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醫附院代謝與神經精神疾病研究所科研團隊在脂肪-腦軸調控抑鬱症...

2020-12-24 濱州大眾網

  大眾網·海報新聞濱州3月19日訊(記者 趙越 通訊員 李晨)近日,Nature子刊、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及精神病學Top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分子精神病學,中科院JRC1區,2018年影響因子11.976)在線發表濱醫附院代謝與神經精神疾病研究所科研團隊在脂肪-腦軸調控抑鬱症致病和治療機制研究中的最新研究成果:「Modulation of depression-related behaviors by adiponectin AdipoR1 receptors in 5-HT neurons」。

  論文網頁連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0-0649-0。

  濱州醫學院優秀科研創新團隊成員、研究所科研骨幹李晨博士為本文第一作者和並列通訊作者,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為第一完成單位。

  抑鬱症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精神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脂聯素是脂肪組織分泌的一種重要脂肪因子,能通過血液循環進入腦內作用於其受體調控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本文在國際上首次證明特異性敲除5-HT神經元中脂聯素受體1(AdipoR1)能誘導小鼠產生抑鬱樣行為表型,同時伴有5-HT神經遞質系統關鍵因子表達水平和對SSRI類抗抑鬱藥物氟西汀反應性的改變,且敲除AdipoR1對雄性小鼠的影響更為明顯。此成果為抑鬱症治療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的靶點,為臨床精準用藥提供了理論和實驗基礎。

  研究所成立於2012年,2013年12月獲批山東省醫藥衛生神經精神藥理重點實驗室,2019年獲批濱州醫學院優秀科研創新團隊。研究所具備從整體動物到組織、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平臺和技術力量,構建了國內一流的精神疾病研究平臺和抗抑鬱藥物篩選行為藥理學平臺。近年來,研究所承擔各級科研課題20餘項,累計科研經費800餘萬元。本論文是該團隊近5年內發表的第4篇中科院JRC1區高水平研究論文。

  李晨,博士,研究所講師。2017年-2019年在美國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大學(Augusta University)喬治亞醫學院神經與再生醫學系完成博士後進修。主要開展情緒障礙致病基因表觀遺傳學修飾的研究。到目前為止,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以主要參與人(第二位)參與國家或省自然科學基金6項。共發表SCI收錄論文14篇(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5篇),其中影響因子超過10分的5篇,單篇最高影響因11.973,累計影響因子超過80。

