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學國際舞臺的建設者——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

2020-12-09 湘湘帶你看社會

作者 |袁一雪 馮麗妃 廖洋

海洋所、煙臺海岸帶所第三屆國際科學諮詢委員會會議

「科學」號科考船靠泊波納佩港補給期間,海洋所所長王凡向密聯邦外交部長、教育部長等介紹海洋科學考察情況

第三屆NPOCE國際開放科學大會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自成立以來始終將目光投向世界,一直致力於國際合作力度和層次的提升。

回望建所70年來以海洋為媒介、努力拓展國際合作的奮鬥史,海洋所一直是海洋科學國際合作的積極踐行者,先後同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義大利、英國、德國等30餘個國家的120餘個科研和教學單位建立了合作關係並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海洋科學合作研究。

從跟跑者到引領者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海洋科技也不例外。為了博採眾長,迎頭趕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海洋所就率先派出科技人員到國外學習和工作,開展中蘇渤海、黃海、海南島的海洋生物調查和中越北部灣海洋綜合調查以及中德海洋合作研究等。

儘管國際合作因為歷史原因曾經短暫停止,但時局穩定後,海洋所的國際合作又迅速展開。

1975年,以海洋所前所長曾呈奎為副團長的我國第一個科學家代表團訪美,重啟我國與國際的海洋科技合作與交流之門。

1977年,海洋所劉瑞玉、曹登宮等赴阿爾及利亞工作,指導對蝦養殖技術,並首次成功完成歐洲對蝦的仔蝦人工育苗。這是阿爾及利亞對蝦養殖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

此後,海洋所在阿爾及利亞完成歐洲對蝦的仔蝦人工育苗,與美國華盛頓大學進行美國海灣扇貝合作研究及引進項目,為我國海水養殖業開創新局面。

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海洋研究所共同進行「南美白對蝦繁殖生物學的合作研究」,為我國今後大規模生產和普及、推廣南美白對蝦奠定了理論和實用基礎。

此外,開展中日東海物質通量合作和海底地殼熱流合作、中美南黃海環流與沉積學合作、中德海南島海洋生物聯合調查和赤潮研究、中韓黃海海洋學合作等,不斷擴大開放合作「朋友圈」,提升國際影響力。

進入21世紀,海洋所的國際合作項目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茂景象。以海洋所的科學家為主導發起的國際合作計劃,更是得到了美、日、澳、韓等國海洋學者的積極響應和支持。

從跟跑者到科技合作者,再到引領者,海洋所用了70年。「沒有國際合作,或許我們會摸索更長時間。」海洋所所長王凡直言。

從參與者到主導者

科技合作加強了海洋所科研軟實力的提升,同時,海洋所積極參加各國舉辦的國際會議,也邀請海洋強國為我國海洋發展出謀劃策。

國際海藻學術討論會、全球海洋聯合觀測組織會議、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開放科學研討會、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大會、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大會……一系列大型學術會議,海洋所成功將世界海洋科技目光引向了中國。

2010年,海洋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敦欣領銜發起「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實驗(NPOCE)」正式獲得「氣候變化與可預報性(CLIVAR)」國際科學組織批准,成為國際合作計劃。

作為我國發起的首個海洋領域大規模國際合作調查研究計劃,它開啟了西太平洋海洋環流和大氣—海洋相互作用研究的新篇章。

該計劃圍繞國際合作調查研究的熱點海域之一 ——西北太平洋,對其邊界流及與之鄰近環流系統的相互作用、在暖池維持和變異中的作用、區域海氣相互作用及其氣候效應等科學主題進行研究。

在過去的十年中,NPOCE國際計劃研究團隊完成了西太平洋深海潛標科學觀測網的建設,共布放潛標30餘套,破解了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傳輸的世界難題。

這也讓我國在西北太平洋觀測研究中的貢獻度佔到50%左右,奠定了我國在該領域的主導地位,推動了國際相關研究的發展。

從走出去到引進來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與世界合作、拓展科研疆域的同時,海洋所也在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意識和素養,並引進高端國際人才參與科研合作。

2019年初,海洋所申報的美國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彼得喬治布魯爾博士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國際合作獎。

這是海洋所歷史上合作的外籍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在海洋所建立的所級國際智庫中,7個國家、14位世界知名海洋研究所的所長及著名科學家被囊括其中。

「從國際頂尖科學家身上我們學到了他們的科學思維,與他們並肩站在一起,讓我們看得更遠。」王凡說。

在向國際同行學習的同時,海洋所也在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依託2014年正式首航的「科學」號科考船,海洋所構建了國際一流的深遠海綜合探測與研究體系,獲取了一大批突破性原創性成果,使我國有能力真正挺進深海大洋。

同時,依託從近海到深海,從南海到西太平洋再到印度洋的科學考察研究,海洋所與「一帶一路」戰略沿線國家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

如今,海洋所正以「科學」號為平臺積極推動國際聯合航次,希望成就更多的國際合作。

如今,海洋所已先後與30多個國家(地區)的120家科研機構開展了海洋科技合作,持續深化與發達國家海洋研究機構的戰略合作並構建長效合作機制,構建了中澳近海健康聯合中心、中葡星海聯合實驗室、中日海洋腐蝕環境研究中心、中法趨磁多細胞生物的進化與發展聯合研究中心等多個國際合作平臺。

