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亮合作團隊等展示CTCF介導染色質結構決定複製起始位點的...

2020-12-12 澎湃新聞

【學術前沿】孫育傑/謝曉亮合作團隊等展示CTCF介導染色質結構決定複製起始位點的時空組織

2020-06-19 0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

在哺乳動物細胞核中,染色質DNA的複製在時間上的有序組織被稱作「複製時間程序」(replication timing program),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基因組的穩定性及其功能【1】。研究發現在時間上離散的「複製域」(replication domain,RD)中包含多個複製子(replicon),而每一個複製子中包含多個潛在的複製起始位點(replication origin)【2】。在每一個細胞周期的S期中,一個複製子中只有一個起始位點被激活,並被用以完成DNA複製。

近期的高通量測序研究揭示在基因組中,複製域與染色質中普遍存在的結構性拓撲關聯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TAD)共享了相同的界限,顯示拓撲關聯域TAD是複製域RD的穩定調控單元【3】,並且暗示染色質的結構對於DNA複製起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先前的測序結果顯示,DNA複製起始位點的激活是在複製域層面被調控的:一旦一個複製域的複製時間被決定了,那麼其中的複製起始位點的篩選和激活就是靈活的和隨機的。然而,基於DNA combing等的研究證實,在一個複製域中,多個複製起始位點的激活在時間上是高度同步的,因此也暗示了一種有趣的可能性,即複製起始位點的空間組織或許決定了它們的選擇性和同步性【2】。

6月15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孫育傑課題組與謝曉亮課題組等合作在PNAS上發表題為Super-resolution Imaging Reveals Spatio-temporal Propagation of Human Replication Foci Mediated by CTCF-organized Chromatin Structures的研究成果,他們利用超高分辨顯微技術揭示了由CTCF介導的染色質結構決定的複製斑的時空傳播【4】。

在文中,為了理解在一個複製域(400~800 kbp,200~500 nm)中被激活的複製起始位點是如何在時間和空間上組織分布的,孫育傑課題組在哺乳動物的細胞核中結合時序螢光標記、免疫螢光標記和超高分辨顯微成像技術(STORM)直接觀察了單個複製斑(replication focus,即複製域在細胞內的成像學定義)的時空分布和組織。研究者們定量地分析了複製斑的分布、物理形態、原位序列長度和其中包含的複製子個數,並首次表徵了單個複製斑的原位表觀遺傳學標記,揭示了它們在細胞周期的S期中的高分辨動態變化。

研究者們為了獲取時空信息,在細胞周期的S期早期中對複製斑進行時序標記時發現,DNA複製在時空上呈現出一種有序的分布模式:在空間上,先複製的DNA被後複製的DNA包裹,而這種空間上的包裹關係在S期晚期顛倒了順序,並且可以被咖啡因處理調控。這一重要的發現顯示優先激活的複製起始位點可能位於複製域的內部並且是被同步激活;因此,DNA複製在空間上呈現出沿軸向向外的傳播。

隨後,研究者們發現DNA複製的這種空間特異的分布特徵在CTCF敲低的細胞中消失了,而CTCF是一個重要的染色質結構的組織分子,介導了染色質環狀結構的生成。CTCF在複製起始位點篩選中的重要性又進一步被生物信息學分析證實,即DNA複製時間測序數據和CTCF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數據有很高的相關性。最後結合計算機仿真模擬不同的染色質構象和複製起始進程,本文的超分辨成像數據呈現了一個全新的「由CTCF組織的染色質結構調控的DNA複製傳播」(CoREP)模型,解釋了之前研究發現的單個複製域中多個複製起始位點發生同步激活的現象。本研究闡明了在亞複製域RD層面上複製起始位點篩選和激活並非是隨機的,從而揭示了染色質構象在調控DNA複製中的重要作用。

據悉,孫育傑(北京大學BIOPIC,生命科學學院,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謝曉亮(北京大學BIOPIC,ICG,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自清(新加坡國立大學助理教授)和蘇乾博士(雪梨科技大學Lecturer)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蘇乾博士和趙自清博士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6/12/2001521117

參考文獻

1.Rhind N & Gilbert DM (2013) DNA replication timing.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Biol. 5:a010132.

2.Fragkos M, Ganier O, Coulombe P, & Mechali M (2015) DNA replication origin activation in space and time. Nat. Rev. Mol. Cell Biol. 16:360-374.

3.Dixon JR, et al. (2012) Topological domains in mammalian genomes identified by analysis of chromatin interactions. Nature 485:376-380.