相關焦點

  • 不說不知道,說了嚇一跳:抑鬱症可能是一種腸道疾病?
    腸道的代謝、免疫和信號傳遞等主要功能均與微生物有關。換言之,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可通過「腸-腦軸」來影響宿主的大腦、心理和行為,在心理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比如,實驗發現,抑鬱症患者與健康群體的糞便菌群存在很大差異,前者的菌群多樣性和豐度有所下降,其中擬桿菌門和變形菌門含量增高,而厚壁菌門含量降低。
  • Cell Stem Cell|脂質代謝調控神經幹祖細胞活性和學習記憶
    研究發現,許多基因的改變會損傷NSPC的活性,並導致包括認知障礙在內的多種神經系統疾病。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脂質代謝對於調控小鼠成體NSPC活性和海馬區成體神經發生(Adult Hippocamapl Neurogenesis,AHN)十分重要。
  • Science子刊:嚴重抑鬱症中的腸道菌群和代謝特徵,及其相互作用
    > 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具有高患病、高自殺、高致殘的特點,WHO預測2030年抑鬱症將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第一位的疾病。研究團隊 採用宏基因聯合非靶向代謝組學的方法,率先描繪了抑鬱症 (MDD) 的腸道細菌組、病毒組和糞便代謝組學特徵,結果顯示MDD存在以微生物源胺基酸代謝紊亂為特徵的腸道微生態失調
  • 管理新主張 |書記點睛,濱醫煙臺附院劉大華如何解答黨建新題
    對於黨委書記和院長之間的分工、溝通機制,濱醫煙臺附院都會通過文字形式固定下來,或寫進章程,或形成制度。章程、機制等規章制度上的變化,是醫院黨委的第一步布局;其次是黨支部的搭建。醫院黨委這一步首先瞄準的是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及時出臺關於加強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實施方案。
  • 濱醫附院榮獲「濱州市五一勞動獎狀」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為表彰先進,鼓舞士氣,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近日,濱州市總工會授予全市27個單位為「濱州市五一勞動獎狀」先進集體;授予262名同志為「濱州市五一勞動獎章」先進個人。濱醫附院榮獲「濱州市五一勞動獎狀」榮譽稱號;李洪波、張家棟、王炎義、潘磊、欒甜、任雲霞、王晶、陳凱、吳偉、陳貞敏、夏娟娟、魏肖星、常文勝、苑東欣、段前濤、王濤、翟乃亮、逯峰、張立國、王雲文、曹海燕、單勇、趙樂偉、景國強、劉文玉等25名援鄂醫護隊員以及尹明、陳連祥、王娜娜等3名崗位技能競賽一等獎選手榮獲「濱州市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
  • 煙臺市全科醫學質控中心正式掛靠濱醫煙臺附院
    全科進行全人管理,從小到老,針對各個年齡,各個器官系統的各類問題;全科也是全程管理,從健康教育、疾病預防、疾病診斷與治療、疾病的康復和長期管理。全科主要診療哪些疾病呢?張凌雲說,出現乏力、消瘦、水腫、頭暈等以症狀為主要表現的初診患者;青春期、更年期等特殊時期的患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慢性心衰、COPD等慢性病需要長期管理的患者;多種疾病並存的患者都應該到全科門診就診。三甲醫院開設全科門診,濱醫煙臺附院進一步開設更年期門診與專科相比,全科有什麼優勢或不同?
  • 飲食影響抑鬱症的八種可能的生物學途徑
    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的飲食炎症水平通常大大高於普通人群,比如,促炎症食物(精製碳水化合物和反式脂肪)的攝入量更大,抗炎症的營養(主要來源於天然食物和植物性食物)攝入低。縱向追蹤研究也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具有更具炎症性的飲食模式的個體,患抑鬱症的風險更大。因此,將飲食從促炎症的模式改變成抗炎症的模式,幫助對抗炎症,或許可以降低精神疾病的發作和嚴重程度。
  • 【科技前沿】王福俤/閔軍霞/謝黎煒團隊合作揭示轉鐵蛋白受體調控...
    米色脂肪是近年來新發現可以被冷刺激或β3-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誘導形成的一種產熱脂肪,在治療肥胖及相關代謝性疾病方面有極好的應用前景。通過深入了解白色脂肪米色樣變及棕色脂肪形成和活化的分子調控機制,對於靶向幹預促進棕色/米色脂肪產熱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微量元素鐵在維持營養和能量代謝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脂肪細胞鐵穩態代謝的研究多集中在白色脂肪。
  • 最特殊的生日祝福,濱醫煙臺附院戰「疫」夫妻讓愛與堅守同在
    「老婆,祝你生日快樂……」這是1月30日中午,濱醫煙臺附院正在南院區發熱門診值班的張冰護士長和在醫院公共衛生科值班的都衛峰夫妻倆的電話通話。30日是張冰的生日,而此時的他們正在抗疫一線忙碌。張冰現擔任濱醫煙臺附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護士長。從1月21日晚上接到醫院的緊急通知,她便一次又一次地前往醫院南院區發熱門診,對參與疫情戰鬥的 護士進行相關知識培訓,為做好防控工作做好嚴密準備。
