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腫瘤免疫治療學會(The Society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SITC)會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及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王慧研究組的研究論文「Compound kushen injection relieves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mediated immunosuppression through TNFR1 and sensitiz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o sorafenib」,該研究表明,中藥複方苦參注射液通過TNFR1解除腫瘤免疫微環境中的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s)引起的免疫抑制,從而增敏低劑量索拉菲尼的肝癌治療效果,為肝癌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策略。
肝細胞癌是一種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其死亡率佔全球第四位。索拉菲尼作為第一個靶向肝癌細胞的化學藥物,是臨床上用於晚期肝癌患者的一線治療藥物。但是由於藥物引起的毒副作用、繼發性耐藥、腫瘤異質性以及抑制性腫瘤免疫微環境等原因,僅有30%的患者具有有效的治療效果。腫瘤免疫治療在臨床上取得的巨大成功為肝癌的臨床治療帶來了曙光。TAMs作為腫瘤免疫微環境中重要的炎性細胞之一,參與了腫瘤的發生發展、侵襲和轉移等過程,與腫瘤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密切相關。因此,靶向腫瘤微環境中的腫瘤相關巨噬細胞重塑腫瘤微環境,成為腫瘤治療領域的研究熱點。
複方苦參注射液在臨床上被批准用於治療癌症引起的疼痛。前期研究表明複方苦參注射液能提高肝動脈插管化療栓塞的治療效果,但複方苦參注射液在調節肝癌免疫微環境以及肝癌治療方面仍不清楚。在本研究中,博士研究生楊陽等在研究員王慧、副研究員巴乾和研究員楊成華的指導下,通過體內和體外實驗發現複方苦參注射液通過抑制促腫瘤M2-TAMs的浸潤及分化,提高抗腫瘤M1-TAMs的浸潤及分化,從而增加腫瘤微環境中的CD8+T細胞數量並增強CD8+T細胞的腫瘤殺傷能力,同時降低CD8+T細胞的功能耗竭來維持持續的免疫殺傷活性。作為免疫調節劑,複方苦參注射液增敏低劑量索拉菲尼的肝癌治療效果,抑制肝癌復發,並降低索拉菲尼的肝臟毒性。機制研究揭示複方苦參注射液靶向TAMs表面TNFR1及其介導的NF-κB/P65、P38/MAPK信號轉導促進抗腫瘤M1-TAMs的分化,進而激活CD8+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綜上,該研究揭示了複方苦參注射液抗肝癌的作用機制,表明傳統中藥複方作為免疫調節劑與化療藥物聯合使用可能是肝癌治療的一種新策略。
該工作由中科院營養與健康所和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合作完成。營養與健康所博士研究生楊陽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王慧、巴乾和楊成華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的支持。
圖:複方苦參注射液增敏索拉菲尼抗肝癌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