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水稻種子大小調控新機制

2020-12-06 觀察者網

據中科院網站4月24日消息,水稻籽粒大小是重要的農藝性狀,同時也是重要的發育生物學問題。雖然在水稻中已報導了一些調控種子大小的關鍵基因,但對其詳細分子機制和遺傳調控網絡的理解仍然有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雲海研究組與浙江理工大學汪得凱團隊、中國水稻所錢前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汪迎春團隊合作發現了調控水稻籽粒大小和粒重的新機制。

為了解析水稻籽粒大小調控的分子機制和分子遺傳網絡,李雲海研究組前期篩選了一系列水稻籽粒大小改變的突變體,克隆了多個籽粒大小調控基因;同時鑑定了多個籽粒大小調控QTL基因(Xu et al., Molecular Plant 2018;Xu et al., Plant Journal 2018;Duan et al., Molecular Plant 2017; Duan et al., Nature Plants 2015)。本研究對其中一個大粒突變體large1進行了系統研究。LARGE1編碼一個RNA結合蛋白OML4(MEI2-LIKE4)。large1突變體株高增加,種子變大,千粒重也顯著增加,而過表達OML4導致水稻籽粒變小,表明OML4是籽粒大小的負調控因子。細胞生物學分析表明OML4通過抑制穎殼的細胞擴展來調節籽粒大小。進一步研究發現OML4與蛋白激酶GSK2體內、體外直接相互作用。GSK2是油菜素內酯信號傳導過程中的關鍵調控因子,可以通過與多個不同的蛋白相互作用來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生化分析發現GSK2可以磷酸化OML4,從而調控了OML4蛋白穩定性。遺傳分析表明,GSK2與OML4作用於同一遺傳途徑調控水稻籽粒大小。該研究揭示了GSK2-OML4途徑調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機制,為改良作物籽粒大小和提高作物產量提供了新的基因資源。

GSK2-LARGE1/OML4途徑調控水稻籽粒大小分子遺傳機制 圖丨中科院網站

該研究成果於4月17日在線發表於The Plant Cell雜誌(DOI: 10.1105/tpc.19.00468)。李雲海研究組的呂佳、段朋根和劉亞培以及浙江理工大學的汪得凱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雲海和錢前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和中科院先導專項的資助。