  • 濱醫煙臺附院舉辦煙臺市DRG付費下醫院管理體系建設培訓
    水母網12月10日訊(通訊員 李怡潔)12月8日,由濱醫煙臺附院醫保處主辦的「煙臺市DRG付費下醫院管理體系建設培訓暨新醫改形勢下DRGs付費與醫保精細化管理研討會」在醫院六樓報告廳成功舉辦。煙臺市醫保局副局長高騰波、煙臺市衛健委醫政醫管科科長李德華、牟平區醫保局局長張志虎出席了會議,濱醫煙臺附院院長王強作為煙臺市DRG付費下醫院管理體系建設培訓會嘉賓進行了授課,大會開幕式由副院長孫書勤主持。煙臺市二級以上醫院負責人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150餘人齊聚一堂,圍繞DRG付費方式改革進行了溝通交流及經驗探討。
  • 海南海藥與上海藥物所擬合作建設「神經精神疾病藥物聯合實驗室」
    海南海藥(000566)(000566.SZ)公告,公司(簡稱「甲方」)近期與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簡稱「上海藥物所」、「乙方」)籤署《神經精神疾病藥物研究聯合實驗室合作協議》。  經友好協商,決定共同建設「神經精神疾病藥物聯合實驗室」。協議期間,由公司設立專項資金,提供運營、研發經費。
  • 濱醫煙臺附院支氣管鏡下高頻電圈套切除腫瘤造福患者
    56歲的徐女士,近一周以來總是發熱、咳嗽,她來到濱醫煙臺附院就診,經過一系列檢查,被確診為支氣管平滑肌瘤。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劉書盈帶領呼吸內鏡團隊,經過綜合考慮,決定為患者行支氣管鏡下腫瘤高頻電圈套切除。因瘤體較大,堵塞嚴重,考慮到患者耐受問題,由劉書盈主任和呼吸內鏡室副主任於冰,間隔1天分2次成功利用高頻電圈套器將腫瘤完全切除,腫瘤基底部利用電凝處理防止復發。
  • 清華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研究院成立脊柱脊髓研究所
    長庚醫院黨委書記周月紅、玉泉醫院院長左煥琮以及長庚醫院、玉泉醫院、華信醫院、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清華大學再生醫學與仿生材料研究所、北醫三院、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等醫院和研究機構的相關負責人出席揭牌儀式。
  • 研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潛在新靶標——葡萄糖代謝相關蛋白
    日前,重磅科研雜誌Nature Medicine(《自然·醫學》)刊登了一項大型阿爾茨海默症相關蛋白研究的結果,為發現潛在治療靶點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該研究對阿爾茨海默症相關的蛋白組學進行了大規模分析,揭示了患者蛋白質網絡的變化,並提出了新的潛在藥物靶點。
  • 浙江理工大學植物次生代謝調控創新團隊在中藥資源領域取得新突破
    浙江理工大學梁宗鎖教授牽頭的浙江理工大學植物次生代謝調控創新團隊長期從事藥用植物資源和中藥材規範化生產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中藥資源研究領域佔有一席之地。近期,該團隊在國家標準樣品和中藥材土壤重金屬修複方面取得新突破。
  • 科學家研究用腦機接口治療抑鬱症;全國多地將迎斷崖式降溫丨科技早...
    12月11日,上海瑞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宣布成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 陳斯斯 圖●12月11日,上海瑞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成立儀式於瑞金醫院舉行,同時中心的第一個臨床腦機接口研究項目——「難治性抑鬱症腦機接口神經調控治療臨床研究」正式啟動。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孫伯民表示,目前,腦機接口神經調控治療難治性抑鬱症臨床研究已通過倫理審核,將面向社會招募18歲以上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入組。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2018年,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在中科院神經所誕生的消息發布,這是當年全球科學界最引人矚目的進展之一。這一重大突破的背後是一支年輕的「土博士」團隊,劉真是其中一員。  劉真的脫穎而出得益於中科院神經所創新的機制體制。多年跟蹤採訪中科院神經所,記者發現,在這裡,最好的科研土壤正在積澱。二十載求索,探路科研體制改革,這個年輕的研究所正向著成為世界頂尖科研機構的理想邁進。
  • 華山醫院多個課題組正在開展自噬機制與相關疾病研究
    上海有多個課題組的科研人員,正緊張地研究各種疾病中的自噬機制,期望找到新的治療藥物或治療靶點。  「自噬達人」喜見研究用於對抗人類疾病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項蕾紅教授團隊是國內最早開始研究自噬在皮膚疾病中作用的單位之一,並已在皮膚科領域國際頂級期刊發表相關研究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