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2月14日消息(記者楊靜)今天(14日),葛均波院士團隊做客「科技會客廳」,就腫瘤心臟病臨床實踐中的創新成果研發與落地、新媒體平臺工具的輔助應用進行分享。
科研團隊攻關研發 患者手機隨時檢測
活動現場中山醫院的科研人員開發並上線「乳腺癌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2個小程序。腫瘤科醫生和患者只需掃描二維碼就能初步測定心臟危險性。
半年前,52歲的王阿姨體檢發現乳腺癌,在外院做了乳腺癌根治術,術後開始化療。近期,王阿姨偶爾會感覺心「咚咚」跳,腫瘤科醫生在複查時聽說這一情況,給她安排了抽血、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檢查。心電圖提示王阿姨存在偶發室性早搏,但其他檢測結果都沒有明顯異常。醫生當場使用「乳腺癌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測定她的風險等級為A級,屬於低危人群,可以繼續用藥。王阿姨開心地表示,以前如果這樣的話,肯定要去心內科重新就診,現在只需用手機小程序點一點就能知道是否存在風險,實在太方便了。
隨著乳腺癌早期檢出率的提高以及治療方法的不斷改進,乳腺癌患者數量不斷增加,同時生存期延長,癌症倖存者的長期心臟併發症風險增多。對於中老年婦女來說,心血管疾病造成了更大的死亡威脅,而不是乳腺癌本身。
「目前,乳腺癌患者治療過程中如果出現心臟不適,主要尋求心內科會診,就醫流程不便。而且,現行醫學專科劃分的局限性,導致腫瘤科對乳腺癌患者心血管風險的認識相對不足,容易忽略早期臨床表現,進而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因此,當前亟需簡明扼要的風險評估方法,協助非心臟科醫生進行早期甄別。」中山醫院心臟超聲診斷科程蕾蕾主任醫師介紹道。
基於臨床需求,葛均波院士團隊制定出了「乳腺癌治療相關心臟毒性臨床評分表」,可以幫助非心臟科醫生早期、快速識別高危人群,儘快轉至心臟專科尋求治療建議,幫助控制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降低心血管合併症的發生率。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腫瘤治療新模式
惡性腫瘤目前已成為中國高發疾病之一,腫瘤患者承受著沉重的疾病負擔。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這類新型抗癌藥,第一次在「治癒」層面上讓癌症病人看到了曙光。而且,鑑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良好的抗癌效應,此類藥物廣泛應用已成必然趨勢,專家預計未來發生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心肌炎的患者數量將進一步增加。因此,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心肌炎早期識別和處理將成為腫瘤科醫師和心血管內科醫師的共同面臨的挑戰。
此次同步上線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心臟毒性在線評估小程序」,提供了一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心臟毒性的評估方法,可以幫助非心血管內科醫生評估腫瘤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在早期快速地識別高危人群,儘早轉至心血管內科尋求專業治療建議,有助於減少心血管毒性事件的發生,降低事件發生的嚴重程度。
此外,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心臟病學團隊發現目前心內科臨床實踐中經常採用的一種心肌損傷標誌物「血漿可溶性生長刺激表達基因2蛋白(sST2)」能夠預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免疫性心肌炎的病情轉歸情況。在前期臨床數據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團隊結合血漿sST2、心肌肌鈣蛋白T(cTnT)、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及心臟超聲檢查結果等指標建立了評估模型,能早期、快速地識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免疫性心肌炎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
此次,中山醫院將該項專利成果許可給深圳華邁興微醫療科技公司,後期將共同研發能夠有效預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免疫性心肌炎患者的預後的檢測試劑盒,惠及更多採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腫瘤患者。
在我國,腫瘤心臟病學尚處於起步階段,除了臨床一線的工作實踐,同時需要各方面共同合作,產學研醫齊頭並進。為此,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率先在華東地區開設了第一個「腫瘤心臟病學多學科聯合門診」,並開展了各項臨床與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