相關焦點

  • 今日科技話題: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新型亞穩結構、膽固醇合成調控...
    今日科技話題: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新型亞穩結構、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鳥基因… 2020-11-19 1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水稻怎樣紮根?我國科學家繪製世界上首個水稻根組織單細胞圖譜
    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我國科學家近日成功繪製了世界上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研究由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耐性調控與改良創新團隊和其合作者共同完成,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在植物整個生命過程中,根尖在不斷地分化發育,形成的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質元素,參與植物與生物或非生物信號的互作,並起到固定植株的作用。
  •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學家傳記繪本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我和孩子剛剛讀過的《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正是這套叢書的其中一本,通過書名,大家很容易就能知道它講述的正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很快,袁隆平意識到想要提高水稻的產量,優質的種子是絕對的一大關鍵。於是,他開始不顧風吹日曬,去稻田裡找長勢特別好的水稻。然而,一切又哪有那麼容易。即使是觀察了上萬株水稻後找到的那株「鶴立雞群」水稻種子,在經過精心的培育後,還是沒達到理想的預期。他開始重新思考,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 我國科學家揭示全新DNA複製起始位點調控機制
    真核生物DNA複製起始位點的選擇受DNA序列和表觀遺傳因素共同調控。目前,表觀遺傳因素對染色質上DNA複製起始位點的選擇機制仍然不清楚。我國科學家發現含有組蛋白變體H2A.Z的核小體能夠通過直接結合甲基化酶SUV420H1,促進核小體上的H4組蛋白第20位賴氨酸發生二甲基化修飾(H4K20me2)。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一系法雜交水稻是培育雜種優勢固定不分離的雜種一代,不需每年進行雜交種子生產。目前該技術還處於探索階段。國際上,日本科學家於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粳型雜交水稻的研究。1987年,中國科學家從秈稻中發現1株在高溫條件下表現雄性不育、低溫條件下表現雄性可育的天然雄性不育株,繼而育成秈型溫敏不育系「安農S-1」,利用其溫敏特性建立了在高溫條件下進行雜交制種、低溫條件下自交繁殖不育系的溫敏型兩系法雜種優勢利用技術體系。「安農S-1」溫敏核不育受第2號染色體上的隱性單基因tms5的調控。
  • 乘嫦娥五號「奔月」的水稻種子發!芽!了!
    乘嫦娥五號「奔月」的水稻種子發芽了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徵途漫漫,惟有奮鬥。去年,嫦娥五號順利實現了月球樣本採樣返回。其實,你知道嗎?在嫦娥五號同行的「乘客」中,還有一批40克重的「香絲苗」水稻種子,而在這批去過月球的珍貴種子中,有一些已經開始發芽了。可別小看這批種子,它們可創造了一個首次——我國水稻航天育種首次完成深空空間誘變試驗,將產出100%中國原創科研成果。802.9公斤創全國五大類鹽鹼地區畝產紀錄其實,除了上了天空的這批水稻種子,接下來要說的這種水稻也備受關注。
  • 中國傳來好消息,「奔月」的水稻種子已經發芽,具有裡程碑式意義
    中國2020年可謂是好消息不斷,而此前更是傳來好消息,奔月的水稻種子已經發芽,這件事情可以說是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據相關報導可以知道,這批重約40克的水稻種子在月球遨遊了23天的時間,於上個月的23號在北京舉行了交接儀式,而之後有記者進行採訪的時候就已經看到這些種子已經發芽正在進行後續的研究工作。
  • 新發現!害蟲啃過的水稻變得更好吃
    據了解,這是科學界第一次揭示五羥色胺與水稻抗蟲性之間的關係,將對下一步培養更優抗性的水稻和發展防蟲治蟲策略提供新的思路。褐飛蝨和螟蟲是稻田中兩種破壞性最大的害蟲。浙江大學昆蟲所的婁永根教授長期關注植物化合物與昆蟲的互動機制,他發現在遭到害蟲侵害時,植物機體會分泌出不同的化學物質。通過研究發現,害蟲在侵食水稻時,水稻體內的五羥色胺含量升高了。
  • 陳月琴/張玉嬋課題組解析水稻生殖期phasiRNA調控減數分裂的機制
    在減數分裂前期,有一批蛋白編碼基因的表達會迅速改變,然而它們如何被調控還是未知的。有趣的是,在水稻等作物中,有一類特殊的小分子非編碼RNA phasiRNA在減數分裂前期短暫且大量地表達,但它們存在的意義還不清楚。
  • 水稻常見病害,高清照片(收藏備查)
