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細胞如何「黑化」,樊嘉院士團隊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

2020-12-27 騰訊網

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新診斷的肝癌約佔全球一半以上,其發病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位居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目前,手術是肝癌根治性治療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高達60-70%。早期腫瘤復發是指手術後兩年內出現的復發,佔肝癌術後復發的三分之二以上,預後差。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有助於發現更有效的肝癌治療新策略。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楊欣榮主任醫師、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劉石平研究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孫雲帆主治醫師、吳靚博士、鍾裕博士、周愷乾博士、侯勇研究員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該研究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在肝癌早期復發瘤內,負責免疫識別的樹突狀細胞(DC)和負責免疫攻擊的CD8+ T細胞數量更多,而發揮免疫抑制作用的調節性T細胞數量更少,提示早期復發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有別於肝癌原發瘤。早期復發腫瘤中浸潤的CD8+ T細胞特徵性表達KLRB1(CD161)基因,它們具有固有免疫樣、低細胞毒和低克隆擴增的表型。這類CD161+CD8+ T細胞的未激活狀態導致免疫監視和殺傷作用的失效,是肝癌術後早期復發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復發瘤內的CD161+ CD8+ T細胞數增多與術後預後不良顯著相關。同時,早期復發腫瘤中的腫瘤細胞上調免疫檢查點分子PD-L1。配體受體互作分析表明復發腫瘤細胞PD-L1與DC的CD80分子互作相關性最為顯著。由於PD-L1與DC表面CD80結合的親和力高於CD8+ T細胞表面CD28分子與DC表面CD80結合的親和力,即當PD-L1和CD28同時存在時,CD80將優先結合PD-L1。這將導致DC對CD8+ T細胞的共刺激信號被競爭性抑制,進而阻斷了抗原遞呈過程,抑制CD8+ T細胞的活化。樊嘉院士做了個形象的比喻,這樣一來原本執行教育CD8+ T細胞殺腫瘤功能的DC被復發腫瘤細胞黑化,導致其無法被有效激活執行殺傷的功能。

本研究從單細胞水平系統解析了肝癌原發和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差異,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為進一步提升肝癌免疫治療的療效和尋找有效肝癌復發轉移防治新策略提供更多理論依據和實驗證據。

該項研究為肝癌免疫治療所作的理論貢獻自不必說,當中揭示的復發性肝癌腫瘤細胞與免疫系統博弈的微觀過程更是堪比精妙的諜戰情節。

讓我們一睹為快!

起先,研究團隊發現復發性肝癌與原發性肝癌的免疫細胞類群分布有差異

在早期復發的肝癌腫瘤當中,3種與腫瘤免疫相關的免疫細胞數量有顯著差異:負責免疫識別的樹突狀細胞(DC)和負責免疫進攻的CD8+ T細胞數量更多,而發揮免疫抑制作用的調節性T細胞數量更少。

表面看來,在復發性肝癌當中,機體對腫瘤細胞的免疫識別和攻擊能力應該更強,腫瘤細胞逃逸的可能性更小。但這明顯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研究團隊推斷,復發性肝癌的腫瘤免疫逃逸機制與原發性肝癌不一樣。

之後,研究團隊發現,在復發性肝癌當中,腫瘤細胞狡猾得超乎意料。

1. 假扮平民,矇混過關

復發性肝癌當中的腫瘤細胞矇混過關,免疫系統不易察覺

在復發性肝癌當中,有大約50%的CD8+ T細胞來自原發性肝癌,它們有免疫記憶,可以對抗原快速進行二次打擊,發揮高效的免疫殺傷作用。

但在復發性肝癌中,這些CD8+ T細胞卻始終處於未激活狀態,細胞毒性低,克隆擴增數量少,根本沒有發揮免疫殺傷功能。這是什麼緣故?

原來,復發性肝癌的腫瘤細胞是一支非常狡猾的隊伍,它們也來自於原發性腫瘤細胞,但卻是一個不起眼的少數派分支,容易被免疫系統忽略。具備免疫記憶的CD8+ T細胞並不認識它們,最終放任這些腫瘤細胞生長,復發腫瘤就不再受控。

2.「教官」半路去喝酒,「新兵」空轉悠

復發性肝癌當中的腫瘤細胞迷惑「教官」,「新兵」得不到訓練,預備方案也失效了

在原發性腫瘤當中,機體原本有一套機制來補足上述的免疫漏洞,那就是依靠DC細胞識別腫瘤抗原,指導新的CD8+ T細胞發揮免疫殺傷功能。

然而,復發性肝癌當中的腫瘤細胞也發展出了對策,它們大量表達PD-L1分子,優先與DC細胞結合,導致DC細胞被佔位,無法將免疫激活信號傳遞給還未受過免疫訓練的CD8+ T細胞,使得新來的CD8+ T細胞不能被激活,也就發揮不出免疫殺傷功能。

