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上海六院胡海燕團隊首次報導骨肉瘤微環境單細胞圖譜

2020-12-27 健康界


骨肉瘤是一種高度侵襲性的原發性骨惡性腫瘤,高發於兒童和青少年。骨肉瘤是在基因組、轉錄組和表觀遺傳學水平上高度異質性的腫瘤。同時,免疫相關基因的低表達是骨肉瘤的另一個重要表型;如何將免疫抑制微環境轉化為有利於誘導抗腫瘤免疫的微環境,是有效的腫瘤免疫治療必不可少的環節。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胡海燕課題組等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RNA-seq reveals identity and heterogeneity of malignant osteoblast cells and TME in osteosarcoma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 突破了骨腫瘤單細胞樣品處理困難的瓶頸 在國際上首次應用單細胞RNA測序 (scRNA-seq) 揭示骨肉瘤複雜微環境的單細胞圖譜 。首次報導了骨肉瘤組織內浸潤有TIGIT+表達Treg細胞,為骨肉瘤免疫治療提供新靶點。
研究團隊檢測了7份原位樣品,2復發樣本,2個肺轉移骨肉瘤樣本。從原發病變灶、復發灶和肺轉移灶等組織獲得110745個有效測序的單細胞的轉錄組圖譜。
首次鑑定劃分了5個骨肉瘤細胞的異質性惡性亞群,描繪了各亞群細胞差異基因表達譜,並揭示了骨肉瘤復發灶和肺轉移灶中浸潤有大量失活耗竭狀態的T細胞。
本研究 首次報導了骨肉瘤組織內浸潤有TIGIT+表達Treg細胞,為骨肉瘤免疫治療提供新靶點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059-6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武大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原創 BioWorld BioWorld2020年6月8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穩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梁毅研究組等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ryo-EM structure
  • 《Nature Medicine》揭示骨肉瘤肺轉移機制
    學術指導:黎志宏教授1月15日,一篇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文章揭示:骨肉瘤細胞通過正向選擇激活基因組中的某些增強子來獲得轉移能力。研究背景骨肉瘤好發於兒童和青少年,通常這些年輕的患者最終死於癌轉移,所有轉移病例中有四分之三轉移到肺部。在這篇發表的文章中,作者比對配對的原發骨肉瘤與其肺部轉移癌細胞增強子的表觀遺傳學狀態,發現某些增強子在癌細胞轉移發生過程受到了正向選擇被激活,使下遊基因轉錄增強,從而使細胞獲得轉移能力。一.
  • 中國學者首次繪製靈長類動脈血管衰老的單細胞圖譜
    該研究以猴為研究對象,首次繪製了靈長類動脈血管衰老的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同時揭示長壽基因FOXO3A的表達下調是血管衰老的重要驅動力。心血管疾病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由於血管負責全身各個組織的養分供應,增齡伴隨的血管衰老將直接導致人體臟器功能的衰退。
  • 又雙叒登Nature子刊!四鏈DNA結構首次在乳腺癌細胞中發現
    他們首次證明,DNA的G-四鏈體在特定類型的乳腺癌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發現為個性化醫學提供了有希望的新目標。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它們在快速分裂的細胞中含量特別高,比如癌細胞。這項新研究是我們首次在乳腺癌細胞中發現它們。」
  • 新研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微環境的發育圖譜
    新研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微環境的發育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32:16 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Jason R. Spence小組研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微環境的發育圖譜。
  • 我國科學家繪製世界上首個水稻根組織單細胞圖譜
    在不同的環境中,根系究竟是怎樣發育且適應環境,進而為作物生長提供保障?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我國科學家近日成功繪製了世界上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研究由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耐性調控與改良創新團隊和其合作者共同完成,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
  • 【前沿進展】神經幹細胞及其微環境的衰老與再生
    成年哺乳動物大腦有兩個主要的NSC儲存庫(稱為「神經微環境」[neurogenic niches]):側腦室下區(subventricular zone, SVZ)和海馬齒狀回(dentate gyrus, DG)(圖1)。此外,近期有文章報導下丘腦是第三個神經微環境。本篇綜述主要側重於SVZ和海馬神經微環境,但也略有涉及下丘腦神經微環境。
  • 【Nature子刊】重大進展!首次從靈長類動物基因組中編輯出類似HIV...
