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2020-12-22 廣州日報

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廣州南沙舉行。一批院士專家、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院士、以及聯合國環境署首席科學家劉健,廣州市副市長王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龔建文等出席論壇開幕式。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去年在南沙成立的廣州海洋實驗室也取得了不少建設進展,目前匯聚了包括16個院士團隊在內的47支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正在爭取推動南海島-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落戶廣州。

19位院士齊聚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秦大河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為更好的認識海洋、開發海洋、經略海洋、可持續利用海洋,海洋領域科學的研究與發展,需要深入認識海洋資源的自然賦存、形成條件和受控機制,釐清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因子和演變規律,建立「海—陸—天—空」四基綜合觀測網絡,發展新一代海洋觀測與監測技術,為國家海洋管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和技術支撐,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

王東表示,目前廣州集聚了華南地區大部分的涉海科研機構,其中包括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多個國家級和省級的海洋科技創新平臺,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在華南乃至全國首屈一指,希望與會的院士專家為廣州提供更多的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發展的新思路、新想法,推動廣州發展成為國家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的一個新高地。

吳創之表示,廣州海洋實驗室成立以來,對標國家實驗室的要求,在科研團隊建設、創新資源集聚、體制機制改革、平臺建設及服務地方科技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未來,中科院將與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共同努力,全力支持中科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和廣州海洋實驗室的建設發展,爭取南海島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基礎性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落戶廣州。

據了解,本屆論壇聚焦「海洋觀測、監測與海試驗證」這一主題,共邀請秦大河、蘇紀蘭、丁德文、潘德爐、陳十一、吳立新、宋君強、陳大可、楊經綏、魏輔文、蔣興偉、孫金聲等19位兩院院士參會,設有特邀主題報告、分論壇報告、展板介紹、摘要選集等多種交流研討模式。活動現場還有水聲通信機、遙感衛星、海洋漂流浮標等科技產品及模型亮相展示。

在南沙推動涉海大科學裝置建設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主導的科學力量更多地承擔了「引領者」「顛覆者」的重任。2018年11月14日,廣東省啟動建設第二批廣東省實驗室,其中包括廣州海洋實驗室。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市、南沙區合作共建的廣州海洋實驗室於2019年1月在南沙揭牌成立,一年多來在科研團隊建設、創新資源集聚、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不少進展。

據了解,自2017年12月以來,廣東已啟動建設3批共10家省實驗室,其中,中科院相關研究機構深度參與了5家,領域分別為再生醫學與健康(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材料科學與技術(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等)、先進位造科學與技術(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等)、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近代物理研究所等)。

其中,廣州海洋實驗室以「立足灣區、深耕南海、跨越深藍」為使命定位,聚焦「海洋安全與戰略資源開發」核心科學問題,按照「8+7+6+5」的格局布局,推動國家大科學裝置建設,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科學與工程研發基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力爭實現獲批成為南海海洋科學國家實驗室的目標。

據介紹,廣州海洋實驗室聚焦「南海邊緣海形成演化及其資源環境效應」核心科學問題,著力解決大灣區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可持續發展等關鍵核心科技難題,按照「8+7+6+5」的格局布局,聚焦8大基礎研究、發展7大高新技術開發,建設6大創新支撐平臺,打造5大產業孵化中心,整合國內外海洋領域創新資源,建設全國性海洋領域重大創新基地。該實驗室採取「總部+網絡實驗室」模式,總部設在廣州市南沙區,已啟動建設香港、深圳2個高水平實驗室分部,集聚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科技力量。

目前,廣州海洋實驗室已匯聚包括16個院士團隊在內的47支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現已引進雙聘人才近900人,其中全時雙聘446人。據悉,該實驗室正在南沙推動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大洋鑽探船)、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等涉海大科學裝置建設,打造大科學裝置集群,並爭取推動南海島-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落戶廣州。

6大領域方向專題研討

本屆論壇以「海洋觀測、監測與海試驗證」為主題,設有特邀主題報告、分論壇報告、展板介紹、摘要選集等多種交流研討模式,緊緊圍繞海洋能源與資源、海洋地質演變與地質災害防治、海洋環境與全球變化、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探測/觀測)技術與海工裝備、智慧海洋與綜合利用等6大領域方向專題研討。

記者在現場看到,特邀報告由秦大河院士、潘德爐院士主持。陳十一院士、李家彪院士、陳大可院士、吳立新院士、劉健首席科學家分別以《海洋環境湍流數值研究進展、工程應用及展望》《構建大氣海洋環境大數據的若干問題》《大灣區及南海監測預報系統構想》《透明海洋與深藍大腦》《全球環境和海洋科學中的一些觀察》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海洋能源與資源」專項學術年會由康玉柱院士和陳勇院士共同召集,近20位專家圍繞海洋能源與資源開發利用的關鍵理論和核心技術問題,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機制與開採技術、南海北部陸緣水合物分解與滑坡關係探測、海上風能及波浪能的開發與利用、富稀土沉積物成礦機制等研究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旨在加快研究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海洋高科技產業發展,解決海島穩定的生態體系建設、有限生物資源的高效利用、有機固廢的有效治理及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核心問題。