該項研究首次從細胞層面揭示復發肝癌當中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的精妙對戰,讓人忍不住感嘆,腫瘤細胞不僅有強烈的求生欲,還有非常智慧的生存機制。單細胞測序技術為微觀解讀細胞的行為與免疫機制提供了全新的工具,使得我們能更好地了解復發腫瘤的免疫特性,從而有可能從腫瘤復發監控和用藥方面更好地應對。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與華大基因共建「中華精準醫學中心」成立5年來,在多組學基礎科研、臨床檢測應用以及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尤其在肝癌精準醫學研究領域,雙方合作在Cell、Journal of Hepat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雜誌發表多項重要成果,未來雙方將充分發揮中山醫院在肝膽腫瘤臨床診治的特色和華大高通量多組學前沿研究技術的優勢,進一步圍繞腫瘤精準醫學的關鍵科學和臨床問題開展系統的合作研究。該課題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創新集群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以及頓慧醫療的技術支持。

作者:唐聞佳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片:唐聞佳攝,院方供圖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樊嘉團隊首次全面深度剖析早期復發性肝癌的腫瘤免疫...
    這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腫瘤複雜的生態系統,而全面細緻地了解這個由多種異質性細胞(包括惡性細胞、免疫細胞和基質細胞)通過時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腫瘤生態系統,必將對腫瘤的發展、預後和治療產生重大的影響。毫無疑問,腫瘤的免疫微環境對ICB治療效率有著重要的影響【2】。復發性腫瘤常根據原發腫瘤的分子和病理特徵進行治療,但事實上它們是否具有相似的微環境特徵尚未得到評價。
  • 讓治療更精準,上海專家揭示肝癌細胞與免疫系統「精妙對戰」
    :澎湃新聞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一項最新研究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存在顯著差異,對肝癌更精準的免疫治療、藥物研發具有重要意義。
  • 樊嘉院士:免疫微環境下肝癌的免疫治療
    2020年11月12-11月15日,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在花城廣州隆重召開。會議期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樊嘉院士分享了《肝癌的免疫微環境和免疫治療新策略》。
  • 肝癌有新突破!我國揭示肝癌復發與3種細胞有關,成治療新依據
    《Cell》:我國揭示肝癌復發與3種細胞有關,成治療新依據 去年12月23日,權威醫學雜誌《Cell》發布了一篇由我國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
  • 「癌症之王」肝癌治療沉寂十年迎重大突破,樊嘉院士領銜發布最新...
    肝癌是全世界範圍內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國的肝癌患者佔全球一半左右。昨天(9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發布了一項臨床研究結果,為這一被稱為「癌症之王」的肝癌治療帶來新的思路。該臨床研究採用兩項國家新藥專項創製成果聯合使用,是全球首個達到主要研究終點的PD-1抑制劑聯合治療用於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III期研究。
  • 30種腫瘤標誌物合集|腫瘤標誌物|乳腺癌|血清|細胞|肺癌|患者|肝癌...
    CYFRA21-1廣泛分布於正常組織表面和單層上皮細胞,是細胞角蛋白19片段,正常情況下其水平較低,當組織發生癌變時激活的蛋白酶加速角蛋白降解,從而導致更多的CYFRA21-1釋放入血。目前,CYFRA21-1主要用於非小細胞肺癌的檢測,對於其他腫瘤,如侵襲性膀胱癌、鼻咽癌、乳腺癌、肝癌、宮頸癌以及消化道腫瘤,也有一定的陽性率。
  • 中科院院士樊嘉發布臨床結果 為肝癌治療帶來新思路
    信達生物供圖   中新網上海9月28日電 (王敏)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28日在上海發布的一項臨床研究結果,被認為是為肝癌治療帶來新的思路。  肝癌是全世界範圍內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有84.1萬新發肝癌患者,78.2萬死亡肝癌患者。
  • 通大校友樊嘉院士喜獲殊榮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南通大學校友樊嘉教授獲此殊榮。 「世界傑出華人霍英東獎」是由世界華人醫師協會理事會研究設立,以世界華人傑出領袖霍英東先生冠名,霍英東基金會資助,是世界華人醫師唯一最高獎項,旨在表彰華人醫師中的傑出代表,鼓勵更多華人醫師努力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業作出貢獻,進一步提高所在國家和地區對華人醫師的認同和支持。
  • 吳鵬團隊揭示檢測腫瘤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方法
