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醫院多個課題組正在開展自噬機制與相關疾病研究

2021-01-08 東方網

  「我們的數據得到過新科諾獎得主的審閱。」昨天晚上,當大隅良典成為新科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的消息公布後,復旦大學華山醫院皮膚科團隊頗為興奮。他們有關皮膚病與自噬機制的研究,得到過這位「自噬達人」的提點。

  原來,在科學界,細胞自噬已成為繼細胞「凋亡」之後,當前生命科學最熱的研究領域之一,被譽為生命科學的「閃亮新星」。在我國,細胞自噬相關研究在火熱開展中。上海有多個課題組的科研人員,正緊張地研究各種疾病中的自噬機制,期望找到新的治療藥物或治療靶點。

  「自噬達人」喜見研究用於對抗人類疾病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項蕾紅教授團隊是國內最早開始研究自噬在皮膚疾病中作用的單位之一,並已在皮膚科領域國際頂級期刊發表相關研究論著。目前,該團隊在自噬與皮膚病,特別是色素性皮膚病如白癜風的作用及關係這一領域,處於國內甚至國際領先水平。

  「細胞自噬在皮膚病方面的研究,是最近5年才開始發展的,我們的研究就發現,自噬在皮膚相關細胞和疾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通過調控自噬的過程,有望找到白癜風、黃褐斑等皮膚病的治療新靶點。」該研究團隊成員、華山醫

  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張成鋒告訴記者,在項蕾紅教授的領導下,該團隊與歐洲、日本的研究團隊有緊密的學術交流。其中就包括日本的大隅良典團隊。

  「我們發現,LED光可以減少色素合成,有望用於治療黃褐斑等色素沉著為主的皮膚病,在機制上可能與自噬有關。於是,我們就通過日本的合作方嚴向紅博士,將圖片發給大隅良典請教。他對該自噬現象表示了認可,由於他主要是研究酵母的自噬,所以他鼓勵我們多研究自噬與人類疾病相關的方向,並把自己有關自噬發生機制的總結的PPT,發給我們參考,他說非常高興能看到自己的研究內容有希望廣泛用於人類疾病的治療中。」華山皮膚科課題組成員陳力博士告訴記者,大隅良典博士是自噬研究的鼻祖,在日本享有很高聲望,早些年就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

  科學家在多疾病領域探索自噬機制

  不止在皮膚科,自噬機制在腫瘤、代謝疾病、神經與腦疾病領域有更多研究在進行中。

  在華山醫院,心內科金波教授團隊正在開展的是心肌細胞自噬調控研究。他們初步證實,適度上調自噬水平,可以改善擴張型心肌病大鼠的心功能。「目前自噬機制在心臟領域還停留在機制研究階段,我們主要是通過細胞和動物實驗探索病理病程中的內在機制。」金波教授告訴記者。

  據不完全統計,在華山醫院,感染科陳明泉教授的在研課題是自噬與B肝病毒感染,陳宗祐主任開展的是自噬與腫瘤研究,內分泌科胡仁明主任研究的是自噬與代謝……這僅僅是自噬研究大熱的一個縮影。

  從我國近5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項目情況可看出,這個大熱學科廣受課題申請者的青睞。過去5年,僅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標題中含自噬研究的標書看,2015年醫學部的資助數量為241個,總資助額度為11261萬元,平均資助力度為46.7萬元/個。近5年來的資助項目數量增長了5倍多,2010年,標書標題中含有自噬的研究僅有18個。這5年,不論是從數量還是資助總額,都在逐年提高。

  自噬研究近年來受到熱捧,也因為它與三大疾病有關:衰老、神經退行性疾病、腫瘤。從2015年醫學部以自噬為主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241個標書項目看,腫瘤研究佔據絕對大頭,第二位是循環系統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動脈粥樣硬化等。神經系統和精神疾病佔據第三位,包括帕金森、腦梗死等。

