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怎樣紮根?我國科學家繪製世界上首個水稻根組織單細胞圖譜

2020-12-25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根系是作物生長存活最重要的基礎,根生則生,根亡則亡。在不同的環境中,根系究竟是怎樣發育且適應環境,進而為作物生長提供保障?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我國科學家近日成功繪製了世界上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研究由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耐性調控與改良創新團隊和其合作者共同完成,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

在植物整個生命過程中,根尖在不斷地分化發育,形成的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質元素,參與植物與生物或非生物信號的互作,並起到固定植株的作用。但是,植物根系的發育及與環境互作的分子機制還知之甚少。

為此,研究人員對兩個水稻栽培亞種粳稻Nip和秈稻93-11的10,968和12,564個根尖細胞進行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分析,鑑定出8個細胞型。對Nip和93-11每種細胞型差異表達基因進行功能富集分析,發現大多數基因與環境響應有關,不同水稻亞種在受到外部環境刺激時響應機制存在差異。

研究人員隨後對水稻單細胞數據進行擬時分析,繪製了根最外層細胞的發育軌跡,來自兩個栽培品種的單細胞軌跡顯示高度一致的擬時順序,表明不同亞種之間發育軌跡的保守性。進一步結合已發表的雙子葉模式植物擬南芥的根尖單細胞轉錄組數據集進行了對比分析,這是首次在單細胞水平進行植物組織器官進化分析,發現擬南芥和水稻大部分細胞類型轉錄組之間差異較大,只有根毛細胞相關性較高,進而從單細胞水平上闡釋了單/雙子葉植物根系類型分化的遺傳基礎。

該工作得到國家重大專項、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項目資助。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王心