    吳鵬副教授:如何精確和經濟有效的分離腫瘤特異性抗原反應性腫瘤浸潤T細胞(TSA-reactive T cells)是使用過繼性細胞轉移治療癌症的主要挑戰。基於腫瘤特異性抗原反應性T細胞與樹突狀細胞的抗原特異性相互作用,我們開發了一種化學生物學方法,稱為FucoID,用於快速探測和分離這些T細胞亞群。
  • 殺滅腫瘤細胞、防控放射性相關毒副作用!中山醫院放療科團隊研究...
    殺滅腫瘤細胞、防控放射性相關毒副作用!中山醫院放療科團隊研究成果引發國際同行關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放療科主任曾昭衝教授帶領的肝癌放療臨床和基礎研究團隊2項最新創新性研究成果分別被接受為大會口頭(Oral)和壁報(Poster)交流。值得一提的是,ASTRO口頭報告是從超過3300篇摘要投稿層層篩選280篇最具引領性的高質量研究報導。
  • 董晨院士團隊Immunity:細胞因子啟動Th17細胞分化的新機制
    但此前關於輔助性T細胞亞群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細胞因子的順式調控機制方面,譬如董晨團隊曾在2007年首先開啟Th17表觀和順式調控機制研究(J Biol Chem 282:5969-72),並在2012年發現了調控Il17表達和Th17細胞分化的關鍵增強子序列CNS2 (Immunity, 236:23-31),而本研究則旨在通過研究Rorc的表觀和分子調控機制,以了解細胞因子開啟Th17細胞早期分化的機理
  • Cell丨「天使」和「惡魔」的共育之地——腫瘤-胚胎生態系統
    而肝癌 (HCC),作為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高復發率與腫瘤異質性有著密切的關係。然而,在HCC生態系統中,定義瘤內異質性 (ITH)的轉錄、空間和功能背景以及由此產生的獨特的細胞間相互作用的系統研究仍難以實現。  與此同時,研究證實,腫瘤細胞表現出的表型可塑性有助於細胞多樣性和腫瘤的進化。
  • 腫瘤標誌物超出上限兩倍,為何20天後復檢又回歸正常?|腫瘤標誌物|...
    編輯其實,每個人的體內都有「癌細胞」的存在,生長出100多億個新細胞的同時,也會有突變的細胞,如體內常會有幾個甚至幾百個「突變的異形細胞」,都是正常情況,變異細胞會被機體的淋巴細胞「識別」並「清除」、「消滅」
  • 中科院院士樊嘉:「沉寂」十年的肝癌治療迎來新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邱晨輝)今天,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在信迪利單抗聯合貝伐珠單抗肝癌III期研究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一項臨床研究結果,該研究採用兩項國家新藥專項創製成果,是全球首個達到主要研究終點的PD-1抑制劑聯合治療用於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III期研究,標誌著「沉寂」十年的肝癌治療迎來新突破。
  • 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腫瘤心臟病學」創新成果落地
    央廣網上海12月14日消息(記者楊靜)今天(14日),葛均波院士團隊做客「科技會客廳」,就腫瘤心臟病臨床實踐中的創新成果研發與落地、新媒體平臺工具的輔助應用進行分享。科研團隊攻關研發 患者手機隨時檢測活動現場中山醫院的科研人員開發並上線「乳腺癌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2個小程序。腫瘤科醫生和患者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初步測定心臟危險性。
  • 【科技前沿】叢羽生團隊揭示UFMylation修飾在維持p53腫瘤抑制功能...
    但是目前關於UFMylation修飾的底物及UFMylation修飾如何參與底物蛋白的功能調控仍不清楚。p53的轉錄激活是應急反應中最關鍵的早期事件,多種途徑能夠在應急狀態下激活p53,其中翻譯後修飾是最主要的調控機制,包括泛素化、乙醯化、磷酸化、甲基化、類泛素化修飾SUMO和Neddylation等【8】。
  • 科技話題:集成電路矽單晶生長設備、肝癌、高速星、纖維、「隼鳥2...
    ▲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團隊等率先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陳靜 攝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中國每年新確診的肝癌患者人數眾多。手術是根治性治療肝癌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居高不下。醫學專家們一直致力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希望制定更有效的肝癌治療新策略。
  • 肝臟上面長腫瘤,就是肝癌嗎?肝癌有哪些類型?很多人都想錯了
    生活中很多人總是將腫瘤和癌症弄混淆,覺得只要出現了腫瘤,就是癌症的表現。例如常見的肝腫瘤,不少人認為肝上長了腫瘤,就屬於肝癌,真的是這樣嗎?大家首先應該弄清楚腫瘤是什麼?腫瘤主要是人體內細胞增生而形成的生物,它有良性和惡性之分。
  • Nature子刊:上海六院胡海燕團隊首次報導骨肉瘤微環境單細胞圖譜
    骨肉瘤是在基因組、轉錄組和表觀遺傳學水平上高度異質性的腫瘤。同時,免疫相關基因的低表達是骨肉瘤的另一個重要表型;如何將免疫抑制微環境轉化為有利於誘導抗腫瘤免疫的微環境,是有效的腫瘤免疫治療必不可少的環節。
  • 脊髓內腫瘤,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雖然脊髓與終絲在重量和體積上僅佔中樞神經系統的3%,,但中樞神經系統的室管膜瘤1/2發生在椎管。頸段是好發部位。對於發生在終絲者, 從解剖和手術角度而言,應歸屬於髓外腫瘤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