開展國際合作項目100餘項,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人才,在國際海洋科學研究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海無路,八方敞開。

曾經艱苦奮鬥的過去鑄就了今天的輝煌,無限的未來也正在一代又一代海洋所人的努力中成就。

如今,由海洋所牽頭建設的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以精誠合作之心歡迎有識之士。

未來,中心將圍繞海洋生命、海洋環境、全球變化等領域,倡導設立新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印—太交匯區多圈層相互作用」,支持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計劃。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倡議的推動下,海洋所將敞開胸懷,走向世界,在合作與創新中跨越下一個70年。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來源:中國科學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新型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信息時報訊(記者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海洋科學考察添新利器。7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該新型科考船被命名為「實驗6」號,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是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臺。
  •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8月13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青島舉行。年會根據山東和青島特色,設置了「海洋強國建設」板塊和世界海洋科技論壇,聚焦「藍色動能」,搭建海洋科技創新平臺。
  • 聚焦「藍色動能」,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
    8月13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青島舉行。年會根據山東和青島特色,設置了「海洋強國建設」板塊和世界海洋科技論壇,聚焦「藍色動能」,搭建海洋科技創新平臺。
  • 加快海洋科技創新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8月13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青島舉行。年會根據山東和青島特色,設置了「海洋強國建設」板塊和世界海洋科技論壇,聚焦「藍色動能」,搭建海洋科技創新平臺。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綜述及基本情況設施概述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是實現我國海洋強國戰略、開展深遠海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船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建造,於 2012 年建成,2015 年完成國家驗收,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管理運行。
  •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
    2020年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南沙舉行。
  •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在南沙舉行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
  • 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種以該所命名的深海新物種
    據中科院網站8月3日消息,8月1日,在慶祝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成立70周年紀念大會上,現場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為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
  • 中科院40年40 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18.空間科學實驗系列衛星  自2011年開始,空間中心牽頭、院內外眾多單位協同參與實施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通過自主和國際合作科學衛星計劃,在相關科學前沿領域實現一系列重大突破,並帶動相關高技術發展。  2015年12月17日,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成功發射。
  •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楊紅生:未來海洋牧場建設要抓住四個關鍵詞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12日訊 今天,全省海洋牧場建設現場推進會在威海舉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楊紅生在發言中提出了四個觀點,並指出「生態、精準、智能、融合」是未來海洋牧場建設要抓住四個詞。
  • 推動廣州發展成為國家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新高地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耿旭靜、董業衡 通訊員王月、餘麗穎)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下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南沙舉行。
  • 香港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設立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聯合實驗室
    新華社香港11月30日電 香港大學30日宣布,該校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於11月24日籤署諒解備忘錄,共同為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環境而努力。雙方將成立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聯合實驗室,以促進內地與香港在海洋及環境等領域的科研協作。
  • 中國15大「海洋科學」強校,5所「海洋大學」升溫,就業前景廣闊
    在「海洋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教育中,不斷湧現專業實力強勁的高校。根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可知,全國共有15所開設海洋科學專業的大學參與了2017-2018海洋科學專業大學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廈門大學,排名第二的是中國海洋大學,排名第三的是同濟大學。另外,全國5所以「海洋科學」專業見長的特色高校,紛紛上榜。
  • 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碩士優勢院校推薦
    我們都知道海洋覆蓋了地球的70%區域,海洋的物產要比土地上豐富多了,從而也激發起了人們對海洋的探索,也因此海洋科學專業應運而生,目前國內針對海洋科學的教育資源非常匱乏,從而使很多學生將目光轉向了海外院校。
  • 改性粘土治理赤潮,引領國際貢獻突出!中科院海洋所一項目喜獲國家...
    在全球近海環境中,眾多例子顯示,赤潮對沿海地區海洋經濟、近海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人類食用水產品的安全健康以及海洋生態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甚至危及濱海核電安全,是一種全球性的海洋生態災害。理論上,赤潮應急處置可採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手段進行,但分別存在「難、禁、慢」等瓶頸問題,不滿足「可大規模應用、無二次汙染、見效快」的基本原則。
  • 2019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
    迄今,該技術已在我國近海20多個水域大規模應用,成功保障了濱海核電冷源等一系列重要水域的水環境安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近年來,該技術又走出國門,在美國、智利、秘魯等國家示範應用,被譽為「中國製造的赤潮滅火器」、「國際赤潮治理領域的引領者」,為國內外赤潮防控做出了突出貢獻。2019年,該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通訊員 王月 餘麗穎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廣州南沙舉行
  • 打造海洋科技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地,「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在青成立
    總投資567億元的20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456億元的6個項目籤約落地,作為重點項目之一,「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海洋科學與技術國際創新中心項目」(以下簡稱「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舉行了籤約儀式。「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籤約成立。「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內景。
  • 世界海洋科技論壇青島舉行 發布十大海洋前沿問題
    新華網青島8月16日電(郭亞麗)13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的「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青島舉行。中國科協在會上發布了十大海洋科學前沿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本次論壇以「加快海洋科技創新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吳立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守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戴民漢等六位院士做了現場主題報告,就當下海洋科技領域熱點問題交流了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