「海洋地質演變與地質災害防治」專項學術年會上,美、法雙籍Paul Tapponnier院士作特別報告;來自比利時Marie-Luce Chevalier研究員現場分享了南海地質研究成果。

「海洋環境與全球變化」分會場會議由蔣興偉院士、杜巖研究員主持。會議聚焦海洋生態環境相關議題,以海洋遙感為切入點,安文韜副研究員率先介紹了《我國海洋衛星發展現狀和未來計劃》,展示了當前我國在軌海洋衛星的主要情況及主力產品。隨後曹文熙、胡泓達、周生啟、邵偉增等學者分別對介紹了海洋遙感在浮遊生物、海洋風能資源、海洋探測監測等生態環境方面的前沿研究與最新應用。會議後半場,王海峰和楊林等學者做了《太平洋中更新轉型事件的沉積環境記錄》和《水合物降壓開採儲層溫壓傳遞規律——以第一輪垂直井為例》等報告,針對水合物開採等前沿環境議題分享了最新的研究和成果。

「海洋生物與生態」分會場會議由張偲院士、丁德文院士、魏輔文院士共同主持會議。會議採用線上線下聯動的形式,以口頭報告與展板宣講的方式研討、交流。魏輔文院士以《生態文明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為題作了主題報告;李潔研究員、索安寧研究員、祝振昌副教授、劉珊副研究員、譚燁輝研究員、張慶波副研究員、張揚研究員、劉佔鋒研究員、孫進教授分別以《關於冷泉區甲烷厭氧氧化微生物研究的思考》、《廣東省海洋牧場選址生態適宜性評價研究》、《濱海溼地在海岸防護中的隱藏功能》、《粵港澳大灣區水產品中類固醇激素的生物富集特徵》、《大亞灣浮遊植物長期(1991-2017)演替趨勢及對河流輸入的響應》、《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Xiamycins的發現及其生物合成研究》、《海洋貝類基因組適應性演化》、《地上-地下生物學聯繫與熱帶珊瑚島礁生態恢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南海冷泉區關鍵物種共生關係維繫機制》為題作學術報告。

「海洋(探測/觀測)技術與海工裝備」分會場會議由孫金聲院士、李碩研究員,以及楊華勇教授主持。滕錦光院士介紹了《複合材料應用與海洋工程創新》,分享了目前水下複合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創新;李碩研究員介紹了《深遠海譜系化水下機器人研發與應用》,分享水下機器人的未來發展走向;李芳成教授、李彩研究員、黃逸凡研究員、肖文生教授等專家分別就海工裝備風險管控與國產化、海水原位快速測量及傳感技術、水下裝備研製等方向介紹了研究內容與最新成果。

「智慧海洋與綜合利用」分會場會議由秦大河院士和潘德爐院士主持。李家彪院士介紹了《海洋地震聲學觀測計劃(深音工程)的前景與挑戰》;屈建軍研究員、白雁研究員、徐帆江研究員、牟林教授、李敏副研究員、劉文華教授分別做了《廣東省沙質海岸風沙危害與防治研究》、《海洋生態遙感巡查關鍵技術及典型應用》、《海面風場智能動態監測系統研究進展》、《基於大數據的海洋環境信息保障》、《環境DNA在珠江口魚類多樣性監測中的應用》、《我國中華白海豚保護的現狀與未來》的學術報告。從智慧海岸海島風沙監測、智慧生態巡查、智慧風場動態監測、智慧在線監測等關鍵技術和平臺構建的突破到粵港澳近海漁業資源的保護和修復的認知及重大的保護和修複決策各抒己見、獻言獻策。

據了解,本屆論壇旨在加強國際海洋科技、工程與產業技術交流,為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構建現代海洋產業結構體系、發展海洋經濟出謀獻策,聚智引力,拓展灣區藍色經濟空間,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實施。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耿旭靜 董業衡 通訊員 王月 餘麗穎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耿旭靜 董業衡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黃捷慧

