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科研團隊在nature子刊發文闡述海洋生物地球...

2020-12-16 中國網

圖1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觀測平臺與主要國際計劃的時間線

中國網5月28日訊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2020年5月,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觀測與模擬團隊應邀在Nature子刊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發表了題為「Monitoring ocean biogeochemistry with autonomous platforms」(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的自動化觀測平臺)的綜述文章,梳理了海洋觀測平臺的發展脈絡(圖1)、總結了自動化移動平臺的觀測優勢與發展現狀、闡明了移動平臺在未來海洋生態學與生物地球化學研究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多平臺協同觀測的重要性。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是Nature Reviews系列的新創期刊,旨在介紹、總結或梳理地學領域的技術發展、科研成果和知識體系。

人類活動深刻影響著海洋的生態環境特徵,增溫、酸化以及缺氧的短期事件與長期趨勢,不僅逐漸改變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同時影響著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生物多樣性的維持以及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這一背景下,基於傳統的船基平臺與衛星遙感的觀測模式很難完整把握以及預測這些變化對海洋健康的影響,如何建立科學高效的觀測和預測方式,是國際社會長期關注的焦點

過去10多年來,隨著海洋自動化觀測技術與裝備的快速發展,這些新型的自持式移動觀測平臺(如剖面浮標、水下滑翔機、波浪滑翔器以及無人駕駛帆船),特別是由攜帶了生物光學與生物地球化學傳感器的Argo浮標組成的全球BGC-Argo觀測網,正逐步實現實時觀測三維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學與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過程,為開展海洋生態系統模擬和預測提供了關鍵支持

BGC-Argo計劃是國際Argo計劃下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負責規劃和管理BGC-Argo浮標(圖2a)在全球海洋中的部署,目標是建立一個由1000臺剖面浮標組成的生物地球化學和生態系統全球觀測陣列。它也代表了Argo計劃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從單一的溫鹽觀測拓展為綜合性的海洋觀測平臺,以支持多尺度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研究與生態系統評估。在2019全球海洋觀測大會(OceanObs'19)上,BGC-Argo計劃的實施細節得到了完善,修訂後的計劃旨在與Argo計劃更好的互動和協同,從而實現Argo計劃的長期願景——「全球性、全面性和多學科性」。 此外,在一些近岸海區,水下滑翔機(圖2b)已有了較多的利用,其中一些(如美國東西海岸、地中海)已成為業務化常規觀測;無人帆船(圖2c)以及波浪滑翔器(圖2d)主要應用在海盆尺度的觀測,已在南太平洋渦流區、南大洋等海區開展了實驗。未來的區域性海洋調查任務將以多平臺協同觀測的模式為主,實時同步獲取多學科的重要參數。

自持式移動平臺——特別是全球BGC-Argo觀測網——的出現,極大地擴展了傳統觀測平臺的覆蓋範圍,其觀測優勢主要體現在:1)從次中尺度、中尺度、海盆尺度以至全球尺度的連續空間覆蓋;2)從天氣尺度、季節內尺度、季節尺度、以至年際尺度的連續時間覆蓋;3)從海表面、真光層以及弱光層的連續垂向覆蓋。我國主導和參與了多個國際合作計劃,將推動移動觀測平臺的研發與應用,並開發基於新型觀測平臺的模擬與預測系統,為全球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國海洋十年計劃等提供科學支撐。