相關焦點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之後,相繼研究成功了三系法和兩系法雜交水稻並大面積推廣應用,不僅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具有雜種優勢提供了有力佐證。中國雜交水稻經過50多年的創新發展,成為了世界農業發展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本文客觀、系統、全面地回顧並解讀了雜交水稻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可作為一部雜交水稻發展簡史呈現給讀者。
  • 我國科學家發現水稻種子大小調控新機制
    據中科院網站4月24日消息,水稻籽粒大小是重要的農藝性狀,同時也是重要的發育生物學問題。雖然在水稻中已報導了一些調控種子大小的關鍵基因,但對其詳細分子機制和遺傳調控網絡的理解仍然有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雲海研究組與浙江理工大學汪得凱團隊、中國水稻所錢前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汪迎春團隊合作發現了調控水稻籽粒大小和粒重的新機制。
  • 今日科技話題: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新型亞穩結構、膽固醇合成調控...
    今日科技話題: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新型亞穩結構、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鳥基因… 2020-11-19 1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學家傳記繪本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又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改變?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則給了小讀者們完美的答案。這是一套可讀性非常強的傳記繪本,它通過精美的手繪插圖、簡單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真實資料,詳細地講述了許多科學家們的故事。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高晗攝不斷刷新世界紀錄中國有句古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斯瓦米納森博士看來,這句話也可以改一改,變成「上有天堂,下有長沙」——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長沙,這位國際水稻研究所原所長認為,那是各國雜交水稻科研工作者的聖地。
  • 瞭望|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隨著農業科學的發展,飢餓的威脅正在退卻,他正在引導我們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 不斷刷新世界紀錄 中國有句古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斯瓦米納森博士看來,這句話也可以改一改,變成「上有天堂,下有長沙」——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長沙,這位國際水稻研究所原所長認為,那是各國雜交水稻科研工作者的聖地。
  • 科學家繪製人類巨噬細胞發育圖譜
    科學家繪製人類巨噬細胞發育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2 13:37:02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劉兵、新加坡免疫協作組Florent Ginhoux、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了人類巨噬細胞的發育圖譜
  • 瞭望丨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發和推廣雜交水稻的國家。雜交水稻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也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技術。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具備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解決了地球上數十億人口的飯碗問題,對世界糧食安全和良種技術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將來,中國雜交水稻必將不斷為中國和世界糧食問題尋找新出路。可以說中國雜交水稻是中國科技領域自主創新的標誌性成就。
  • 科學家繪製了人類骨骼肌發育的首個路線圖
    在發育過程中,細胞從活躍表達一個關鍵基因(綠色)轉換到另一個關鍵基因(紫色),肌肉纖維為紅色。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研究中心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繪製了首個人類骨骼肌發育的路線圖。相關論文發表在《細胞·幹細胞》雜誌上,確定了從早期胚胎一直到成年存在於骨骼肌組織中的各種細胞類型。
  • 林擁軍:我國抗蟲轉基因水稻大米及米製品可以出口美國
    課程第五章的「對話轉基因科學家」實踐教學活動在11月實施,教學中要求學生課程學習小組代表收集小組成員想要問的問題,並凝練問題表達,通過郵件向轉基因作物研究科學家請教。本文是學生與轉基因抗蟲水稻的研發者 林擁軍 教授郵件交流實錄。文本信息經過林教授審核,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將納入課程的教學內容。
  • 香根草在水稻田綠色防控上的應用
    香根草在水稻田綠色防控上的應用汪佳涵等近年來,有學者發現香根草能夠有效誘集並殺害水稻螟蟲,可作為水稻螟蟲的「致死型誘集植物」。對溫度的適應範圍較廣,主要適應我國熱帶、亞熱帶地區,日均 溫 10 ℃ 左 右 萌 芽 、 15~18 ℃抽莖,冬季在-10 ℃以上可露地越冬。香根草是 C4 植物,光合能力強,在光照充足的條件下生長量大。
  • ...課堂】我國科學家繪製肺腺癌分子圖譜,給蛋白質「畫像」有什麼用?
    蛋白質組學即是從蛋白質分子水平上給生命體內全部蛋白質進行精準「畫像」,系統描繪生命體內蛋白質的表達、翻譯後修飾、相互作用及其動態變化等精細「相貌」,進一步基於對該蛋白質分子「相貌」的精確解讀,從而實現在蛋白質水平上獲得關於生命體細胞活動(生理狀態)、疾病發生發展(病理狀態)等過程的整體且全面的認識。
  • 科學家繪製出T細胞受體庫的功能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T細胞受體庫的功能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23:57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Tao Wang課題組通過單T細胞轉錄組學繪製出T細胞受體庫的功能圖譜
  • 雜交水稻養活數億人,享譽全球,世界欠袁隆平一個諾獎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世界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而這也為傳統農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世界範圍內產出的糧食都無法滿足人類的生活需要,對於人類發展來說,這也是一種巨大的阻礙。作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很多人心中的英雄,他解決了許多人的溫飽問題,而正是基於他的努力,我國雜交水稻的產量才能夠實現不斷的突破。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科學家,卻始終沒能拿到諾貝爾獎,在很多人看來,這也是十分不公平的事情。那麼,在袁隆平的一生中,他都做出過怎樣的成就?而為什麼他始終都沒能拿到諾貝爾獎呢?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3個兒子,如今過得如何?
    他和他所帶領的團隊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中國和世界的水稻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今,中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十六年實現增產豐收,中國人再也不用為"每天能否吃飽飯?"、"會不會突然鬧糧荒?"而擔心。
  • 遨遊太空的水稻與常規水稻有什麼不一樣?是不是營養價值更高?
    據了解,嫦娥五號探測器搭載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的紫花苜蓿和燕麥種子,華南農業大學組織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優勢科研院所精心遴選的水稻、甜玉米、南藥、微生物等31份材料……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裡,我們進行了30多次航天搭載,將數以萬計植物的種子送上太空,利用宇宙高能輻射、微重力、交變磁場、高真空等空間環境因素對種子進行誘變,並經過育種家悉心照顧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由於上世紀60年代,我國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的大饑荒,導致全國性的糧食大危機。當時連毛主席都在《黨內通信》作出指示。閒時吃稀,忙時吃幹,平時半稀半乾,雜以番薯青菜之類,可見當時的糧食危機有多麼嚴重。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雜交水稻。
  • 南京農業大學植保院張正光教授團隊深入解析稻瘟病菌攻擊水稻免疫...
    稻瘟病菌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糧食作物上最大的毀滅性病害,威脅著我國乃至全世界糧食安全,發生嚴重時甚至顆粒無收。稻瘟病菌與水稻互作早期,水稻通過活性氧迸發、胼胝質積累等免疫策略,抑制病原菌的侵染,而病菌則分泌大量效應蛋白到水稻中幹擾其免疫反應。
  • 水稻是早種高產量,還是晚種高產量?
    在全世界範圍內,水稻是僅次於玉米的第二大糧食作物,而地球上以稻米為主食的人口又最多。對水稻的起源地一直爭論不休,直到2011年才確認水稻起源於中國。為了提高水稻產量,有過3次偉大的革命,一是始於二十世紀60年代的「綠色革命」,科學家們利用一個半矮稈性狀基因降低了水稻的株高,二是二十世紀70年代,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了水稻雜交育種理論與技術的突破,三是以李家洋領銜的團隊,建立了水稻分子設計育種的理論框架與技術體系。那麼,水稻是早種高產量,還是晚種高產量呢?
  • 【娓娓稻來】亞洲水稻概況—日本
    日本水稻概況 日本是世界主要的水稻生產國和消費國,稻米產業化程度、機械化程度較高,當前稻米自給率達到95%以上。 2、品種與品質 日本在水稻品種的選育和栽培上均以品質為第一評價指標,培育了許多優良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