    在我們"植保中心「平臺上一篇文章給大家展示了,水稻的常見害蟲高清照片,幫大家認識了蟲害,這一篇,我們再為大家收集了常見的病害高清照,這樣我們就對水稻病蟲害做了詳細和系統的介紹。水稻可以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 學術頭條:韓國「人造太陽」打破世界紀錄,嫦娥五號搭載的水稻種子...
    全國新冠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完成:我國人群總體處於低感染水平近期,中國疾控中心組織完成全國新冠肺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和分析,以了解新冠肺炎不同流行水平地區普通人群新冠病毒感染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人群總體處於低感染水平,表明以武漢為主戰場的疫情控制取得成功,有效防止了疫情大規模擴散。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近年研究發現,轉錄因子、轉錄中介體Mediator和RNA聚合酶等轉錄組份通過液-液相分離形成轉錄凝聚體(transcriptional condensates),激活下遊基因轉錄【1-3】。但是當沒有受到轉錄信號刺激時,這些液-液相分離的轉錄因子與其他轉錄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被調控的尚未被闡明。
  • 浙江大學新發現:害蟲啃過的水稻變得更好吃
    據《科技日報》11日報導,5-羥色胺是一種讓人的大腦產生愉悅感的化合物,浙江大學農學院舒慶堯及其合作者最新研究發現:害蟲也喜歡5-羥色胺。害蟲啃食水稻時,植株體內的5-羥色胺含量會增加,對害蟲來說,這使水稻的「口感」和「營養」都提升了。
  • 中國水稻種子行業市場前景分析預測報告
    4、用戶研究:通過對水稻種子產品的用戶群體進行劃分,給出不同用戶群體對水稻種子產品的消費規模及佔比,同時深入調研各類用戶群體購買水稻種子產品的購買力、價格敏感度、品牌偏好、採購渠道、採購頻率等,分析各類用戶群體對水稻種子產品的關注因素以及未滿足的需求,並對未來幾年各類用戶群體對水稻種子產品的消費規模及增長趨勢做出預測,從而有助於水稻種子廠商把握各類用戶群體對水稻種子產品的需求現狀和需求趨勢
  • 遨遊太空的水稻與常規水稻有什麼不一樣?是不是營養價值更高?
    據了解,嫦娥五號探測器搭載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的紫花苜蓿和燕麥種子,華南農業大學組織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優勢科研院所精心遴選的水稻、甜玉米、南藥、微生物等31份材料……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裡,我們進行了30多次航天搭載,將數以萬計植物的種子送上太空,利用宇宙高能輻射、微重力、交變磁場、高真空等空間環境因素對種子進行誘變,並經過育種家悉心照顧
  • 巨型水稻有種子供應嗎?
    目前來看,關於巨型水稻的新聞和資料並不多,還在處於小面積試驗階段,自然不會有巨型稻的種子在市場上流通。巨型稻,沒記錯的話是這兩年南方的一個水稻課題組搞出來的一個新型水稻,植株較為高大、營養生長超長的旺盛、稻穗的長度和穗粒數也遠超常規的水稻。
  • 銀川警方破獲一起特大「假水稻種子」案件
    警方查獲涉案假水稻種子。銀川市公安局食藥環分局供圖中新網銀川5月20日電 (楊迪)記者20日從銀川市公安局食藥環分局獲悉,該局於2020年5月破獲犯罪嫌疑人劉某慶涉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案,經銀川市價格認證中心進行價格鑑定,涉案金額140餘萬元人民幣,系寧夏銀川近年來涉案金額最大的涉嫌銷售「假水稻種子」案件。
  • 我國科學家解析水牛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
    我國水牛存欄2200多萬頭,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廣泛飼養。白水牛的皮膚呈粉紅色,被毛、角和蹄均為白色,而眼睛呈現黑色,是珍貴的畜禽遺傳資源,常見於中國及東南亞。雖然人們已經知道水牛白毛色是顯性遺傳的性狀,但其分子機制卻一直未被解析。
  • 林擁軍:我國抗蟲轉基因水稻大米及米製品可以出口美國
    課程第五章的「對話轉基因科學家」實踐教學活動在11月實施,教學中要求學生課程學習小組代表收集小組成員想要問的問題,並凝練問題表達,通過郵件向轉基因作物研究科學家請教。本文是學生與轉基因抗蟲水稻的研發者 林擁軍 教授郵件交流實錄。文本信息經過林教授審核,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將納入課程的教學內容。
  • 瞭望丨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我國攻克、推廣水稻矮化育種技術使稻穀產量增加20%~30%,給水稻生產帶來第一次突破性飛躍。隨後雜交水稻的出現,正式按下增產的加速鍵——  上世紀70年代,袁隆平團隊在海南島發現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野生稻,通過全國大協作,將三系法雜交水稻配套成功,被稱為「第二次綠色革命」,平均畝產在矮化育種的基礎上增產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