相關焦點

  •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專家來我院...
    9月21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孫承君主任等一行11人應邀來我院訪問交流。座談會上,曹曉強副院長向專家們詳細介紹了安全與環境工程學院平臺建設、科學研究以及學生培養等方面的情況,雙方就科研合作、研究生培養、學科共建等方面進行了深度交流,為下一步加強合作、資源共享,互利雙贏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訪問組參觀了礦山災害預防控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了解了實驗室的總體運行和儀器設備等情況。參觀結束後,訪問組專家為我院師生做了專題報告。
  • 自然資源部(北海局、東海局、南海局)所屬事業單位2020...
    三、招聘條件  (一)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二)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  (三)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遵紀守法、品行端正;  (四)熱愛自然資源事業,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愛崗敬業,具有良好的奉獻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  (五)2020年應屆畢業生須在
  • 自然資源部:2019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2%
    中證網訊(記者 王舒嫄)中國證券報記者12月10日於自然資源部獲悉,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發布了《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元,同比增長6.2%。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1%,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
  • 菲密亞海洋生物:中國海洋大健康開發的縮影
    隨著生物技術不斷發展,人們開始將眼光轉向海洋。 美、日、英、法、俄等國家分別推出包括開發海洋微生物藥物在內的「海洋生物技術計劃」、「海洋藍寶石計劃」、「海洋生物開發計劃」等,運用新技術挖掘海洋中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資源,並取得了重大成效。 國內,《「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快海洋生物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 Nature子刊:武大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原創 BioWorld BioWorld2020年6月8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穩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梁毅研究組等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ryo-EM structure
  • 華東院與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進行座談交流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18日訊12月8日,華東院書記吳海平、副院長何時珍及相關部門負責人一行赴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座談交流。海洋研究所所長李鐵剛、副所長王宗靈及有關領導專家出席會議。  座談會上,李鐵剛代表海洋一所致歡迎辭,並全面介紹了海洋一所的發展歷程和科研工作開展情況。
  • 濱醫附院代謝與神經精神疾病研究所科研團隊在脂肪-腦軸調控抑鬱症...
    大眾網·海報新聞濱州3月19日訊(記者 趙越 通訊員 李晨)近日,Nature子刊、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及精神病學Top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分子精神病學,中科院JRC1區,2018年影響因子11.976)在線發表濱醫附院代謝與神經精神疾病研究所科研團隊在脂肪-腦軸調控抑鬱症致病和治療機制研究中的最新研究成果:「Modulation of depression-related behaviors by adiponectin AdipoR1 receptors in
  •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
    (廈門大學)主任戴民漢,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局長郭明克,山東省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紀洪波,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院長孫松,中國海洋學會秘書長、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林明森,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王凡,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所長吳能有,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喬方利,青島市委副書記王魯明
  •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與海洋四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12月21日,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與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在舟山校區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正式開啟院所雙方在研究團隊建設、創新平臺共建、重大項目攻關、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戰略合作。海洋四所是在廣西設立的首個國家級海洋綜合科研機構,其主要任務是全方位支撐北部灣經濟區建設和中國—東協國家海洋合作等。根據協議,雙方將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戰略目標,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組建科工結合的研究團隊、共建海洋科技創新平臺、聯合攻關重大項目、聯合培養未來海洋高端人才、聯合開展面向東協國家的合作交流、聯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合作。
  • Nature子刊:上海六院胡海燕團隊首次報導骨肉瘤微環境單細胞圖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胡海燕課題組等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團隊檢測了7份原位樣品,2復發樣本,2個肺轉移骨肉瘤樣本。從原發病變灶、復發灶和肺轉移灶等組織獲得110745個有效測序的單細胞的轉錄組圖譜。
  • 聚焦「藍色動能」,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
    、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院長孫松,中國海洋學會秘書長、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林明森,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王凡,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所長吳能有,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喬方利,青島市委副書記王魯明,山東省科協副主席、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黨委書記王英龍,山東省委副秘書長趙曉暉,青島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姜劍超,青島市科協黨組書記
  • 探索海洋生命奧秘的《海獸之子》
    《海獸之子》由漫畫家五十嵐大介創作,主題曲是由米津玄師來演唱那種獨特的嗓音使得電影更加的魔幻。 不善言語的中學生瑠花偶遇到神秘少年「海」和「空」的這個炎炎夏天,是琉花暑期的正式開始。天真無邪的「海」,看透一切的「空」,海洋館裡發光的魚群,對琉花來說都像是一場浪漫的約定如期而至。海洋生物發出光芒的同時,從地球的各個角落群聚而來。
  • 華東師範大學籤約國際科學計劃探索全球變化下海洋與人類可持續發展
    近期,由該項目子課題負責人、中國海洋大學劉素美教授牽頭組建的IMBeR「中國邊緣海海洋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工作組啟動,作為原項目的2.0版本,將探討多重壓力下,邊緣海的環境、生態與經濟信息的變化,以求認識人類在利用海洋的過程中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及與管理政策間的相互關係。  錢旭紅說,過去九年的合作為推動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國際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
  • 「4.22」世界地球日《我們屬於大自然》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今天,佔地球面積71%的地球「心臟」海洋怎樣了?引領低碳生活新時尚,垃圾分類如何更好疏通資源「血脈」?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微」塑料成海洋「殺手」除了氣候變暖和過度捕撈等,作為地球「心臟」的海洋,還面臨著「隱形殺手」的威脅:微塑料
  • 海洋科學國際舞臺的建設者——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
    回望建所70年來以海洋為媒介、努力拓展國際合作的奮鬥史,海洋所一直是海洋科學國際合作的積極踐行者,先後同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義大利、英國、德國等30餘個國家的120餘個科研和教學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並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海洋科學合作研究。
  • 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又是科研「P圖」2016 年,Elisabeth Bik 對 2 萬多篇生物醫學論文進行了人工分析,結果表明,多達 4% 的圖像可能包含重複、抄襲等問題。今年2月,Elisabeth Bik,再次曝出驚人消息:她和她的團隊發現,至少超過 400 篇來自不同作者和機構的文章,似乎都是由同一個「工廠」產生的,而這些文章的作者主要來自中國的醫院。
  • 海洋生物 | 喪鐘為誰而鳴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門戶網站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2019年瀕危動物等級變化表中有一段這樣的表述:「即使對於眾所周知的類群,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單上的絕種和野生絕種類別所記錄的絕種數量也可能被大大低估了。」保護海洋生物所要面臨的艱難境地從不是空穴來風,而物種滅絕這份強壓也從來不應當加諸於瀕危動物的頭上。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帶大家認識一些現在正瀕臨滅絕的海洋生物們。
  • 國內高校近三年在NSC三大刊的整體表現
    作為國際學術地位極高、影響因子也非常高的三大期刊,每一篇文章都是科研領域的重大成果,可見發文團隊、高校的科研實力。同時,大刊上的很多文章幾乎可以說是在改變著世界,科研成果的價值意義遠勝過數量本身。
  • 雙星合璧 組網探海 海洋衛星家族再添慧眼
    比如,給海水「測色」和「測溫」的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可以研究和掌握海洋初級生產力分布、海洋漁業和養殖業資源狀況和環境質量,為海洋生物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定標光譜儀既能看海洋,也可以看太陽,通過其監測水溫掃描儀與紫外成像儀,能夠確保數據精度,以更準確地測量海洋和地物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