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來好消息,「奔月」的水稻種子已經發芽,具有裡程碑式意義

2021-01-11 騰訊網

中國2020年可謂是好消息不斷,而此前更是傳來好消息,奔月的水稻種子已經發芽,這件事情可以說是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據相關報導可以知道,這批重約40克的水稻種子在月球遨遊了23天的時間,於上個月的23號在北京舉行了交接儀式,而之後有記者進行採訪的時候就已經看到這些種子已經發芽正在進行後續的研究工作。

新品種的選育

那麼我們此次挑選水稻種子前往月球進行誘變育種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呢?關於這一點,也有專家作出回應表示這主要是為了新品種的選育。糧食安全一直都是我國最重視的問題之一,在我國古代就有這樣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講的是在戰爭中後勤保障特別是食物供應的重要性。

糧食的重要性不僅僅是體現在軍隊中,對於個人乃至維護社會的穩定而言,糧食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就像是列寧所說的那句話真正的經濟基礎是糧食儲備。而我國在糧食發展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口數量龐大,這也就要求我們對於糧食的需求量遠遠超於其他任何一個國家。

2030年總產量將增加10%

近些年來經過不斷的努力,我國的糧食基本上已經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國外進口的大部分糧食也主要是用於飼料等其他作用。但是,居危思安,雖然現階段已經基本可以做到糧食安全,可我們還需要定下更大的目標。比如說根據相關標準,到2030年的時候我國稻穀總產量就要增加10%。現如今,在糧食生產等方面的技術想要得到較大的提升是比較困難的事情,與之相比更容易下手的方面就是品種選育,畢竟普通品種和足夠優良的品種產量是無法比的。像是袁隆平院士所研究出的雜交水稻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可以說,雜交水稻的出現在極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糧食產量不足的缺陷。

而這一次,被選中的水稻種子本身就「出身不凡」,它是經由華航31號以及航恢1508培育而成,這兩款水稻都去過太空,而且都是頗為優良的新品種,這也就讓大家對於經由兩者培育而成的水稻種子更感興趣。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上千年的傳承讓我們對於種地這件事情得心應手,甚至在一些條件極為艱苦的地區也要通過不斷的努力,成功地完成農作物的種植工作。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不少人調侃聲稱中國已經把種地刻在了基因裡。像是前不久,嫦娥5號返航的時候,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它所採集的月壤能不能用於種地,甚至連官方都對這個問題做出了頗為正經的回答。而當知道月壤的確沒有辦法用於種植農作物的時候,不少人都是頗為失望的。通過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我們對於農業發展究竟有多麼重視。而如今,月壤雖然沒有辦法種地,可是在月球遨遊了23天的水稻種子卻很有可能給我們帶來新的突破。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我們所進行的實驗可以說是100%屬於中國原創,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件具有積極意義的事情。

畢竟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的確不可避免地去借鑑一些前人的技術和經驗,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跳出前人的框架,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總而言之,糧食安全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所以我們也希望能夠借這次機會培育出一批足夠優良的水稻品種,讓我國水稻的產量能夠進一步增加,從而更好地保證糧食安全。