4.Su Q, Zhao Z et al (2020)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Reveals Spatio-temporal Propagation of Human Replication Foci Mediated by CTCF-organized Chromatin Structures. PNAS

來源:BioArt

1980-2020

原標題:《【學術前沿】孫育傑/謝曉亮合作團隊等展示CTCF介導染色質結構決定複製起始位點的時空組織》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揭示全新DNA複製起始位點調控機制
    DNA複製是一個確保遺傳信息精確傳遞的生命過程。細胞在DNA合成前期G1期時,複製起始識別複合物識別染色質上的複製位點,進一步招募DNA解旋酶MCM(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等,形成複製前體複合物,完成複製起始位點的認證。而當細胞進入複製期S期時,被認證的複製起始位點被選擇性地激活使用。真核生物DNA複製起始位點的選擇受DNA序列和表觀遺傳因素共同調控。
  • DNA複製的起始機制
    引自諾貝爾基金會檔雖然不同生物中的複製基因和起始蛋白等會有很大差異,但DNA複製的起始過程都符合識別複製起點-加載解旋酶-組裝複製體這個基本程序。複製起點的識別由起始蛋白負責。細菌的起始蛋白是DnaA,含有HTH(螺旋-轉角-螺旋)DNA結合結構域和AAA +(與多種細胞活性相關的ATPase)結構域。
  • 生物醫學研究院藍斐團隊與合作者揭示減數分裂同源重組命運決定的...
    與之前PRDM9決定DSB熱點研究不同,該文提出PRDM9及其介導的H3K4me3協同局部染色質環境可能參與了DSB修復過程,與同源重組命運決定相關;發現早期生成的DSBs更傾向於修復形成交叉。本文不僅為同源重組命運決定和交叉穩態的調控研究提供了新視角,也證實了遺傳物質交換機制和表觀遺傳調控的相關性。
  • 異染色質介導的表觀基因沉默可導致真菌耐藥
    異染色質介導的表觀基因沉默可導致真菌耐藥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1 14:18:29 英國愛丁堡大學Robin C. Allshire小組發現,異染色質介導的表觀基因沉默可導致真菌耐藥。
  • 由結構域邊界插入來調節基因組的空間摺疊
    在一個近乎單倍體的人類細胞系中,張帝和他們的合作者先運用人工轉座子(artificial transposon)把一段2千鹼基位於結構域邊界的DNA--其包含一個CTCF結合位點(CTCF binding site: CBS)和一個轉錄起始位點(TSS)--隨機插入11個染色體共16個基因組位點。接著通過Hi-C來同時測量這同一個DNA元件怎樣在不同基因組環境下影響染色質的空間架構。
  • Nature|人基因組複製過程中姐妹染色單體的構象
    Hi-C技術scsHi-C並揭開了姐妹染色單體的拓撲結構圖譜。為了對順式和反式姐妹染色單體內DNA相互作用進行解析,首先需要引入一個姐妹染色單體特異性標記物,通過在DNA核苷酸類似物存在的情況下培養細胞進行一輪DNA複製來實現在兩條姐妹染色單體中分別標記沃森鏈(Watson strand)和克裡克鏈(Crick strand)。
  • 染色質螯合和cGAS自抑制的結構基礎
    染色質螯合和cGAS自抑制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22:20:18 染色質螯合和cGAS(環狀GMP-AMP合酶)自抑制的結構基礎,這一成果由德國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Karl-Peter
  • Nature背靠背|組蛋白H1調控染色質結構
    撰文 | 小柚責編 | 兮核小體是真核生物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單元,由DNA和組蛋白組成,大約147bp的DNA纏繞在核心組蛋白H2A,H2B,H3和H4組成的八聚體上。Melnick教授以背靠背的形式在Nature發表有關組蛋白H1通過影響染色質3D結構調控發育和疾病進程的機制。Arthur I.
  • 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其運動狀態的調控
    但是,研究者對於隔離與定位A/B區室和染色體領地的調控因子與機制認知較少,同時對影響染色質運動狀態的因素了解有限,例如染色質高級結構與運動狀態的關聯性尚不清楚。已有對染色質高級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研究結果提示,細胞核核膜附近的核纖層區域對染色質的結構和運動狀態維持、相應基因表達調控均有重要作用。
  • 二價修飾調控異染色質區基因表達
    在基因的表觀遺傳調控中,不同位點不同類型的組蛋白修飾通常代表了不同的基因調控事件。該識別事件使下遊基因表達處於一個「暫停」狀態,以便使基因快速激活或沉默,這一過程可能在胚胎發育早期細胞命運決定的關鍵基因以及對外界營養狀態敏感的rDNA基因的表達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
