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
通訊員 王月 餘麗穎
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廣州南沙舉行。包括19名院士在內的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據了解,本屆論壇聚焦「海洋觀測、監測與海試驗證」這一主題,共邀請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19位兩院院士參會,設有特邀主題報告、分論壇報告、展板介紹、摘要選集等多種交流研討模式。活動現場還有水聲通信機、遙感衛星、海洋漂流浮標等科技產品及模型亮相展示。
本屆論壇設有特邀主題報告、分論壇報告、展板介紹、摘要選集等多種交流研討模式,緊緊圍繞海洋能源與資源、海洋地質演變與地質災害防治、海洋環境與全球變化、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探測/觀測)技術與海工裝備、智慧海洋與綜合利用等6大領域方向專題研討。
記者在現場看到,陳十一院士、李家彪院士、陳大可院士、吳立新院士、劉健首席科學家分別以《海洋環境湍流數值研究進展、工程應用及展望》《構建大氣海洋環境大數據的若干問題》《大灣區及南海監測預報系統構想》《透明海洋與深藍大腦》《全球環境和海洋科學中的一些觀察》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
去年在南沙成立的廣州海洋實驗室也取得了不少建設進展。目前,廣州海洋實驗室已匯聚包括16個院士團隊在內的47支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現已引進雙聘人才近900人,其中全時雙聘446人。據悉,該實驗室正在南沙推動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大洋鑽探船)、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等涉海大科學裝置建設,打造大科學裝置集群,並爭取推動南海島-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落戶廣州。
據了解,本屆論壇旨在加強國際海洋科技、工程與產業技術交流,為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構建現代海洋產業結構體系、發展海洋經濟出謀獻策,聚智引力,拓展灣區藍色經濟空間,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實施。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楠
審籤丨鄭宗敏
實習生丨翁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