  「投入自噬機制的研究有兩個重要意義。第一,自噬機制有望讓我們進一步弄清楚疾病本身的發生機制。第二,研究自噬機制,可能幫助我們了解如何調控自噬,為治療尋找新的靶點和新的治療可能性。」瑞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老年科主任陳生弟教授告訴記者。他有在研課題涉及自噬與帕金森、老年痴呆的研究。

  科研人員告訴記者,自噬研究在國內外都十分火熱,大家都希望通過這個新窗戶,找到有可能攻破人類疾病的新鑰匙。比較典型的就是在腫瘤領域,比如已有研究發現,通過調控自噬過程有望抑制腫瘤,或增加抗腫瘤藥物包括放療、化療的治療效果。但目前,一切都還在實驗室階段。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ULK1/ATG13調控有絲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張欣課題組發現ULK1/ATG13調控細胞分裂期自噬及腫瘤生長的重要機制,相關論文以ULK1-ATG13 and their mitotic phospho-regulation by CDK1 connect autophagy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由溶酶體介導的降解途徑,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如受損傷的細胞器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等,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自噬活性異常與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多種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4-6】。
  • 本周五上午,瑞金、華山醫院等數十名專家在安亭醫院開展義診活動
    本周五上午,瑞金、華山醫院等數十名專家在安亭醫院開展義診活動 2020-12-16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SARS-CoV-2抑制自噬溶酶體形成的機制
    在病毒侵染的過程中,一些病毒蛋白以及一系列病毒感染引起的細胞應激均可激活宿主細胞的自噬通路【1-3】。自噬作為細胞的防禦機制,將病毒或病毒蛋白運送到溶酶體進行降解,激活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或調節病毒誘導的細胞死亡,從而抵禦病毒感染【4,5】。病毒也進化出各種機制以逃避自噬降解,一些病毒甚至能夠利用自噬通路的膜結構完成自身的複製和釋放【6】。
  • 中國農大於政權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揭示派傑氏病的致病機制並提出...
    中國農大於政權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揭示派傑氏病的致病機制並提出新的治療策略 2020-06-06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特等獎 | 改造手,重構腦,華山醫院手外科薪火相傳的原創突破成果...
    徐文東教授代表團隊獲頒嘉獎華山醫院手外科成立於1960年,是中國手外科的先驅單位之一。在顧玉東院士率領的幾代專家學者半個多世紀的辛勤耕耘下,華山手外科在肢體再造、周圍神經損傷修復等領域開展了多項國內外首創性醫療工作,一舉囊括7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獎,造福了無數中國患者,並吸引國外患者紛至沓來,使我國在這一醫學領域始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 細胞存在一種獨特的病毒自噬途徑,該途徑受到SNX5...
    2020年12月1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哈佛醫學院和德克薩斯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細胞攝取和消滅病毒所必需的一個關鍵基因。這一發現可能會帶來操縱這一過程的方法,以提高免疫系統對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比如那些導致正在進行的COVID-19大流行的冠狀病毒SARS-CoV-2。
  • 人才強校 | 於政權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揭示派傑氏病的致病機制並...
    ’s disease」的研究成果。這種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徵是存在腺體樣的派傑氏細胞,表現為細胞體積大、透明細胞質和多核等。到目前為止, 儘管派傑氏病容易診斷, 但它的病理機制尚未揭示清楚,導致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目前手術切除,化學或放射療法以及雷射消融仍然是派傑氏病的治療標準。由於其高復發率,派傑氏病患者通常每2-3年進行一次重複手術。因此,開發有效的派傑氏病治療藥物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中國研究發現納米氧化鐵對沙門氏菌的抑制作用
