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飛上月球並完成月面取樣工作,將帶回月球的「土特產」,同時也是一次在深空開展空間誘變實驗和航天育種研究的寶貴機會。據了解,嫦娥五號探測器搭載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的紫花苜蓿和燕麥種子,華南農業大學組織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優勢科研院所精心遴選的水稻、甜玉米、南藥、微生物等31份材料……
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裡,我們進行了30多次航天搭載,將數以萬計植物的種子送上太空,利用宇宙高能輻射、微重力、交變磁場、高真空等空間環境因素對種子進行誘變,並經過育種家悉心照顧、精心選育,最終育出了能在地面種植的新品種。根據有關數據統計,到2019年年底,已有200多個品種通過審定或者鑑定,在水稻方面,單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就先後培育出57個水稻新品種通過各級品種審定,何況還有其他水稻科研院所,如江西農業科學院選育的野香優航1573其父本便是經航天搭載育成的。
為什麼要將水稻種子送上太空?從育種角度看,航天育種引發種子基因變異的頻率相對較高,類型更豐富、有益變異更多,有專家指出航天育種有益突變頻率是地面育種的10倍。從糧食生產的角度看,一切是為了糧食安全,在可耕種土地有限的情況下,我國要實現每年增產只能依靠良種,航空育種是一種高效育種路線。
遨遊太空的水稻與常規水稻有什麼不一樣?航天育種的原理並不複雜,是誘導突變方式的一種,使得品種中原有的一些形狀發生變化,但沒有外來基因的導入,所以不屬於轉基因。航天育種在創造高品質、高抗性、適合直播輕簡化栽培的特異性種子材料方面有很大優勢,如水稻品種華航57號,米質國標優質一級,具有高抗稻瘟病、高抗白葉枯病;野香優航1573,香型、優質、高產還抗倒的絲苗型水稻品種,是優質香稻中的佼佼者;「華航聚香」系列品系具有香型、多抗、優質等突出表現。
航天育種的水稻是不是營養價值更高?不一定,水稻品種的選育取決於育種家想要育成什麼樣的品種,並不能說航天育種的品種就一定怎麼好,如果育種家要選高產的品種,那就選能大幅度提高產量的種質材料,若育種家要營養豐富,那就定向篩選出現營養強化的品種。
最後,航天技術與農業生產相遇的背後,凝聚著無數科學家的智慧和汗水,既讓餐桌更豐富,也讓國家的糧食安全更有保障,但不要過於「神話」也不必「妖化」,應將航天育種看成一種育種方式即可。航天育種的新品種與傳統育種一樣要經過觀察,定向篩選產量好、勢頭旺盛或具有抗性的「強者」,並經過4-5年的鑑定、區試直至最後審定,除遨遊了太空外,育種程序沒有什麼區別,而且航天資源成本是昂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