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20年可謂是好消息不斷,而此前更是傳來好消息,奔月的水稻種子已經發芽,這件事情可以說是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據相關報導可以知道,這批重約40克的水稻種子在月球遨遊了23天的時間,於上個月的23號在北京舉行了交接儀式,而之後有記者進行採訪的時候就已經看到這些種子已經發芽正在進行後續的研究工作。
新品種的選育
那麼我們此次挑選水稻種子前往月球進行誘變育種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呢?關於這一點,也有專家作出回應表示這主要是為了新品種的選育。糧食安全一直都是我國最重視的問題之一,在我國古代就有這樣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講的是在戰爭中後勤保障特別是食物供應的重要性。
糧食的重要性不僅僅是體現在軍隊中,對於個人乃至維護社會的穩定而言,糧食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就像是列寧所說的那句話真正的經濟基礎是糧食儲備。而我國在糧食發展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口數量龐大,這也就要求我們對於糧食的需求量遠遠超於其他任何一個國家。
2030年總產量將增加10%
近些年來經過不斷的努力,我國的糧食基本上已經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國外進口的大部分糧食也主要是用於飼料等其他作用。但是,居危思安,雖然現階段已經基本可以做到糧食安全,可我們還需要定下更大的目標。比如說根據相關標準,到2030年的時候我國稻穀總產量就要增加10%。現如今,在糧食生產等方面的技術想要得到較大的提升是比較困難的事情,與之相比更容易下手的方面就是品種選育,畢竟普通品種和足夠優良的品種產量是無法比的。像是袁隆平院士所研究出的雜交水稻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可以說,雜交水稻的出現在極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糧食產量不足的缺陷。
而這一次,被選中的水稻種子本身就「出身不凡」,它是經由華航31號以及航恢1508培育而成,這兩款水稻都去過太空,而且都是頗為優良的新品種,這也就讓大家對於經由兩者培育而成的水稻種子更感興趣。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上千年的傳承讓我們對於種地這件事情得心應手,甚至在一些條件極為艱苦的地區也要通過不斷的努力,成功地完成農作物的種植工作。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不少人調侃聲稱中國已經把種地刻在了基因裡。像是前不久,嫦娥5號返航的時候,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它所採集的月壤能不能用於種地,甚至連官方都對這個問題做出了頗為正經的回答。而當知道月壤的確沒有辦法用於種植農作物的時候,不少人都是頗為失望的。通過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們對於農業發展究竟有多麼重視。而如今,月壤雖然沒有辦法種地,可是在月球遨遊了23天的水稻種子卻很有可能給我們帶來新的突破。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我們所進行的實驗可以說是100%屬於中國原創,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件具有積極意義的事情。
畢竟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的確不可避免地去借鑑一些前人的技術和經驗,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跳出前人的框架,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總而言之,糧食安全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所以我們也希望能夠借這次機會培育出一批足夠優良的水稻品種,讓我國水稻的產量能夠進一步增加,從而更好地保證糧食安全。
參考資料:科技日報、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