    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Kamel Khalili博士說:「我們首次證明,單次接種由腺病毒攜帶的CRISPR基因編輯構建體,就可以在恆河猴的感染細胞中編輯出SIV基因組。」特別重要的是,這項新工作表明,該團隊開發的基因編輯構建體可以到達被感染的細胞和組織,這些組織也就是SIV和HIV的病毒庫。這些病毒庫是病毒整合到宿主DNA中並潛伏多年的細胞和組織,是治癒感染的主要障礙。這些病毒庫中的SIV或HIV超出了ART所能達到的範圍,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可以抑制病毒複製並清除血液中的病毒。一旦停止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病毒就會從它們的儲存庫中出來並重新複製。
  • Nature 子刊新研究表明,聞氣味會長胖
    雷鋒網註:圖片截自 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嗅覺神經元能夠對脂肪儲存進行動態調節,不同的氣味會觸發不同的嗅覺神經元
  • Nature子刊:騰訊程式設計師立功了,讓頭禿元兇首次暴露真面目
    A*STAR研究所和騰訊AI Lab的研究成果以:Structure of human steroid 5α-reductase 2 with the anti-androgen drug finasteride 為題,發表在了 Nature 子刊
  • 何川團隊首次系統地獲得了19個組織的5hmC圖譜
    然而,在不同的人類組織類型中缺乏全基因組範圍的5hmC圖譜,阻礙了關於5hmC如何與轉錄活性和組織特異性相關的一般性結論。2020年12月2日,芝加哥大學何川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題為「A human tissue map of 5-hydroxymethylcytosines exhibits tissue specificity through gene and
  • Nature子刊:研究不能重複?可能是HeLa細胞系「變」了
    然而,2月18日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細胞在不同實驗室之間存在很大差異,這引發了對細胞系研究重複性的質疑。這並不是HeLa細胞系自誕生以來第一次出現多樣化的報導:多年來,其他研究小組也證明了HeLa細胞變異體之間在基因序列和RNA表達的顯著差異。這項最新研究首次全面分析了各種HeLa變異體的遺傳變異(不同批次的HeLa細胞系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各個實驗室),並且首次證明遺傳異質性導致了蛋白質表達和表型的變化。HeLa細胞「變了」?
  • 《Nature》子刊:雷射直接測繪阿秒脈衝的電子動力學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最近,來自上海光機所的研究人會員觀察到使用飛秒雷射場誘導的周期性的 電子束條紋。科學家們首次為大家展示了 前所未有的的時間解析度的阿秒電子動力學的直接計量學結果。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Nature子刊《Nature Photonics》上。
  • Nature子刊:癌細胞是如何穿上隱形鬥篷的
    為了幫助回答這個問題,美國猶他州西南大學分子生物學副教授凱薩琳·奧唐奈(Kathryn A.O'Donnell)博士和她的同事們首先廣泛研究了哪些基因可以作為非小細胞肺癌中PD-L1的調節因子。利用CRISPR作為分子剪子去除特定基因,研究人員在一個人類NSCLC細胞系中分別去除了19000個基因。然後,研究人員使用螢光PD-L1抗體來觀察哪些細胞或多或少有PD-L1。
  • 《Nature》子刊:納米粒子雷射器的革新可減少對生物組織的損傷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為了使這一現象能夠發生,研究團隊從納米粒子基材的鍵合表面來形成一個均勻的單層腔體表面.圖1圖解:CR在促進低門檻值雷射的流行的裝置模式建立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依據Zhou的研究結果,近紅外微腔雷射可以潛在的植入到較厚的組織和單個細胞中,此時的環境會顯示出溫度,pH值和折射率.
  • Nature子刊|植物肉和細胞培養肉的生產方法綜述……
    密集的肉類生產雖然有利於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但是卻對公共衛生,環境和動物福利造成不利的外部影響。作為響應,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小組正在努力改善植物性肉的感官特性,並通過細胞農業方法(即基於細胞的肉)追求新生方法。近日,美國塔夫茨大學David L.
  • Nature 子刊重磅:騰訊與鍾南山團隊發布新冠危重症 AI 預測模型 Cox
    這項成果已在2020年7月15日發布於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為了讓一線醫生儘快在臨床研究中使用到相關成果,研究團隊開發部署了網站服務與微信小程序,使用者只要通過平臺提交對應特徵的測量數值就可以快速獲得分析結果。團隊已公開了相關論文,並將模型在Github開源。
  • Cell亮點:Steven Carr團隊報導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組學研究
    文章發表後,我們做了第一時間的跟進報導(Cell三連發:臨床肺癌蛋白質組新突破,華人科學家再攀高峰)。但這三篇文章既密切相關,又各具特色。因此,我們將對其分別一一詳解,以供讀者品味。以下為Cell詳解第三篇。
  • 【六院新聞】我院賈偉平教授團隊同伴支持策略《上海社區糖尿病...
    【六院新聞】我院賈偉平教授團隊同伴支持策略《上海社區糖尿病同伴支持模式推廣》獲選新時代健康上海建設… 2020-06-10 03: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科研團隊在nature子刊發文闡述海洋生物地球...
    圖1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觀測平臺與主要國際計劃的時間線中國網5月28日訊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2020年5月,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觀測與模擬團隊應邀在Nature子刊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