北京上市會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肝膽胰外科一科主任邢寶才教授告訴《醫師報》記者,我國肝癌5年生存率提高的關鍵在於,讓不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能夠得到更有效的藥物治療,從而使他們中更多的人獲得根治性手術切除或局部治療的機會。
  • 「癌症之王」肝癌治療沉寂十年迎重大突破,樊嘉院士領銜發布最新...
    我國目前獲批的晚期肝癌的一線的治療還是以靶向治療和系統化療為主,但這些療法的作用有限,通常在治療後很難控制住病情,或者暫時得以控制但很快又復發、進展並存在耐藥問題。與其他全球臨床研究不同,我們此項研究共納入近600例患者,均為中國肝癌人群。與全球肝癌患者相比,中國肝癌患者85%以上是B肝感染導致的,這使得中國患者的預後和對傳統治療的療效明顯差於全球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