參考資料:科技日報、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隨「嫦娥」奔月的種子發芽了 與「前輩」相比它們經歷大不同
    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遨遊23天後,一批重約40克的「航聚香絲苗」水稻種子隨同返回器順利著陸,標誌著我國水稻育種首次完成深空空間誘變試驗的搭載,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嫦娥五號搭載種子交接儀式2020年末,國家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在北京舉行了嫦娥五號搭載種子交接儀式。據了解,這批「奔月」的水稻種子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航天育種中心)。12月28日,記者在航天育種中心看到,有一些「奔月」水稻種子已經發芽,科研人員正在準備進行後續研究。
  • 乘嫦娥五號「奔月」的水稻種子發!芽!了!
    乘嫦娥五號「奔月」的水稻種子發芽了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徵途漫漫,惟有奮鬥。去年,嫦娥五號順利實現了月球樣本採樣返回。其實,你知道嗎?在嫦娥五號同行的「乘客」中,還有一批40克重的「香絲苗」水稻種子,而在這批去過月球的珍貴種子中,有一些已經開始發芽了。可別小看這批種子,它們可創造了一個首次——我國水稻航天育種首次完成深空空間誘變試驗,將產出100%中國原創科研成果。802.9公斤創全國五大類鹽鹼地區畝產紀錄其實,除了上了天空的這批水稻種子,接下來要說的這種水稻也備受關注。
  • 學術頭條:韓國「人造太陽」打破世界紀錄,嫦娥五號搭載的水稻種子...
    在南非出現的另一種變異毒株501.V2與VUI-202012/01具有一個相同的突變位點(N501Y);奈及利亞也發現了另一種新冠病毒毒株P681H,它與前面兩種變種的差異較大,傳播速度相對較慢。嫦娥五號搭載的水稻種子已經發芽搭載嫦娥五號在月球遨遊 23 天后,一批約重 40 克水稻種子順利返回地球,標誌著我國水稻育種首次完成深空空間誘變試驗的搭載,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 中國水稻種子行業市場前景分析預測報告
    1.1.1.全球水稻種子行業發展現狀 1.1.2.主要國家和地區發展狀況 1.1.3.全球水稻種子行業發展趨勢 1.2.中國水稻種子行業發展概況 1.2.1.中國水稻種子行業發展歷程與現狀 1.2.2.中國水稻種子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 BNEF:電池成本首次低於100美元/千瓦時,具有裡程碑式意義
    圖片來源: 網絡集微網消息,彭博新能源財經宣布,電池成本首次低於每千瓦時100美元,雖然這是指中國電動巴士的電池組,但仍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由於燃料成本低得多,根據許多人的使用情況,電動汽車的總擁有成本已經比汽油汽車更划算。然而,每千瓦時100美元的電池成本對電動汽車的廣泛普及至關重要,因為它使電動汽車的標價具有成本競爭力,這是許多買家的一個重要心理障礙。
  • 中國航天傳來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泰國網友:中國是亞洲的大哥!
    中國航天的火箭去年一年,我國太空成績十分優異,發射次數佔世界的三分之一,足足有34次,蟬聯世界第一。而2020年面對年初來勢洶洶的新型肺炎病毒,中國航天依然堅守一線。在全國人民都在緊張對抗疫情的情況下,中國航天傳來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在四月份要幹一件大事情,一掃疫情陰霾。我國空間站建設重要的一環,空間站組件的運載載具,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在經過了7個晝夜漫長的航運、以及5天時間的陸路運輸之後,終於抵達了文昌航天發射場。
  • 嫦娥五號搭載30餘種種子歸來,將助力解決種源卡脖子問題
    17日,嫦娥五號順利結束為期23天的太空之旅,返回地球,並帶回1731克月球土壤樣品,成功完成了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與嫦娥五號一起完成太空之旅的還有水稻、苜蓿、蘭花等種子。此外還有致敬抗疫工作者的歌曲《星光》《堅信愛會贏》,小朋友們創作的科普繪畫作品《點亮夢想》,嬰幼兒配方食品等。
  • 深入分析雜交水稻的特性,根據其具有的特性,合理進行栽培
    導語:了解雜交晚稻與早稻品種的搭配,解決好季節矛盾,培育分櫱壯秧,掌握分櫱壯秧的標準,分析雜交水稻浸種催芽與常規水稻的不同之處栽培雜交水稻,我們應該根據其特性,進行合理栽培。如果我們能精心栽培它們,它們就能更好地生長。
  • 銀川警方破獲一起特大「假水稻種子」案件
    警方查獲涉案假水稻種子。銀川市公安局食藥環分局供圖中新網銀川5月20日電 (楊迪)記者20日從銀川市公安局食藥環分局獲悉,該局於2020年5月破獲犯罪嫌疑人劉某慶涉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案,經銀川市價格認證中心進行價格鑑定,涉案金額140餘萬元人民幣,系寧夏銀川近年來涉案金額最大的涉嫌銷售「假水稻種子」案件。
  • 兩米多高的水稻應該哪裡買種子?