相關焦點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通訊員 王月 餘麗穎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廣州南沙舉行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發展前沿
    12月16日至17日,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南沙舉行,活動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一批院士專家、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共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 19位院士匯聚一堂!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
    2020年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南沙舉行。
  •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在南沙舉行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
  • 讓海洋產業大步邁向「高精尖」 2020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高峰...
    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應用專家陳純,中國工程院院士、工業和信息化部海洋信息系統專家組組長陸軍等300餘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齊聚一堂,深入探討海洋科技與產業發展新模式、新路徑和新願景,把脈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 2020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高峰論壇在舟山普陀舉行
    圖集11月27日-28日,2020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高峰論壇在舟山普陀舉行。300餘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齊聚一堂,深入探討海洋科技與產業發展新模式、新路徑和新願景,把脈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會專家立足發揮舟山及普陀的海洋產業建設發展優勢和潛力,圍繞「國家海洋科技與產業發展以及與舟山海洋產業發展緊密結合,使舟山成為國家海洋科技與產業發展龍頭」「形成國家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論壇品牌」「打造國家海洋信息系統重大項目示範區」三個議題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展示新技術,分享新成果,引領海洋產業創新發展。
  • 浙江舟山普陀:立足海洋科技謀「藍色發展」
    11月28日,2020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高峰論壇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舉行,300餘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齊聚一堂,深入探討海洋科技與產業發展新模式、新路徑和新願景,共同把脈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圖為2020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高峰論壇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陸軍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就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作出了重要部署。目前,中國走向海洋、認識海洋的能力已迅速提升,未來要從海洋漁業、海洋礦業、海洋運輸業、海洋治理四個方面全面實現「海洋四個現代化」。
  • 院士專家雲集!大灣區科技大會深圳開幕
    大灣區科技大會深圳開幕   18日,由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深圳市福田區政府主辦的「共融全球智慧·驅動灣區發展」大灣區科技大會(GBAS)在深圳開幕。
  • 推動廣州發展成為國家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新高地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耿旭靜、董業衡 通訊員王月、餘麗穎)16日至17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下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南沙舉行。
  • 煙臺海洋牧場佔C位
    均對煙臺海洋經濟建設,尤其海洋牧場建設進行相關報導。各新聞媒體的報導圖文並茂、靈活生動、深入淺出,形成多品種、規模化、分層次、全方位的傳播模式,在兩微一端等平臺同步推送,實現多種樣態的融媒體傳播,產生聚合效應,有效擴大了煙臺海洋經濟和海洋牧場建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全國海洋經濟領域掀起了一股「煙臺風」。
  • 手繪院士海報華麗亮相 科技追星潮起廣州
    最近幾天,當你在廣州搭乘地鐵、公交時,有沒有在地鐵站、公交車站的廣告燈箱看到一些熟悉的身影?9月1日起,由廣州院士活動中心與新快報社聯合出品的首批院士手繪海報,正式登陸廣州地鐵公園前站和紀念堂站,在全城掀起一波科技追星潮。
  • 加快海洋科技創新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
    期間,來自中國、澳大利亞、丹麥、俄羅斯、美國、義大利、印度、英國等8個國家的海洋科技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國際組織代表、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家學者、企業高管及技術代表等,通過現場或線上的方式參會。頭腦風暴 近百場報告精彩紛呈13日主題報告會上,6位院士專家圍繞海洋物聯網、海洋能源、海洋工程、海洋生態環境等海洋科技熱點領域做主題報告。行業翹楚、專業人士、學術大咖和企業代表的思想碰撞,為當下海洋科技領域熱點問題,細理脈絡,出謀劃策,指引方向。
  •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
    、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管華詩,中國工程院院士侯保榮,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海洋學會榮譽副理事長、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石油大學)主任周守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吳立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蔣興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李華軍,中國科學院院士、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2020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高峰論壇舉行
    央廣網舟山11月29日消息(記者張國亮 通訊員繆增輝)2020年11月27日-28日,2020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高峰論壇在舟山普陀舉行。300餘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深入探討海洋科技與產業發展新模式、新路徑和新願景,把脈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 廣州海洋實驗室推動南沙涉海大科學裝置建設
    中新網廣州12月16日電 (王堅 王月)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16日在廣州南沙舉行。
  • 獲得奧斯卡獎的科學家領銜探討AI前景|講座即將開始
    主辦方邀請了三位享譽全球的人工智慧的專家,大學頂尖教授:Demetri Terzopoulos 教授,Patrick S. P. Wang(王申培)教授,Gabriel Xiao-Guang Yue(嶽曉光 )教授,探討人工智慧的現狀以及前景的展望。
  • 聚焦「藍色動能」,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山東省委副書記楊東奇,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張佔海,中國海洋學會理事長陳連增,中國工程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管華詩,中國工程院院士侯保榮,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海洋學會榮譽副理事長、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 全國媒體聚焦,煙臺海洋牧場佔C位!
    人民日報客戶端《大咖齊聚煙臺,共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秘訣》,新華社《「拔」海起牧場 「耕」海新牧歌》,光明日報《海洋牧場:科技打造「藍色糧倉」》,經濟日報《發展海洋經濟 建設海洋強國——「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中國金融信息網《煙臺:完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爭做經略海洋「排頭兵」》……  煙臺作為全國海洋牧場建設的「先行者」,不斷吸引諸多媒體的關注。
  • 世界海洋科技論壇青島舉行 發布十大海洋前沿問題
    新華網青島8月16日電(郭亞麗)13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的「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青島舉行。中國科協在會上發布了十大海洋科學前沿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本次論壇以「加快海洋科技創新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吳立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守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戴民漢等六位院士做了現場主題報告,就當下海洋科技領域熱點問題交流了觀點。
  • 四百餘位光學專家齊聚長春 「先進光電領域發展趨勢與前沿技術...
    &nbsp&nbsp&nbsp&nbsp11月14日,中國工程科技「先進光電領域發展趨勢與前沿技術」論壇在長春市南湖賓館召開,四百餘位光學專家齊聚一堂,聚焦光電領域發展趨勢,獻計前沿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