  • CCS Chemistry | CRISPR螢光探針用於細胞染色質高分辨成像
    染色質結構的時空有序性對於細胞基因組功能調控至關重要。常規的染色質成像方法,如螢光原位雜交技術(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即FISH),需要對染色質DNA進行固定與變性處理,不能實現對活細胞的實時成像。因此,發展高時空分辨的染色質可視化工具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
  • 生命科學學院高寧組報導人源DNA複製起始複合物ORC的冷凍電鏡結構
    ORC組裝過程中兩個關鍵複合物ORC2-5和ORC1-5的冷凍電鏡結構,從結構上部分闡釋了人源複製起點識別複合物ORC的分步組裝和逐步激活的分子機制。真核生物DNA複製包含有一個複雜的複製起始調控機制,以保證在一個細胞周期內基因組僅複製一次。複製起始的第一步是由ORC(由ORC1-6六個亞基組成)識別並標記DNA複製起始位點,然後招募複製解旋酶,組裝成複製體。ORC的功能紊亂與一些人類疾病直接相關,ORC亞基的突變與罕見遺傳發育疾病MGS(Meier-Gorlin syndrome)直接相關。
  • 人物|謝曉亮——用科技給中藥材「賦能」
    他就是省農林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藥用植物研究中心主任謝曉亮。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不久前公布,河北省三位科學家入選,謝曉亮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謝曉亮和團隊成員開始在井陘縣東陽坡村的山地上研究連翹。為什麼要研究連翹呢?謝曉亮說,這是因為當地野生連翹資源豐富,不但適合土層薄的崗坡山地生長,還能固土保水,增加農民收入。回憶研究之初,謝曉亮兩手一攤,「啥都沒有,以前就沒人種植過,都是野生的,沒經驗、沒資料。」想馴化野生連翹,就得先研究透它。
  • Hi-C圖譜和ChIA-PET圖譜技術有助解析基因組三維結構
    此外,基因及其調控元件需要交流,染色質必須打開,允許轉錄和複製。因此,人們常常提出這樣的疑問:「基因的線性順序與空間排布如何關聯?」「基因如何被遙遠的元件所調控?」。闡明染色質複雜結構的技術有染色質構象捕獲(chromatin conformation capture,3C)及更高通量的衍生技術4C、5C,這些提供了長距離的染色質相互作用,但不能擴展到整個染色質相互反應組。
  • MeCP2調控異染色質相分離
    MeCP2調控異染色質相分離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3 14:05:00 近日,美國懷特黑德生物醫學研究所Richard A.
  • 合肥研究院等觀測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
    最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與鄭州大學張鳳秋課題組合作,利用紅外光譜技術觀測並研究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染色質重塑是表觀遺傳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一般包括組蛋白共價修飾型或ATP(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依賴型兩種類型。
  • Immunity: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宿主 LncRNA 調控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2020 年 12 月 15 日,曹雪濤院士團隊在Immunit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Decreased Expression of the Host Long-Noncoding RNA-GM Facilitates Viral Escape by Inhibiting the Kinase activity
  • Mol Cell|黃俊組提出DNA複製過程中「雞爪結構」形成的新模型
    責編 | 兮DNA的精確複製對於維持基因組穩定性至關重要。然而複製叉時常會遭受來自細胞內外的複製壓力而停滯,如果無法及時重新起始,將造成複製叉崩塌,影響基因組穩定性甚至導致細胞死亡。Patrick等人在研究複製相關的損傷修復時,在哺乳動物細胞中觀察到了一種Holliday Junction的結構。他們猜測該結構形成的原因是複製叉停滯後,兩條新合成的DNA子鏈與親代DNA鏈解開後發生退火而翻轉,進而將正常的複製叉結構重塑成Holliday Junction結構(圖一),該過程也被稱為複製叉翻轉。
  • 研究揭示轉座子在近著絲粒異染色質區調控機制
    異染色質是指基因組中用DAPI染色較深、相對不開放的區域。這類區域被認為是基因組中的「黑洞」。以往研究認為,異染色質的基因組通常處於沉默狀態。隨著轉錄組學測序技術的發展,研究發現異染色質並非一直保持沉默。基因組學研究發現,細胞間期異染色質的穩定可以保證基因組結構的穩定。