    袁隆平老先生一直有兩個夢想,其中一個就是禾下乘涼夢,據說已經獲得成功,但是似乎還是處於實驗階段,並沒有得到大面積栽培的條件。於是有人問,兩米多高的水稻品種去哪裡買呢?上面已經說過,巨人水稻還沒有大面積栽培,所以,兩米多高的水稻品種就沒有出現在市場上,如果在網絡上聽說誰有這個品種買,肯定就是假的了。當然,如果是袁隆平水稻團隊或者隆平高科出售種子,這才有可能是真的巨人稻,除此之外切莫輕易相信。我們都知道一個常識性問題那就是水稻矮化才適宜於密植,才可以防止倒伏,才會有高產穩產的可能。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一、引言雜交水稻是現代農業科技的重大成就之一。1964年,袁隆平受一株具有顯著雜種優勢的天然雜交水稻的啟發,率先在秈稻中開展雄性不育的研究,並於1966年首次報導「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提出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三系」配套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育種設想,開啟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 巨型水稻有種子供應嗎?
    目前來看,關於巨型水稻的新聞和資料並不多,還在處於小面積試驗階段,自然不會有巨型稻的種子在市場上流通。巨型稻,沒記錯的話是這兩年南方的一個水稻課題組搞出來的一個新型水稻,植株較為高大、營養生長超長的旺盛、稻穗的長度和穗粒數也遠超常規的水稻。
  • 我國科學家發現水稻種子大小調控新機制
    據中科院網站4月24日消息,水稻籽粒大小是重要的農藝性狀,同時也是重要的發育生物學問題。雖然在水稻中已報導了一些調控種子大小的關鍵基因,但對其詳細分子機制和遺傳調控網絡的理解仍然有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雲海研究組與浙江理工大學汪得凱團隊、中國水稻所錢前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汪迎春團隊合作發現了調控水稻籽粒大小和粒重的新機制。
  • 秦嶺深處一聲巨響,中國製造傳來好消息,外媒:中國真的做到了!
    確實中國這些年在航天領域取得了斐然成績,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火箭發動機技術的不斷進步。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我國秦嶺深處還藏著一個神秘基地,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秦嶺深處一聲巨響,中國製造傳來好消息,外媒:中國真的做到了!
  •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學家傳記繪本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我深以為然,回首歷史,中國從近代發展到如今,那些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為科技創新而執著、為人民的幸福而努力的科學家們,實在是令人尊敬。可以說,正是由於他們無私的獻身於科學才造就了今日的中國,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那麼,中國究竟有哪些科學家呢?他們的一生有何成就?
  • 「親本材料」面臨卡脖子 關鍵時刻探訪中國最大種子庫
    「這些架子可以前後移動,高處的種子目前還需要人工爬梯子取放,今年8月投入使用的新庫將實現自動化流程,種子取放全部由電腦控制。」據國家種質庫工作人員介紹,中國的種質資源保存數量超過52萬份,僅次於美國(近60萬份),位居世界第二。而將於今年啟用的新庫庫容量為150萬份,位居世界第一。
  • 農事:農村種植香菜,怎麼處理會讓香菜種子發芽更快?
    那麼問題來了,有什麼辦法可以可以讓香菜的種子可以更快的發芽呢?香菜種子香菜的種子之所以比較難發芽,那是由於種子的結構所限。香菜種子的外面被一層又厚又硬的外殼所包圍,香菜的種子會因吸收水分困難而發芽變慢。就像穿著一件厚厚的外衣,自然情況下,要得這層殼自己失去韌性種子才會發芽。那麼就需要對原始的種子進行預處理。處理種子一般有兩種:暴力揉搓法和清水浸泡法。第一種簡單粗暴,但速度很快,在農村很多人都是這麼幹的。
  • 香菜種子發芽慢,這不一定正常,怎樣促使香菜籽快速發芽呢?
    農村具有得天獨厚的種菜條件,香菜在我國的南北方地區都有種植。地域差異會對飲食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有的人喜歡吃香菜、有的人受不了那股氣味,正所謂眾口難調,不過適當的進食一些香菜還是對人體非常有益的。以傳統的露天種植方式的話,香菜可以在春季、秋季和冬季種植,它的繁育方式是播種育苗。現在正值秋季,怎樣提高香菜籽的發芽速度呢?
  • 通訊:鍾章美成就竹子與水稻超遠緣有性雜交
    作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的水稻,世界上約1/2的人口以它為主食糧。亞洲是世界水稻主產區,稻米產量佔世界90%以上,中國稻米產量佔亞洲產量的近四成。如何提高水稻產量,為世人提供優質、安全的稻米,成為世界農業界一項重要的科研課題。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袁隆平雜交水稻育種成功,解決了中國,乃至眾多國家人民的吃飯難題。而鍾章美的「竹稻」將有望改寫歷史,不僅讓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飽飯,還要吃好飯!
  • 【科學微課五上】1.2《種子發芽實驗(二)》
    1.2 種子發芽實驗(二) 教科版2001 種植綠豆芽 學習目標 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