    科技日報記者從揚州大學獲悉,由該校醫學院高利增教授課題組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家禽研究所施壽榮副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利用納米氧化鐵能夠有效起到抑制雞組織上和細胞內沙門氏菌的作用。「沙門氏菌作為一種兼性胞內菌,它能夠侵入宿主細胞內存活,逃逸宿主免疫系統和大部分抗生素的殺菌作用,引起抗生素耐藥。
  • 龍華醫院研究團隊發現結直腸癌治療新靶標
    龍華醫院研究團隊發現結直腸癌治療新靶標 2020-12-17 16: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華科在線 | 專訪胡杰:華山醫院功能神外亞專業發展概況
    近日,就上述問題,神外前沿新媒體採訪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亞專科負責人、神經外科主任醫師 胡杰教授,以下是訪談主要內容: 功能神經外科發展概況 神外前沿:之前我們報導華山醫院腦血管病和膠質瘤等相對多一些,對貴院功能神經外科亞專科不是很了解,請您介紹下,華山醫院功能神經外科的基本概況和悠久的歷史
  • 一文理清2019復旦版最強醫院專科與專家!
    、胃腸、血管、乳腺、肝臟、外科營養、重症及相關臨床專業實驗室,目前成為普外領域全國疑難重症疾病的診治中心。 田偉: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積水潭醫院原院長 北京積水潭醫院骨科分為脊柱外科、創傷骨科、手外科等8個專業科室,該院骨科在國內率先開展智能骨科相關研究
  • 2020廣東廣州市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內分泌與代謝病科石國軍課題...
    科研方面已形成了1型糖尿病轉化醫學、2型糖尿病規範化診療管理、糖尿病遺傳學等特色研究方向,在國內外同行享有較高聲譽。一、課題組負責人介紹石國軍,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獲中山大學「百人計劃「中青年傑出人才項目支持(2020-2024)。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這兩項新的研究是針對受到2019-nCoV感染的患者開展的首批臨床研究。這種冠狀病毒起源於中國中部城市武漢。截至本周五(2020年1月24日)早上,在中國有830例與這種冠狀病毒相關的確診病例,其中26例死亡。圖片來自Lancet, 2020, doi:10.1016/S0140-6736(20)30154-9。
  •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杜榮昌怎麼樣
    每個患者患病的症狀不一樣,狀況也不一樣,當然找的醫生也不相同,但是,所有患者的所有想法都是想找一個治療好的醫生,這樣可以讓自己的疾病可以在短時間內治療。那麼,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杜榮昌怎麼樣?
  • 【CSCB2021】分會場介紹—S02 發育和疾病的信號機制&S03 免疫細胞...
    S02發育和疾病的信號機制多細胞生物的個體發育,包括受精卵產生、胚胎發育、生長和衰老,受到嚴密的調控;一旦紊亂就會導致發育相關的疾病,如先天性出生缺陷等。本分會場旨在交流發育和疾病領域的細胞生物學新技術和新成果,為在細胞和分子水平更深入的理解發育機理和疾病發生機制提供理論指導。
  • 諾禾致源協助開展研究,聚焦腸道菌群對顱內動脈瘤潛在作用機制
    基因技術的不斷發展讓人類對於世界和自身的認知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現在基因測序技術已經成為科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輔助技術。作為國內基因測序行業的優秀企業代表,諾禾致源為生物學、醫學等領域的科研團隊提供優質的科技服務,為科學研究助力。
  • 江蘇基地學校2021屆高三第一次大聯考生物——細胞自噬
    江蘇基地學校2021屆高三第一次大聯考生物——細胞自噬原題(江蘇基地學校2021屆高三第一次大聯考生物)20.(9分)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損壞的蛋白或細胞器被雙層膜結構的自噬小泡包裹後,送入溶酶體進行降解稱為細胞自噬,這是細胞內物質進行周轉的重要過程,基本過程如圖1。
  • 唐珂/景乃禾/何水金合作研究揭示基因突變引起孤獨症的機制
    最新的一項臨床研究揭示,NR2F1基因突變與神經發育疾病密切相關,大約35%NR2F1基因突變攜帶者表現出孤獨症病徵【2】。NR2F1基因(GRCh38.p12; chr5:93585358 G>A; c.335G>A; p.R112K)點突變患者是首例攜帶原發NR2F1基因點突變,並表現孤獨症症狀的病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