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9 16: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年會是全球腫瘤放療界的最高學術盛會,今年是第62屆,年會於10月25-28日在美國邁阿密(線上)舉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放療科主任曾昭衝教授帶領的肝癌放療臨床和基礎研究團隊2項最新創新性研究成果分別被接受為大會口頭(Oral)和壁報(Poster)交流。值得一提的是,ASTRO口頭報告是從超過3300篇摘要投稿層層篩選280篇最具引領性的高質量研究報導。今年該團隊已有2項研究成果分別被腫瘤學臨床和基礎研究國際頂級會議——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和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年會接受為壁報交流。作為4篇研究成果的第 1 作者,放療科副主任杜世鎖教授在大會上作口頭髮言。
放療聯合免疫治療是腫瘤治療的一種新模式,聯合治療的基礎是放療的系統免疫激活效應。但目前臨床應用關鍵問題是缺少能準確評價、預測放療對免疫系統的明確指標。此次曾昭衝教授團隊口頭匯報了關於放療後I型幹擾素水平(IFNβ)變化的臨床相關研究成果,證實了放射線物理性破壞靶細胞染色體 DNA 是細胞死亡主要的機制,通過精確基因敲除小鼠模型首次證明放療後斷裂染色體 dsDNA 可以激活免疫細胞 cGAS-STING-IFN-I 信號軸形成正反饋環路誘導肝細胞大量壞死,該通路是發生 RILD 的關鍵機制。該研究深入、系統地延續了曾昭衝教授團隊一系列課題研究成果,從獨特視角闡明 RILD 免疫調控機制,對放射性相關毒副作用防控提供全新思路和理論支持(ASTRO年會 No.3177)。
另一方面,肝腫瘤細胞cGAS-STING信號通路激活,誘導PD-L1上調產生免疫抑制腫瘤微環境促進腫瘤免疫逃逸,可能影響放療誘導的抗腫瘤作用(AACR年會No.e16672)。通過檢測放療前後血清可溶性免疫檢查點分子水平包括sPD-L1,sPD-1,sTIM3,sLAG3等,發現肝癌放療後血sPD-L1、sPD-1及sTIM3的水平發生顯著性變化,尤其PD-L1的與預後有顯著負相關性(ASCO會議 No.2903),這些研究結果進一步豐富了放射生物學理論,將有望成為放療聯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關鍵理論基礎。
中山醫院放療科始終堅持兼顧臨床和基礎研究共同發展,經過10餘年的努力,在肝癌放療領域開展創新性工作,編寫《原發性肝癌放射治療臨床實踐》(人民衛生出版社),執筆《小肝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亞太共識》和我國《原發性肝癌放射治療共識》,參與編寫我國《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和《TOMO臨床應用共識》。在放射生物基礎研究領域先後獲得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包括重點項目),多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並寫入臨床指南。
第一作者簡介
杜世鎖教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關鍵崗位教授,2010年獲復旦大學放射腫瘤學博士學位,2011-2015年在New York University癌症中心放療科從事博士後工作,2015-2018年在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腫瘤中心放療科作為副教授從事放療免疫激活效應的機理研究及放療聯合免疫治療臨床前期和臨床研究。
原標題:《殺滅腫瘤細胞、防控放射性相關毒副作用!中山醫院放療科團隊研究成果引發國際同行關注!》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